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和三角韧带损伤的治疗及临床意义

2013-08-15徐国浩朱亮亮王桂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骨科江苏南京211800

吉林医学 2013年31期
关键词:外踝后踝内踝

马 腾,徐国浩,朱亮亮,王桂华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骨科,江苏 南京 211800)

踝关节骨折是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约占人体骨折总数的3.92%[1]。因为涉及到踝关节软骨面的破损,导致骨折修复比较困难,而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和三角韧带损伤的骨折,涉及生物力学的明显改变,所以治疗更为困难。其骨折复位的标准一般为:踝穴的正常解剖必须给予恢复;负重面必须调整到与小腿纵轴线垂直;关节面尽可能光滑[2]。否则将会导致踝关节严重的功能障碍。本院2008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和三角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112例,进行术后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12例,男74例,女38例,年龄18~72岁,从受伤到手术的时间为6 h~16 d,平均6 d。根据Lauge-Hanse分类[3],旋前~外旋型51例,旋后~外旋型31例,旋前~外展型22例,旋后~内收型8例。

1.2 术前处理:患肢伤后8 h内未见明显肿胀的给予急诊手术治疗。超过8 h有明显水肿的,将患肢置于Braun架,并予U型石膏托固定,积极消肿治疗,注意趾端血液循环及感觉,大约5~14 d后,患肢无张力性水泡,肿胀明显消退,再给予手术治疗。临床对关节的损伤程度有高度怀疑的患者,术前必须行三维CT检查,以进一步观察关节面破坏情况。

1.3 手术方法:内踝骨折常规予加压螺钉内固定,部分患者亦可给予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只要在术前高度怀疑有三角韧带损伤,术中必须给予探查。对存在胫腓前韧带损伤,先固定外踝后,再修补韧带。根据病情,短时间螺钉内固定下胫腓联合。如有后踝骨折,对于涉及关节面1/4以上,可从踝关节前方予加压螺钉内固定。

1.4 术后治疗:手术结束患肢即予U型石膏托外固定,并放置于Braun架上。麻醉消失后即可进行肌肉等张舒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3 d内,可使用下肢气压泵治疗,预防伤肢肿胀和淤血。3 d以后,在不捆绑患肢并保证踝关节基本无痛的情况下,使用下肢CPM机进行踝关节的被动活动,逐步使其达到正常的生理活动度。对于伴有三角韧带损伤的患者,踝关节应在轻度内翻的体位上锻炼。术后第7天,开始进行红外线照射,保持灯距28 cm,时间20 min,3次/d,10 d/疗程。术后第10天,在病床上开始主动进行踝关节康复训练。术后14 d以上,开始非负重站立训练。21 d以后,用活血化瘀的中草药进行踝关节熏蒸,并保持温度在37℃左右,时间20 min以上,3次/d,同时由治疗师进行踝关节的手法松解及活动度的康复训练。术后6~8周,给予X线摄片复查,如显示骨折线模糊,即可开始练习负重行走。为防止固定下胫腓联合的螺钉因发生金属疲劳而折断,在负重行走活动前必须取出螺钉。

2 结果

本观察结果显示,对患者随访时间为1~5年,骨折愈合时间为13~18周,根据Baird-Jackson系统[4]进行疗效评定。内容含:疼痛、关节的稳定性、行走及跑步能力、关节活动的范围、X线的测量等。评分为优60例,良36例,可12例,差4例。优良率85.7%。

3 讨论

踝关节为人体负重最大的屈戊关节,局部软组织少,运动时支撑着相当于体重的6~8倍的重量,维持踝关节稳定的有三个系统:内侧系统(内踝、三角韧带、距骨内侧关节面)、外侧系统(外踝、腓侧副韧带、距骨外侧关节面)、胫腓联合系统(前后下胫腓韧带、骨间膜、骨间韧带)。至少两个以上系统损伤,才导致关节不稳,治疗时一定要兼顾关节面的完整性与关节运动的稳定性。如果三角韧带损伤修复不佳或未予修复,当下胫腓联合背伸位时,将引起距骨外移,而每外移1 mm,将减少20%~40%的胫距关节的有效负重面积,如果外移达到5 mm,则可减少80%的有效负重面积,同时因为单位面积上应力的增加,必将导致踝关节严重的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3.1 外踝以及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治疗:在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中,外踝的解剖复位有重要作用。由于腓骨纵轴与外踝纵轴之间存在15°的外翻角,因此外踝内固定后,仍应保持10°~15°的外翻角,同时要严格保持外踝的长度[5]。我院多使用外踝锁定钢板或解剖型钢板内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予螺钉短期固定[6],以防发生严重的创伤性关节炎,而且必须在允许负重前,取出固定下胫腓联合的螺钉。一般而言下胫腓联合分离,必定会增加踝穴的宽度,导致距骨在踝穴内的活动度增加,造成踝关节不稳定[7]。在临床工作中证实,下胫腓联合经过三皮质固定,腓骨对于胫骨的位移和旋转不会受到限制,踝穴对距骨运动的顺应性调节也不会受到影响。在术中一般使用3.5~4.5 mm皮质骨螺钉一枚,为使踝穴始终处于最宽状态,踝关节至少须保持背伸90°位,距离胫骨下关节面2.0~3.0 cm处并与下关节面保持平行,由后外向前内25°~30°,穿腓骨内外皮质及胫骨外侧皮质固定。螺钉的松紧适宜十分重要,不仅不能造成踝穴过窄,而且必须既能阻止腓骨外移,也能防止距骨外移,还要保证下胫腓关节的微移活动。

