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
2013-04-29杨华镇
杨华镇
摘 要:“设疑”是有意识地创设疑问,布置疑阵,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教学艺术. 教师在设疑过程中,应善于根据数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适时地巧设“疑问”,有疑则必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 一个恰当而又引人入胜的问题,常常可以掀起学生的思维波澜,扬起探索的风帆,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真理、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创造发明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职业高中课堂改革和“轻负高质”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设疑;思维;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设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开拓学生思维. 教师若能在学生似通非通、似懂非懂处及时提出问题(疑点),然后与学生共同解疑,则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设疑——释疑——再设疑——再释疑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 有了反射,思维则应运而活. 教学中的设疑布“悬念”能达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 有疑才有问,不但学生要问,教师更应提问. 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习思维,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 但提问要适时,要有的放矢,不能盲目提问.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一点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 为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设疑
职高数学教材中每章节的内容都是处于特定的知识系统中. 知识之间独有的内在联系方式及表达形式,构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的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它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大量的知识相互关系中它是主要矛盾,处于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一旦确定,就应该考虑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和各种教学手段,集中主要精力去彻底解决,它是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的关键部分. 教师要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疑”,这种“疑”制成“悬念”,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情趣,引导学生自觉自愿投入数学学习的活动中,从而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后就要把握时机进入学习主题,打好学生学习的基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讲正弦函数的性质时,函数的性质包括有界性、周期性、奇偶性和单调性. 有界性说明函数的值域为[-1,1],即-1≤sinx≤1,这时给出相应例题,已知sinx=a-4,求a的取值范围. 通过这道题,让学生根据正弦函数值域[-1,1]这一性质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互动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理解数学教材内容时可能产生的疑惑,了解学生原有的认识与新授知识的矛盾及知识能力不足所产生的障碍,并以此去设计疑问,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构建“桥梁”,引导学生带疑探究,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 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模糊点设疑
职高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造成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难易程度的不同,并使一些学生和教材的要求不相适应,形成思维障碍,在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上脱钩. 这类模糊点正是课堂教学中刻意要解决的矛盾,教师就要善于捕捉这种矛盾,把模糊点作为设疑的题材,为学生顺利地接受知识创造条件.
[?] 课堂设疑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性
无论是课堂起始的设疑,新课进行中的设疑,还是新课结束后的设疑,都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都要尽可能给学生创设最佳的设疑气氛. 设疑应围绕新课引入、课题技巧、一题多变等展开,起到承上启下、发散思维、触类旁通的作用. 问题提出后,要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给学生一个知疑——思考——释疑的过程,同时对每一位学生的答疑都要给予适度的评价,这样才能达到设疑的目的.
1. 巧择时机设疑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的动力来源于学生认知结构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不协调. 学生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有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善于抓住学生心愤口悱的时机,使学生处于“心求破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这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荡起智慧的涟漪.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设疑,才能引起学生高度的注意,加强听课的效果,进而积极思考,并产生克服困难、探求新知识的愿望和动力.
2. 巧择学生答疑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始终以设疑——思考——释疑为训练主线. 课堂教学中的答疑,一方面能复习巩固知识,进行教学反馈;另一方面使能听课分心的学生由于害怕提问自己,迫使自己专心听课,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的教师一味让学生集体答疑,或只让一些基础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答疑,使另一些学生长期受冷落,这样做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 答疑选择上应全方位,灵活多变. 不同的疑问要视其难度,以及提出问题时间、方式,或采取集体答疑,或选择个别学生答疑,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激发所有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巧择方式评价
设疑的目的,一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二是进行教学反馈,及时弥补教学不足. 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 因此,教师要主动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学生心理中,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同欢同乐、同惊奇、同疑问. 对学生的答疑,要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客观、准确地给予评价,同时要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 即使回答完全错误,教师也要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把原问题切换成低一层次或稍容易一点的相关问题,指出思考方向,培养中职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设疑难度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有疑必有问.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巧设“疑问”,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课堂氛围,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一种心理需求. 课堂设疑的难度要符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力求做到因材施教,目标准确,既要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又要他们经过努力后力所能及. 如果设疑过难,易使学生产生失败的体验而丧失学习信心,难度过小又往往使学生感到乏味,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 因此,适当减少坡度,逐步加大难度,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生心理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使感知、深化、迁移三者紧密衔接起来,呈螺旋上升的态势. 这样,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疑问”,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数学的魅力和感染力,最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能长进”. 这足以说明设疑的重要性,学生学而无疑是不求甚解,似懂非懂. 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设疑,但设疑要选择教学内容的关键所在,并非要处处设疑,而是要精心设计.一节课若是“疑兵四起”,必然穷于应付,有可能冲淡了学生对主要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设疑”的问题,要使问题具有令人信疑参半的迷惑性与十分浓厚的吸引力,让学生一见到问题便跃跃欲试,兴趣盎然,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和谐、协调、高效的态势. 对设疑的内容要适时进行总结归纳,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体系,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深化改革旧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达到“轻负高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