APP下载

让假设为教学和谐助力

2014-02-11黄桂林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凡卡教者文本

黄桂林

如今,阅读教学仍存在下列偏向:强调情感熏陶,容易舍弃语言训练;重视阅读感悟,容易忽视思维训练;尊重独特体验,容易失却价值导向……可见,寻求教学中诸多关系的平衡,是阅读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语文这门功课是学习运用语言本领的。”可见,任何时候,“发展语言”都应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舍此就不是语文。实施假设导读,就在于借助假设,妥善处理好“导”与“读”的关系,强化学科意识,凸显学科本质,重视语言发展,把精神提升、思维发展、个性张扬与语言发展融为一体,让假设为教学和谐助力。

一、语言发展与精神提升的和谐

语文教学既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系统,又要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两者必须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实行语言与精神的和谐同构。离开语言发展,精神境界的提升则成为空中楼阁;舍弃精神提升,语言系统的丰富则缺乏生机。为实现语言发展与精神提升的统一,可凭借假设,带学生走进教材,以课文情境和情感、作者情感和情思、课堂情境和情趣,去撞击学生心灵,从而激起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语言学习中得到语言的发展,情感的陶冶。

1. 形象理解与形象熏陶。阅读教学,须处理好语言形式和语言内涵的关系,凭借语言内涵,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培育;凭借语言形式,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情感熏陶、人格培养与语言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而引导想象,可还原或拓展语言形象,使学生形成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似闻其声的心理图象。可见,借助形象的想象和描述,既能促进语言的感悟和表达,又能促进形象的感染和熏陶。阅读《生命生命》 (人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下册),教者围绕“生命探究”这一主题,引领学生走近飞蛾、香瓜子、杏林子,感悟其顽强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教者以如诗如画的语言,对生命进行概括,使生命化为窗外的依依杨柳,室内的张张笑脸,黄鹂的清脆歌声,进而要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放飞五彩的生活,或写一首小诗,或写一段感言,或写一件小事,陈述自己对生命的见解:

“生命是杨树传送种子的杨絮,生命是小草顽强生长的嫩芽,生命是垂柳一根根垂下的柳枝,生命是小蚂蚁寻找食物的身影,生命是陪伴张海迪顽强学习的轮椅,生命是探险者勇往直前的勇气。”

“生命是海里游动的小鱼儿,生命是天上展翅飞翔的大雁,生命是不毛之地里勇敢前行的骆驼,生命是在茫茫沙漠里翠绿的灌木丛,生命是夏天里漫天飞舞的杨絮,生命是我们心目中追求的生命之树。”

学生笔下,生命的空间如此开阔,生命的形象如此鲜明,生命的内涵如此清晰……此刻,生命对学生来说,再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形象;再不是神秘莫测,而是可感可及。这就是“心灵对话”展示出的精彩,是“心智拓展”显示出的魅力!

2. 深刻理解与深切感悟。语言情感与语言文字聚焦点的整体联系,才构成了有血有肉的文章,才使得我们面对的课文景物是那么鲜活,人物是那么活脱,情感是那么真切,也才为阅读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供了凭借。为此,可抓住语言文字与语言情感的聚焦点引导探究,促使语言内涵的深刻理解和语言情感的深切领悟,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水乳交融。如:阅读《美丽的公鸡》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教者这样引导: ①如果你们是啄木鸟、蜜蜂、青蛙,你们觉得自己美吗?为什么?——设身处地,正面理解;② 你们都认为自己美,那为什么又不去跟公鸡比美呢?——叙谈体会,反面理解;③如果那只跟人比美的公鸡来到你面前,你会跟他说些什么知心话?——现身说法,升华理解。这样融语言意义的理解和语言情感的表达于一体,就能达到语言深刻理解和情感深刻领悟的统一。

3. 朗读表达与情感抒发。阅读教学中,语言形象的把握和再现,语言内涵的挖掘和探究,语言情感的领悟和表达,是以“读”为重要形式的。但要保证读之有效,须把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合其中,通过适时的点拨和引导,给学生提供情感熏陶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想象介入中感悟情感,在情感的自然抒发中升华情感,使语言情感的体会表达与自我情感的自然抒发浑然一体。如:“‘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对此,教者这样引导朗读:

师:(饱含深情地)同学们,读了这一节,你看到了怎样的小女孩啊?

生:我看到,小女孩身着破烂的衣服,在刺骨的寒风中,在冰冷的雪地上,高举着双手在向奶奶发出凄惨的叫喊,她要奶奶带她离开这黑暗的世界。

生:小女孩骨瘦如柴,衣服褴褛。在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自己的奶奶——世界上唯一疼她的奶奶,她是多么高兴啊!她高声地呼喊着,要奶奶把她带走。

师:同学们,你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啊,这么寒冷,这么饥饿,这么痛苦,这么孤独,你看到了奶奶──世界上唯一疼你的奶奶,你会怎么喊啊?(稍停,酝酿感情)让我们一起向奶奶呼救吧!