3.2 后踝骨折的治疗:骨折块的大小及脱位的程度决定了后踝是否需要切开复位。如骨块累及大于25%的关节面,必然会产生胫骨下关节负重面的不平整,由于会产生距骨对胫骨后唇的直接撞击,因此必须解剖复位及内固定。如关节面的累及小于25%,由于胫骨前部关节面较大,可以提供稳定的关节负重面,不会因为关节面的不平整而导致创伤性关节炎。Haraguchi等根据骨折线的方向将后踝骨折分为三型,一型和二型须切开复位内固定,但两者入路不同[8]。本组112例患者,根据Lauge-Hanse分类的旋前~外旋型、旋前~外展型,及HaraguchiⅠ型的旋后~外旋型,共73例患者,手术均按外踝-后踝-内踝的顺序完成。考虑到固定外踝的钢板螺钉影响后踝的显露,共有39例HaraguchiⅡ型旋后-外旋型、旋后-内收型患者,手术是按照后踝-内踝-外踝的顺序完成。赵虬等认为,根据Lauge-Hanse分类,旋前-外旋型、旋后-外旋型的三踝骨折,复位固定顺序是后踝-内踝-外踝-下胫腓联合[9]。张武等认为,良好的复位,取决于对骨折的良好暴露及术者对踝部解剖及运动方式的理解,与复位顺序没有必然联系[10]。笔者认为后踝切开复位内固定时,须将患足保持于背屈位向前方牵引,背屈角度应该与健侧相同,以利于纠正距骨的半脱位及骨折复位。

3.3 内踝骨折和三角韧带损伤的治疗:内踝骨折的治疗没有争议,而维持踝关节稳定的主要结构之一是内侧结构,尤其是三角韧带的作用,可防止距骨外移[11]。由于三角韧带解剖位置和结构决定其很难显露和修补,故临床一般不主张给予常规处理。但有大量临床资料证实,三角韧带末端的撕脱部可能会嵌在内踝和距骨间,有时胫神经、胫后血管、肌腱亦可能嵌入三角韧带撕裂部位,影响其愈合。本组只要术前怀疑三角韧带损伤,术中均予常规探查,结果发现约30%的患者合并三角韧带深层损伤,均予修复,从而防止距骨外旋导致的内侧结构再损伤,也避免三角韧带未经修复导致的愈合不良、韧带松弛及功能不佳。

3.4 踝关节骨折术后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早期为关节肿胀和疼痛,后期为关节活动受限。如能保证坚强内固定,则可以在避免负重的前提下,早期活动患踝[12]。本组112例患者,均在早期给予综合治疗,首先主动收缩患肢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患肢肿胀,使微循环向利于关节软骨修复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红外线烤灯的物理治疗作用,缓解肌肉痉挛,促进伤处渗出吸收。对炎性反应、疼痛、水肿以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改善均有着较好的疗效。中药熏蒸可软化疤痕,预防粘连,避免关节僵硬。下肢CPM的使用以及由治疗师进行踝关节的手法松解、牵引及活动度的康复训练,不仅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而且可以防止因踝、膝持续制动,导致关节粘连、僵硬,还可使患肢关节面得以塑形愈合,恢复光滑,提高治愈率。

综上所述,对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和三角韧带损伤,除采用内、外踝钢板螺钉内固定外,还须修复下胫腓联合和三角韧带,才能尽可能的恢复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环境及其稳定性,同时还须注重早期的踝关节康复治疗。如果下胫腓联合或三角韧带损伤不修复,大面积的疤痕愈合后,必将导致韧带愈合不良、松弛及功能不佳,同时康复训练未能在早期及时介入,最终将会形成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1]陆裕朴,胥少汀,葛宝丰,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717.

[2]卢世壁.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第10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617-2618.

[3]Lauge- Hansen N.Fractures of the ankle.Combined experimental surgical and experimental roentgenologic investigations[J].Arch Surg,1950,60(5):957.

[4]Baird RA,Jackson ST.Fracture of the distal part of the fibula with associated disruption of the deltoid ligament treatment without repair of the deltoid ligament[J].J Bone Joint Surg(Am),1987,69(9):1346.

[5]孙友良,任跃胜,杨景东,等.58例三踝骨折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4):299.

[6]邓志斌,李文锐,刘 强.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治疗体会[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8(10):708.

[7]占鲤生,林海滨,吴献伟.踝部骨折的手术疗效[J].临床骨科杂志,2005,8(2):133.

[8]Haraguchi N,Haruyama H,Toga H,et al.Pathoanatomy of posterior malleolar fractures of the ankel[J].J Bone Joint Surg(Am),2006,88(5):1085.

[9]赵 虬,王 沛,马信龙.旋前、后外旋型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1):3.

[10]张 武,赵 烽,张仲子,等.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J].吉林医学,2009,30(7):595.

[11]何永清,顾宣歆,凌 巍,等.踝关节旋前-外旋型骨折的手术治疗[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7):606.

[12]荣国威编译.骨科内固定[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

猜你喜欢

外踝后踝内踝
手术固定后踝骨折块对踝关节骨折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新型特殊构型接骨板固定后踝骨折的初步研究
外踝尖部钩匙状锁定钢板治疗外踝骨折
内踝截骨术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如何选择后踝骨折的治疗方式
踝关节骨折中内踝形态的三维CT研究
外踝上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三踝骨折采用后踝一内踝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分析
带血管蒂腓骨头骨骺截骨整形重建内踝的应用解剖与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