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阳方言“去入同调”现象探析

2013-12-04王定康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塞音韵尾阳平

王定康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高州 525200)

一、引言

益阳市地处湖南省中北部,位于资水下游,洞庭湖南沿。它北部跟湖北省石首县抵界,西和西南同常德市、怀化市接壤,南与娄底市毗邻,东和东北紧靠岳阳市及省会长沙市。全市辖桃江县、安化县、南县、沅江市和大通湖区,市区设赫山、资阳、朝阳三个区。

益阳方言属于湘语长益片益沅小片[1]。目前,学界对益阳方言是否存在入声调类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益阳方言有入声调类[2],主要以鲍厚星、陈蒲清、崔振华、徐慧等为代表,他们将益阳方言的声调系统归纳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五个调类[3]。另一种观点主张益阳方言没有入声调类,主要以杨时逢、吴宗济、曾毓美、湖南师院中文系汉语方言普查组等为代表,他们将益阳方言的声调系统归纳为阴平、阳平、上声、阴去和阳去五个调类[4]。那么,益阳方言到底有没有入声调类呢?下面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中古四声的演变情况

我们先看看中古四声在今益阳方言中演化的大致情况。见下表:

?

由上表可知,益阳方言中共出现 33、13、41、21、45五个不同的调值,可见,中古四声在今益阳方言中演化成了五个调类。

学者们对阴平、阳平和上声的归类意见比较一致,但对于是否应该保留入声调类存在争议。一派主张益阳方言有入声调类,他们将益阳方言中所有调值为45的字归为入声调类,于是,益阳方言就出现了某些学者所说的“去声变入”现象[5]。既然如此,调值为21的浊声母去声字自当归为去声调类了。另一派则主张益阳方言应是“入声变去”,不存在入声调类,他们将益阳方言中所有调值为45的字归为阴去调类。自然,调值为21的字便归为阳去调类。

三、“去声变入”与“入声变去”

主张益阳方言应保留入声调类者,主要理由如下:(1)中古入声字在益阳方言中没有分化,应自成一类;(2)益阳方言中的古去声清声母字大都归阳平,因而不宜立阴去这一调类;(3)益阳方言中的中古去声字(还含部分全浊上声字)与入声字调值相同,但这些字中有不少字的白读音与入声字的调值不同,入声仍应单独列为一个调类[6]。

主张益阳方言无入声调类者,其理由主要为:当古入声塞音韵尾失落并且跟某个舒声调值相同时,一般认为是入声归到某个舒声,而不是相反;虽然古清声母去声字大多数有阳平读法(调值为13),但同时这些字调值又都可为45,与省会长沙及周边湘方言阴去调值相同,且后者实际上已占优势;益阳在地理上与汉寿等地的西南官话紧密相连,与望城、湘阴、宁乡、南县相邻,同时与省会长沙接触也很多,这些地方的阴去调值也为45;(4)在益阳周边的长沙、宁乡、望城等方言中,入声虽较完整地作为一个独立的调类保留,但也有少数字进入舒声后以读阴去为主;(5)与益阳相邻的湘阴一带,入声与清去字调值相同,学者们一致看作“入声变去”[6]。

四、“去入同调”现象探析

我们认为,争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益阳方言中绝大部分中古去声字与入声字的调值相同,出现了“去入同调”的现象,以致很难分清到底是“去声变入”还是“入声变去”。一般来说,在作调类归并时,分化的调类应归入不分化的调类。但是,不论是主张益阳方言“有入声”者,还是主张益阳方言“无入声”者,都没有令人信服地说清楚益阳方言中的入声到底有没有分化以及如何分化的。一方面,中古入声字在益阳方言中几乎没有例外都读45的调值,让人觉得入声没有分化,而是去声向入声转移,出现了所谓的“去声变入”现象;另一方面,益阳方言中读45调值的除了入声字以外,还有部分全浊上声字和几乎所有的去声字(部分去声字只是文读音为45调值,白读音为13或21调值),让人觉得是入声分化到去声里了,可谓是“入声变去”。

然而,我们认为,益阳方言保留入声调类的理由是不充分的。首先,益阳方言的入声整体读为45调值,而去声不是整体读为45调值,不足以成为保留入声调类的原因。以西南官话为例,西南官话中很多方言的全部入声调值与阳平相同,入声没有分化,阳平倒是从平声中分化出来了,并且有些次浊平声字在方言中还读阴平,这么说来,西南官话也应该将入声另立一类,将阳平看作归为入声了。恰恰相反,西南官话的入声归阳平是学界公认的事实。其次,“益阳方言中的古去声清声母字大都归阳平,因而不宜立阴去这一调类”这个观点也站不住脚,古去声清声母字大都归阳平,不能成为“不宜立阴去这一调类”的理由。还有相当一部分清声母的去声字没有变为阳平,不能无视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相对而言,益阳方言没有入声调类的理由是比较充足的。

