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手法复位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290例
2014-01-25张沁平吴齐飞罗智超
张沁平 吴齐飞 罗智超
(1.北京弘医堂中医医院,100026 2.北京中医药大学 )
骶髂关节错位中医称为“骨错缝”“半吊环”,指骶骨与髂骨的耳状关节在外力和其他致病因素的作用下,造成其周围韧带肌肉损伤和超出生理活动范围使耳状关节面产生微小移动(最微小者只有1.0~2.0mm)而不能自行复位,导致该关节内外力学环境失衡和相关软组织损伤,并出现临床症状者,即骶髂关节面的对应关系发生轻微改变而导致局部疼痛与功能障碍者[1]。
骶髂关节半脱位多见于腰部扭伤,比如踢足球、打高尔夫球,以及弯腰搬重物等活动。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腰骶部疼痛剧烈、行走艰难、起坐翻身困难等。如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转为陈旧性的骶髂关节半脱位。此时患者的局部症状并不突出,而伴有诸多内科和妇科疾病,比如蛋白尿、潜血、夜间尿频、卵巢囊肿、月经不调等。在通过手法复位骶髂关节后,相应的内科、妇科病症就会减轻甚至痊愈。
骶髂关节半脱位除了有骨性的错位外,常常伴随局部肌肉紧张,根据这种病理特点,笔者结合针刺和手法复位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29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290例患者均是笔者2006年4月~2012年12月治疗的北京弘医堂中医医院针灸科患者,男166例,女124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87岁,平均(41.2±1.22)岁。病程最短的2d,最长的10年,平均(3.6±0.79)年。骶髂关节左侧半脱位179例,右侧半脱位111例。16~30岁的患者115例,31~40岁的患者40例,41~50岁的患者37例,51~60岁的患者30例,60岁以上的患者68例。显示这一疾病在中青年人群中多发。病程方面,3个月以内的患者137例,3个月~2年的患者89例,3~10年的患者64例。
诊断方法:①腰痛,无腰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证据,髂腰肌止点处有压痛或突起,其腰痛的特点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有所区别,主要以翻身起坐困难为主要特征,因为这些动作都需要用到骶髂关节。另外,骶髂关节半脱位引起的腰痛所伴的下肢麻木或串痛通常不过膝盖,只在大腿内外侧,这种特点是由于压迫了股神经和隐神经所致。这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痛放射至小腿、足部(压迫腓神经)有所区别。②骶髂部的X线片显示髂后上嵴出现水平性差异,一高一低。③病人取俯卧位,两足露出床沿,两足跟或内踝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即两下肢不等长。
治疗方法
针刺肩中穴:针刺对侧肩中穴(董氏奇穴:后臂肱骨外侧,距肩骨缝3寸处,三角肌中点处取穴),提插捻转至得气即可。取针后病人应自我感觉局部有轻松感,压痛减轻。若患者初来时行走不便,此时令患者下地活动,可见患者基本已能正常行走。通过针刺使得骶髂局部肌肉松解,将有利于接下来的复位过程。
手法复位(腰部定点斜扳法):患者取健侧卧位,健侧下肢在下并伸直,患侧下肢屈曲在上,术者位于患者腹侧,一肘部肘尖按住患者骶髂部的压痛点,朝腹侧用力;另一手以肘按住患者肩部,朝背侧用力,两手相对用力至最大旋转角度,待患者放松后施加巧力,听到患者的骶髂部发出“咔嚓”弹响声,表明关节复位。
治疗结果
本组290例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用针刺肩中穴配合手法复位治疗后全部治愈(症状体征均消失)。治疗次数为1~7次,平均治疗次数(2.1±0.12)次。经1~3次治疗后痊愈者224例,占77.2%。经4次以上手法治愈者66例,占22.8%。
年龄与治疗次数的关系:16~30岁年龄组平均治疗次数最少,为(1.2±0.07)次;60岁以上年龄组平均治疗次数最多,为(3.5±0.87)次;30~40岁年龄组平均治疗次数(1.5±0.56)次,40~50岁年龄组平均治疗次数(1.8±0.44)次,50~60岁年龄组平均治疗次数(2.5±0.78)次,显示年龄越低治疗效果越佳。
病程在3个月以内的患者平均治疗次数为(1.1±0.22)次;3个月~2年的患者治疗次数为(1.7±0.56)次;2年以上病程的患者治疗次数为(4.8±0.98)次,显示病程越短治疗效果越佳。
讨论
针对侧肩中穴能缓解骶髂部疼痛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根据《内经》的论述我们知道,足少阳经筋的部分分支到达腰骶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骶髂关节周围,然后上行与同侧手太阳经筋相交,继而通过奇经八脉中的跷脉交叉至对侧的足少阳经筋;手少阳经筋则循着大臂外侧到达肩部之后,在颈部与手太阳经筋相合。董氏奇穴中的肩中穴正好处于三角肌中点处,也正好在手少阳经筋的循行处,所以针刺半脱位骶髂关节的对侧上肢的肩中穴能达到很好的止痛效果。
对于陈旧性骶髂关节半脱位引起的内科疾病尚未见临床报道,尽管这其中的机理尚不清楚,但是根据中医对人体“整体观念”的基本认识,内外本来就联系紧密,外部肢节的病症能通过某种途径(如压迫神经)影响内部,产生一些内科疾病,如颈源性心脏病,增生骨质压迫到邻近的交感神经、脊髓、神经根即可出现心前区的心慌、心悸症状[2],极似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脏病。从中医理论来分析,骶髂关节的错位可能会使盆腔内部的气血流通情况发生改变,经脉受阻,从而引起相应的病症。由于很多医生对此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误诊误治较多,对于这一临床现象的研究急需开展。
中医骨科在进行手法复位前往往要先按摩推拿松解局部肌肉,才能达到较好的复位效果。但此法耗时较长,医师也要消耗一定体力,病人较多时往往难以应付。用针肩中穴的方法来松解患侧骶髂关节局部,不仅松解效果好,而且省时省力,对急性半脱位局部不宜按摩推拿者尤为适宜。我们临床治疗此病数百例,手法复位效果可靠,成功率高,且只需一人操作即可,方法简便,值得推广。
[1]栗明拥,奕明义,汪超,等.栗氏正骨诊治骨关节错缝的特点[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8):462-463.
[2]胥少汀,葛宝丰,徐印钦.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637-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