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石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2013-07-26温书景
温书景
良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 - tional vertigo,BPPV)俗话称为耳石症,是周围性眩晕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在某一特定头位时诱发出现的,伴有眼震的短暂的阵发性眩晕,大约占眩晕患者的30%[1],随着这么多年来人们对本病的不断研究,提出管石手法复位、药物、手术等不同手段治疗本病。2011 年3—12 月在我院采用管石手法复位技术治疗的BPPV 患者72 例,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 年3—12 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及其他科室治疗的BPPV 患者72 例,病史2d ~4 个月,所有患者不用药物治疗或者药物治疗欠佳。其中男32 例,女40 例;年龄18 ~75 岁,平均47 岁。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头位转换时出现眩晕,持续时间4s ~1min;可伴恶心甚至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不伴有蜗神经受损症状(如耳鸣、听力下降)。所有患者做体位诱发试验(Dix-Halpike maneu -ver)都出现眩晕并伴有眼震,发现水平性眼震4 例,旋转性眼震68 例;72 例患者做颅脑影像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排除慢性中耳炎、梅尼埃病、严重心脏病、颈椎有严重病变者。
1.2 诊断标准 参照耳鼻咽喉科分会在2007 年发布的BPPV诊断标准[2]:(1)头部处于某一特定体位时诱发的短暂性眩晕。(2)诱发试验可以诱发出眼震,后半规管或者上半规管病变时Dix-Hallpike 试验阳性;水平半规管病变时滚转试验阳性,并且具备潜伏期短(<0.5min)和易疲劳性。
1.3 检查方法 (1)Dix-allpike 实验:患者坐在检查床上,使患者头部转向一侧45°,迅速将患者放倒,头部超出床边并下垂30°,诱发出视物旋转症状及快相旋转性眼震视为阳性。(2)仰卧侧头位实验:患者坐在病床上,迅速将患者放倒至仰卧位,接着头向一侧旋转90°,诱发出眩晕和水平性眼震的为阳性。以上检查中哪侧转头出现眼震者为哪侧病变。72 例患者中后半规管BPPV (PC-BBPV)患者65 例,水平半规管BPPV (HC-BPPV)患者7 例。
1.4 治疗方法 PC -BBPV 患者使用改良Epley 手法复位法:(1)头向病灶侧倾斜45°,迅速向后仰卧,头部低于床面30°,处于此位置30s;(2)向健侧转动90°,使病变耳部朝上,继续保续30s 不动;(3)患者身体可以相应的转向健侧,头也要顺势转动,面朝地面,保持半分钟; (4)患者坐起,头部下够约30°。Lempert 翻滚法适用于HC -BPPV 患者[3]:(1)使患者平躺在治疗床上;(2)使头转向健侧约90°;(3)让身体也跟着转动由仰卧变为俯卧位,而让头保持不动;(4)继续转动头部使面部朝下; (5)继续转动头部使病变耳部朝下;(6)然后处于直立位。每次转头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若有一个头位出现头晕不适,则停止转动观察眼震变化情况直至眼震消失半分钟后,重复转动,直到症状消失。手法复位1次/d,每隔3d 随访1 次,如果再次发病可继续治疗,直到症状消失。
1.5 疗效评估标准 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历时3 个月。痊愈:眩晕及处于某一位置性触发的眼震完全消失;有效:眩晕及处于某一位置性触发的眼震较治疗前减轻,但未完全消失;无效:眩晕及处于某一位置性触发的眼震无明显变化,甚至较前加重。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2 结果
65 例PC-BBPV 患者采用改良的Ep-ley 法手法进行复位总有效率为90.8%,见表1;7 例HC -BPPV 患者使用Lempert 翻滚法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85.7%,见表2。通过3 个月的观察,复发7 例,进行二次手法复位均有效。
3 讨论
BPPV 是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见到的耳源性眩晕疾病,发病情况的比率大约占所有眩晕患者的1/3,在临床上后半规管发病率最高,其次是水平半规管。BPPV 的主要诊断标准是由Dix-Hallpike 体位诱发实验阳性[2],出现的眼震有如下特点:潜伏期很短(在头位变化后的1 ~5 s 就可以出现眼震)、持续时间也很短(一般0.5 ~1.0min)、并且具有转换性(体位处于初始头位时可再次出现眼震)、疲劳性(眼震和眩晕的程度可随着诱发试验的次数增加而减轻)。其眩晕的特征有:特定头位时出现短暂的眩晕,多在晨起后出现,一般不伴有耳鸣和听力下降,眩晕过后遗留有短暂的头部不适。BPPV发病机制主要为:(1)嵴顶耳石学说;(2)管耳石学说。多数学者推崇后者,它最早在1979 年由Hall 等人提出,Epley(1980)进一步对其进行解释:椭圆囊中脱落的耳石颗粒随着内淋巴流动进入后半规管,处于管内的内淋巴液之中,耳石颗粒在后半规管受重力作用垂直下降,其密度比内淋巴大所产生的拔塞作用,促使嵴顶移位而出现眩晕。在20 世纪末手法复位技术的出现也是依据是上述两种学说,直到今天,有3 种在临床中经常使用的手法复位:即管石复位法(Epley 法)、翻滚复位法(Lempert 法)和管石解脱法(Semont 法)。
通过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笔者得出如下体会: (1)确切的诊断及准确的复位手法是治疗有效的关键。(2)复位之前医患应充分沟通,说明治疗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使患者更加理解、充分配合。总之,管石手法复位是治疗BPPV 的首选方法,针对各种BPPV 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该手法简单、易行,疗效确切,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表1 65 例PC-BBPV 患者采用改良Epley 法手法治疗结果(例)Table 1 The treatment results of 65 cases PC -BBPV patients with modified Epley technique
表2 7 例HC-BPPV 患者使用Lempert 翻滚法治疗结果(例)Table 2 The treatment results of 7 cases HC-BPPV patients with lempert rolling method
1 张素珍. 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M].2 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43.
2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 年,贵阳) [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2):163 -164.
3 Lempert T,Tiel-Wilck K. A positionalmaneuver for treatment of horizontal - canal benign positional vertigo [J]. Laryngoscope,1996,106:476 -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