(生朗读课文,朗读中情真意切,朗读后不少同学已是泪流满面。)

这样借助形象感受情感,借助朗读表达情感,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进其境,感其心,通其情,使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情感,化作作者情感、文中人物情感的自然显露,以达到情真意切的境地。

二、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的同步

不少教师对阅读感悟理解片面,“朗读感悟”满足于单调的你读他读,而严重忽视细读深思,具体地感受语言;“形象感悟”满足于看看画面,对透过形象,本质地感受语言的关专注不够。结果,学生所“感悟”的只是零碎的形象,粗浅的知识,抽象的情感,难以深层次地感受,深刻地感悟。事实表明,背离语言发展的思维训练必然是苍白的,而缺乏思维参与的阅读感悟无疑也是肤浅的。为此,可凭借假设,以语言为思维训练提供依附,以思维为语言训练增强力度,实施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的同向同步。

1. 联系思维,展示语言形象。感受语言形象,这是促使学生感知语言情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底蕴,有了足够的表象积累,在相关语言的听读中,还须通过引导和点拨,使语言文字变成多彩的形象画面。因此,须引导联系思维,使语言与有活性的形象建立起联系,使语言在鲜活的形象嫁接中获得生命活力。如:“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 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来到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者抓住“更加、特地、亲自、终日”等词引导联系思考,构筑形象,感受人物;进而引导真心劝说,表达情感。一学生围绕“终日”这样劝说:

谈爷爷啊,如果为了考察,偶尔奔波在外,也不说什么了。可您终日奔波在外,实在叫人心疼。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您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中午,烈日当头,当人们正在休息的时候,您一袭破衫,仍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已经进入梦乡的时候,您依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饿了吃一口干粮,渴了喝一口凉水,累了坐在地上休息一会……就是身强力壮的青年人也吃不消,而您已是快六十的人了,更何况您的身体不好呢?您说说,这样下去,能叫人放心吗?

对浓缩了谈迁重写《国榷》诸多画面的文字,教者引导仔细阅读,深入思考,潜心感悟,进入情境,真情劝说,使语言的内化吸收与外化表达融为一体。学生在词语丰富内涵的探究中,全面而深刻地感受了人物形象,具体而真切地感受了语言情感,并具体领悟了重点词语对人物形象的凸显作用,对众多情境的聚焦作用,达到了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的高度融合。

2. 多向思维,探究语言意义。小学生思考问题,问题与目标间多呈线的联系。这种直线型的答问模式很难使他们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也很难使他们具体、形象、深刻地感悟语言。为此,在运用假设,引导多角度地思考,多层面地分析,使问题与目标之间构成点向面的拓展和面向点的聚焦。如:“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苏教版国标本《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为让学生理解句子含义,教者这样引导:想象一下,父亲希望儿子分别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怎样的方法,留给人们哪些美好的东西?这样,融语言理解与语言表达于一体,寓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于一体,能凭借语言促进思维的发展,能借助思维加深语言的感悟。

3. 深入思维,探究语言艺术。写作中,准确地选词,精心地炼句,这是真实地描述事物,真切地表达情感的重要保证;阅读中,认真地品词,细心地析句,这是具体地感受事物、深切地感受情感的重要前提。学生只有形成了阅读中品词析句、写作中炼词炼句的能力,才能真正驾驭语言。为此,须选择重点词句,借助假设引导剖析,在理解内容、感受情感的同时,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准确性。如《凡卡》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下册)装信、写信封的细节,在学生仔细阅读后这样引导:

师:为什么装信如此小心,而写信封又这么简单,你读出了怎样的奥妙?

生:凡卡在老板家受尽了折磨,他好不容易把学徒生活写信告诉了爷爷,他要小心翼翼地把信装好,好让爷爷收到,把他带回去。

生:凡卡写信用的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和一张揉皱的白纸,都是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来的,这些肯定不是老板的,而是凡卡精心准备的。他把这些放在老板立柜里,老板肯定不会注意到。可见,为了写信他是费尽苦心。今天,他等老板、老板娘不在家写成了信,所以他要小心翼翼地把信放进信封,好让这封信给他带来希望。

师:可见,如此细致地描述,在于突出凡卡满心的希望。你们是怎样看待写信封的呢?

生:信封写得很简单:“乡下爷爷收”这是收信人的地址,“康司坦丁·玛卡里奇”这是收信人的姓名。乡下,是多么大,这样的地址怎能让爷爷收到信呢?再说乡下又有多少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呢?可见,这样写爷爷肯定收不到信,表明凡卡的希望不能实现。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啊!

师:如果地址详细,爷爷收到他的信,能让他过上好日子吗?

