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报网互动”对社会力量集结发展的促进作用
2014-01-17李婧
李婧
摘 要:在网络新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报刊与网络寻求互动合作甚至合二为一已成为现实,事实证明,这种“报网互动”的传播方式在形成舆论及发挥舆论巨大作用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社会公众对社会事务有了更多的关注和参与,“报网互动”这种传播模式和媒介环境对社会力量的集结和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关键词:“报网互动”;社会力量;网络舆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1
2010年4月1日,温家宝总理在《求是》杂志发文,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要形成橄榄型的格局——简单来说,就是让大部分人的收入都达到中等水平,高收入和低收入的人群都占很少一部分。相对于金字塔型社会而言,橄榄型社会更加稳定、更加安全。而中国的现实是贫富差距太大,内地激增的基尼系数、权力与资本的合谋、消失的中产阶级都在说明一个事实——距离橄榄型社会还真的很远。有学者认为如今中国社会的结构是“倒橄榄型”,即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都占很大部分,而中间阶层是缺失的。而这缺失的中间阶层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吴敬琏在其文章《极左极右都危险》中指出:在当下的中国,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新中等阶层正在成长起来。这一阶层主要由专业技术人员或称白领工人组成。[1]吴认为,这个阶层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他们是一种保持社会稳定的力量。现在的中国中等阶层自身还有很大的弱点:一是利益自觉不够,二是公民意识缺乏,中等阶层要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力量需要克服自身的弱点,即需要增强利益意识和公民意识。“报网互动”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模式,通过对舆论的形成和表达的影响,在帮助中等阶层克服自身弱点上起到积极的作用,促进其成长为一种稳定的社会力量。如今,“网络舆论”往往与传统媒体(主要是报刊)舆论相互激荡,迸发出更有力的浪潮。“报网互动”的传播模式能够成为并正在成为社会力量的形成和集结平台。
一、“报网互动”促进公众对公众事务的关注
在网络新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报刊与网络寻求互动合作甚至合二为一已成为现实,事实证明,这种“报网互动”的传播方式在形成舆论及发挥舆论巨大作用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报道中,受众可以通过在报刊创建的网站中留言评论的方式对当天的新闻事件或言论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报刊会在自己的网站中针对当前的热点事件或话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网友征集意见;报刊网站还会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将网友组织起来进行讨论,如《南方都市报》网站的“鲜橙社区”;报刊网站还会以专题栏目的形式与网友进行互动,如“人民网”的《人民时评》栏目和“强国论坛”。这种日常报道中的“报网互动”有效调动了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引发公众对关系自身权益的事务进行积极的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报网互动”促进从“网民”到“公民”的转变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的高度发展,“网民”也通过创造“舆论一边倒的壮观情景”展示了其强大的力量。
然而,网络传播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噪音”、谣言满天飞,“艳照门”、“艾滋女事件”等网络传播失范事件彼伏此起。“网民”自甘堕落为“乌合之众”吗?不然。借助网络的平台,“网民”有足够的理由和契机成长为具有权利义务意识和参与国家社会管理意识的“公民”。
在对权力的监督和对权利的维护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网络传播失范的现象:报道失实、恶意煽动、缺乏理性等都是导致网民受到质疑的原因,在一些网络群体事件中网民甚至被称为“网络暴民”。在我看来,不能因为网民的某些不理性的言论或行为而对其全盘否认,而是需要对其进行疏通和引导,报刊媒体在这一点上应当有所为。优良的报刊媒体往往拥有专业的采编人员,享有较高的公信力,同时也具备发出理性声音积极引导舆论的能力。因此,报刊媒体应积极与网络互动,并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我认为报刊应至少有以下作为:调查真相,澄清事实;解释性或深度报道引发理性思考;在专家学者专栏中发表深入思考、反思性文章,以揭示本质反映根本性问题。
报刊对网络议题的关注、回应和引导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报网互动”,有利于网民回归理性,使网民中一部分有较高知识水平文化修养、有理性思考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较强的“精英网民”的力量得以凸显,在网络传播中成为“意见领袖”,从而有利于网民向公民转变,使网民逐渐成长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三、“报网互动”促进社会力量的集结、发展
网络媒介以其传播的即时性、开放性、匿名性及互动性为社会力量的集结提供了一个平台,而报刊媒体以其传播的真实性、深入性为社会力量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一种引导力。
在网络平台上,散落在其中的是以个体而存在的社会大众,就其个体而言,他们大多是普通的老百姓,因其身份的相似性,使得他们拥有利益的共同点,要求关注、维护公众利益,监督、控制公权力,反对、抵制特权阶层。当他们通过网络媒介而相互联系时,由于某种共同的利益或情绪,原本以个体而存在的网民们便通过意见的交流而成为整体性的公众,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对国家、社会产生影响。网民通常具备社会中间阶层的特点,他们通过网络媒介集结起来,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
如果说在网络平台上的公众是以一种相互平等的方式集结为社会公众的,那么,通过报刊媒体的与之互动及对其引导,则能够在这种社会力量中形成一种层次:报刊媒体往往能使公众中有较高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对社会事务有更深入研究的人的声音得到凸显,从而在社会力量中树立“意见领袖”[2]在网络传播中,由于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分散性等特点,使得“意见领袖”的形成和作用比在传统大众媒体中要明显偏弱,网络中容易形成“一拥而上”和“一面倒”的舆论状况,容易出现一致的、强烈的声音,却难以出现不同的、理性的声音。传统媒体,尤其是报刊便需要使“精英舆论”和理性的不同的声音得以发出,对公众起到启迪和引导的作用,有利于社会力量的发展。
报刊与网络的互动使得公众更广泛更深入地去關注社会公共事务,这种互动带来的引导力使网民趋向理性的思考,也有利于公民意识的培养,从而促进网民向公民的转变,同时也为社会力量的集结和发展提供了平台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敬琏.极左极右都危险[J].中国改革,2010:11.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邓正来. 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M]//邓正来,景跃进. 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胡泳.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