调类中要保留入声之名,起码要把握这样两个原则:一是有塞音韵尾存在;二是虽然没有塞音韵尾存在,但调值与其他调类的调值不相同,如果与其他调类的调值相同,则应看作入声归入了该类。可以说,入声是以塞音韵尾为主要特征甚至是唯一特征的,而调值(声调的高低升降)只是它的附加特征。可以肯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些方言的入声调值与该方言的其他某个调类的调值是相同的,区别仅仅在于有无塞音韵尾。例如现在广州话的“孤”[ku55](阴平)—“谷”[kuk5](上阴入),“坝”[pa33](阴去)—“八”[pat3](下阴入),“义”[i11](阳去)—“业”[ip1](阳入)。这三组字中,后者为入声,音高和走势与其前者的非入声字相同,区别仅仅在于有无塞音韵尾,一旦后者的塞音韵尾消失,便与其前者完全无异了,应看作后者归入前者。因此,凡是塞音韵尾消失的,都可看作实际意义上的入声消失。有些方言的入声消失了塞音韵尾以后仍然称为入声,那是因为其调值与其他调类的调值不同,仍然可以沿用“入声”这个名称,一是与其他调名相区别,二是标记其来源。但保留入声调名必须符合一个原则,那就是该方言中的入声调类不能与其他调类的调值相同,否则,入声调类要归入与其调值相同的其他调类中。当然,有一种情况是可以认定去声归为入声的,那就是现在或者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去声归为入声的事实,这里指的不是调值的归并,而是实实在在的舒声音节产生了塞音韵尾。然而,益阳方言的去声与入声的关系显然不是这种情况,而是相反,入声脱落了塞音韵尾。以此两条衡量,中古入声在益阳方言中已经没有塞音韵尾,同时,中古入声字在益阳方言中读45调值,与益阳方言中也读45调值的阴去调相同(除入声外,阴去来源有三:部分全浊上声字、部分清去字和部分浊去字),应看作入声归为阴去,不应保留入声调类。

任何调类如果有分化,只要分化出来的其中一部分与其他调类的调值不同,都要以不同调值部分来保留该调类。因为益阳方言的阴去分化为13和45两种调值,读13调值的部分与阳平相同,视为归入了阳平,但是还有读45调值的部分,而且,中古去声字在益阳方言中几乎全都可以用文读音读成45调值,这与省会长沙及周边湘方言阴去的调值相同,因此,以45调值来保留阴去这一调类是比较合适的。还有,益阳在地理上与汉寿等地的西南官话紧密相连,与望城、湘阴、宁乡、南县相邻,与省会长沙接触也很多,这些地方的阴去调值也为45,考虑到便于方言之间的比较,将益阳方言读45调值的字归为阴去调类更为妥当。同时,与益阳相邻的湘阴一带,其入声与清去字调值相同,学者们也一致将其看作入声变去而不是相反。另外,益阳方言中部分全浊上声字读45调值,与入声字和大多数去声字的调值相同,可归为去声调类而不宜归为入声调类,理由同上。而且,根据“浊上变去”这一语音演变的一般规律,中古的全浊上声字演变为去声而非入声是全国大多数方言声调演变的总趋势。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单凭某一报告或论文的表面记载而简单地得出益阳方言是“去声变入”或是“入声变去”的结论,而应深入了解该方言的具体语言事实。“去声变入”和“入声变去”表面上互相矛盾,实际上,这只是在命名上存在差异而已,两者所反映的语言事实是一致的,那就是“去声与入声同调值”,而这一点对于了解益阳方言古声调演变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由于我们还不能从历史演变上拿出确凿的证据证明益阳方言是“去声变入”或是“入声变去”,那么,在此之前,调类怎么定名都无关紧要,但最好还是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既要考虑本方言的语言实际,又要尽可能照顾到便于方言之间的横向比较,以及古今音的纵向比较等。既然如此,我们将益阳方言的“去入同调”现象看作是“入声变去”更为妥当。

[1]鲍厚星,陈晖.湘语的分区(稿)[J].方言,2005(3):261-263.

[2]崔振华.益阳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3-15.

[3]徐慧.益阳方言语法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3-4.

[4]曾毓美.湖南益阳方言同音字汇[J].方言,1995(4):276-289.

[5]蔡梦琪.益阳话“去声变入”现象试探[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3):69-74.

[6]陈晖.湘方言语音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5-148.

猜你喜欢

塞音韵尾阳平
太谷方言阴平阳平教学初探
论汉藏语言高元音的类型与共性
仡佬语-n、-ŋ、-i韵尾的发展演变
养子
中国不同方言区英语学习者元音间塞音VOT的对比研究——以吴方言区和江淮方言区为例
汉语、法语塞音VOT的对比研究
韩国华裔学生汉语塞音习得的实验研究
维吾尔语浊塞音、清塞音的声学对比研究*
粤东闽语n尾韵文白异读及其与ŋ尾韵和鼻化韵的关系
七十年前湖南方言入声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