生:就算这样,也不能把他带回乡下去。如果爷爷有能力带他回家,有能力让他过上幸福的生活,自己这么大年纪也不会当老爷家的守夜人,也肯定不肯让凡卡去城里当学徒。

为感受作者表达的智慧,教者引导联系全文,联系凡卡的命运,自己品味,认真揣摩,从“装信”的细节,看出这封信对凡卡的举足轻重。联系准备写信的费尽苦心,联系凡卡学徒的悲惨命运,学生明白,这样的细节能激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希望这封宝贵的信能尽快飞到爷爷手上,让爷爷能带凡卡脱离苦海。而“简单”的地址能让人深感不安,花如此心血写成了信,信封上的地址又如此简单,表明凡卡的希望不能实现。如此推敲,不禁深切感受了文本的情感,而且具体体会了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语言发展与个性张扬的融合

语文学科中发展学生个性,须融合于言语实践之中,使学生在语言解读中,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在语言表达中,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而重视文本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独特感受,这对完善学生的语言系统,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言发展中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须把文本价值的挖掘和学生独特体验的珍惜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防止片面强调文本价值取向,划地为界,对学生智慧的火花视而不见;又要防止片面强调珍视独特感受,漫无目的,对学生认识的偏向听而不闻。

1. 借独特感受促使文本价值取向显化。文章一旦选作课文,就必须而且应该以教材承载的任务为导向,舍此而追求独特感受,教学必然走入歧途。可见,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学生独特感受的重要依附,学生的独特感受是文本价值存在的先决条件,要求得它们的统一,须选择语言与精神结合的重点,引领学生深入地阅读,独特地感受,借学生的独特感受去显化文本的价值取向。请看《揠苗助长》的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我就是拔苗的伯伯呀,辛辛苦苦干了半天,最后却落得这样的结果,我该怎么办啊?

生:老师啊(老师:我是老伯伯啊)。(众笑)老伯伯,种田人连这点知识都不懂?你也太糊涂了。

师:是啊,我太糊涂了。(众笑)

生:老伯伯,你拔苗是希望它长快些,这本来很好,但方法不对。看来你还不懂得庄稼生长的规矩,你有空的话,去向我爷爷请教请教。(众笑)

生:老伯伯啊,人哪有不做错事的。“吃一堑,长一智”,你把地翻了,重新种上庄稼,多施肥,勤除草,就能获得好收成。

师:谢谢你们为我出主意。我走了,走之前,我也想提醒大家,知道提醒什么吗?

生:要我们接受你的教训。

师:你们现在又不种地,有什么教训可接受呢?

生:(不好意思地)我平时不注意训练,体育考试那天早上,我很早起床掷垒球,结果怎么会及格呢?看来我们犯的是一样的错误。(众笑)

生:我那次感冒,医生配了药,叫我一次吃一片。我盼望早点退热,一次想吃3片。幸亏爸爸及时发现。要不,肯定要出问题。要是早遇到你,就不会闹笑话了。(众笑)

上述案例中,把具体形象地感悟寓意作为解读语言、获取独特感受的重点,通过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与文中人物会面,谈看法,提建议,说感受。结果,学生语言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而这些独特的感受都与寓义有一定联系。这样引导,就能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个性。

2. 让独特感受接受文本价值取向甄别。珍视独特感受,既要追求答案的丰富多彩,又要防止解读的微言大义;既要追求答案的精彩纷呈,又要防止浅层的机械重复;既要追求的答案大胆开放,又要防止答案的良莠不分。因为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提高其精神境界、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对学生语言解读中出现的认识偏差,既不能大惊小怪,更不能置之不理,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发现,正确引导,让学生学会甄别和感受独特的文本价值,使语言系统的丰富与独特个性的培养融为一体。如:阅读《卢沟桥的烽火》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册),一学生这样发问:“如果敌人真有士兵失踪,我们为什么不让他们去搜查呢?如果让他们进城搜查,不就可避免这一事件吗?”此见解看似独特,但它明显反映出了该生语言理解的粗浅和情感感悟的错误。对此,教者先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见解,进而引导大家深入阅读,发表看法。学生大胆陈述了见解:

“我认为日寇根本没有士兵失踪,如果真的失踪了,可在白天与我们交涉,为什么要到晚上呢?为什么还要偷偷摸摸的呢?这说明他们心中有鬼。”

“敌人肯定没有士兵失踪。如果失踪了,为什么要全副武装地与我们联系呢?可见,说士兵失踪是寻找借口,蓄意挑衅。”

“我认为他们是在耍阴谋。你士兵失踪了,向我们查询,态度应该温和,为什么要气势汹汹呢?他们是要故意激怒我们,这是蓄意挑衅。”

这样引导,使学生深入地探究了语言,深刻地感悟了情感,认清了鬼子的真相。可见,独特感受一定要以文本的价值取向为导向进行甄别,对独特感受的鼓励和呵护,决不是对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是非问题的含糊其辞,要切实重视言语活动中的价值导向,使语言的发展与个性的张扬行进于正确的轨道之上。

3. 以独特感受带动文本价值取向生长。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作品的意义除了表现人类共通的较为恒定的美好情感外,也会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一旦它不能跟上时代发展,就会因其生命力的耗尽而消亡。可见,文本的价值取向有时又是动态的、发展的。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是舍弃文本价值取向而一味追求“独特”,还是不顾时代发展进步而固守“文本”,都是有失偏颇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凸显文本价值取向的同时,拓展延伸,以学生的独特感受促进文本价值取向的生长。

猜你喜欢

凡卡教者文本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凡卡》续写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克隆快乐
丰富情感,打造朗读底座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集中扫描动词,想象透视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