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汤姆叔叔的小屋》到《根》
2013-04-29高建坤
摘要:《汤姆叔叔的小屋》《根》和《飘》作为黑奴主题小说的代表,具有典型的黑人文学研究意义,塑造了性格迥异的黑人形象。通过对小说中重要人物形象及其命运的深刻剖析,揭示了奴隶制的罪恶黑暗,阐明了黑人文学形象的变迁。
关键词:黑奴主题小说 奴隶制 形象塑造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随着美国自由贸易的发展,要求解放大量的劳动力;与此同时,废奴主义者发起了针对奴隶制的猛烈抨击。在反对奴隶制的斗争中,废奴主义者联合起来并且成立了无数的协会与团体,他们通过召开会议、发表演讲等方式来抵制黑暗罪恶的奴隶制度。废奴运动的蓬勃发展也给美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涌现除了一批优秀的废奴主题小说,这些小说反过来推动了废奴运动的发展,成为美国内战的催化剂。
美国内战结束后,美国的蓄奴制度不复存在,战争摧毁了南方的种植园经济和奴隶制,这对原来的奴隶主贵族是沉重的打击,很多南方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对于往日的无限怀念及对新生活的迷茫疑虑。另一方面,尽管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自由,黑人的社会地位依然很低,种族歧视大行其道,种族矛盾并未缓和。美国黑人积极地加入到社会建设中,希望为自身争取民主和平等的人权,与白人平等对话,以求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汤姆叔叔的小屋》《飘》和《根》常被称为描写奴隶制的三部名著。它们具有突出的历史性和文学性,共同为美国文学尤其是黑人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本文拟从三部小说中黑人形象的塑造方面来谈谈三部小说的文学价值,以求教于方家。
一、《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汤姆叔叔和乔治·哈里斯
《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又译《黑奴吁天录》(林琴南)、《汤姆大伯的小屋》,是美国作家斯托夫人于1852年发表的一部反奴隶制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一经出版,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人民的反奴隶制情绪,并间接导致了美国内战爆发。这部小说是19世纪最畅销的小说并被认为是刺激19世纪50年代废奴主义兴起的一大原因。在它发表的头一年里,在美国本土便销售出了三十万册,在英国售出了二十万册。《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社会影响是如此巨大,以致在南北战争爆发的初期,当林肯接见斯托夫人时,曾说到:“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后来,这句话为众多作家竞相引用,爱德蒙·威尔逊就曾说过:“《汤姆叔叔的小屋》被认为是一部带有宣传色彩的小说。”
这部小说塑造了性格各异的黑奴形象——汤姆叔叔、克罗伊大婶、伊莱扎、乔治、凯西、山姆等人的形象非常生动,活灵活现。其中,以汤姆叔叔和乔治·哈里斯最为典型。汤姆叔叔勤劳善良、老实忠厚、富有同情心,是个虔诚到无以复加的基督徒,他笃信上帝,相信人的灵魂可以得到救赎。在奴隶主的眼里,他非常能干,忠心耿耿。当他在深夜得知自己要被卖掉的消息时,他并没有利用通行证逃走,而是选择留下来。汤姆安慰妻子道:“老爷向来认为我靠得住,就让他永远把我当成一个靠得住的人吧。我从没有辜负过老爷的信任,也没有利用我的通行证做过违背我诺言的事”。在勒格里的种植园里,他任劳任怨,乐于助人,对奴隶主隐忍退让,逆来顺受。一次,他把自己筐里的棉花送给一个几乎要昏倒的女奴,当这件事被发现后,残暴的奴隶主让汤姆鞭打这个女奴,汤姆拒绝这样做,因此受到了毒打。汤姆还多次原谅别人对他犯的错误,遇到困难就把口袋里的《圣经》掏出来读,以寻求上帝的帮助。他以生命为代价掩护凯西和埃米莉逃跑,并拒绝向勒格里交代她们的下落;即便是对待残忍的监工——桑博和昆宝,汤姆一点也不恨他们,在生命垂危的时刻仍祈求他们能够皈依耶稣基督。
然而,乔治·哈里斯的性格却与汤姆叔叔截然不同,他坚强自信、聪明能干,具有贵族般的优秀品质;更为可贵的是,他具有明显的独立自主、反抗压迫的精神,他愿意为自己和妻儿的自由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在雇主威尔逊先生的工厂里干活的时候,发明了一种洗麻机,这让他感到自豪。因为受不了虐待凌辱,他从粗暴蛮横的主人那里逃了出来,在—个小旅馆里与威尔逊先生偶遇。当这位仁慈而软弱的先生担心地劝告他时,他义正词严地说道,“我没有国家,那些像我一样天生就是个奴隶的人也没有国家。没有—个法律是保护我们的。法律不是我们制定的,也不是经过我们同意的——我们和法律一点儿关系也没有;法律只不过是他们那些人用来镇压我们的手段罢了。”后来,当他和其他黑奴被奴隶贩子的鹰犬追上的时候,他激昂慷慨地发表了自由宣言,表明了自己坚定不移的立场,“我们不承认你们的那套法律,我们也不顺从于你们的国家。我们都是自由人,我们都平等地站在上帝的天空下。我们向上帝发誓:我们将为自由而作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乔治的勇敢、胆识和毅力让读者认识了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也使黑人具有了反抗的形象气质。
二、《飘》中的黑人嬷嬷
《飘》(Gone with the Wind)成书于1935年,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留给世界文坛的伟大作品。自出版之日起,这部小说便打破了所有的出版记录:日销售量最高时为5万册;第一年就售出2000万册。随后,小说获得了1937年普利策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奖。三年后,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成了美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图景,成功塑造了郝思嘉、白瑞德、艾希礼、媚兰等人物形象。然而,由于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倾向,作品包含了对北方的不满,以及对往昔奴隶主生活的怀念,并试图为奴隶制翻案。这部作品中对黑人形象的定义似乎打了一个折,回到了南方奴隶主心中认可的原型,其中的黑人嬷嬷具有代表性。
作者对嬷嬷的外貌描写是:“一个肥胖的老太婆,一双细小而灵巧的眼睛,恰似大象的眼睛。”嬷嬷富有心计,非常精明。一次,在思嘉参加野宴前,嬷嬷想让思嘉在家吃饱再去,为达到这一目的,她可谓是软硬兼施。先是很坚定地命令道,“你应该吃……这次你得都给我吃干净。”见思嘉拒绝,她又使出哄小孩的语气哄劝说,“好姑娘,乖乖的,来吧,吃一点儿。”见思嘉仍是拒绝,她又采用激将法,不失时机地夸奖媚兰,最终思嘉让步。此外,嬷嬷还是一个刻板、严肃的人。她时常告诫郝思嘉一些大家闺秀们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嬷嬷服侍爱伦一家三代,始终忠心耿耿,深得主人信赖。即便是当故乡遭战火的洗劫后,她也没有像多数奴隶那样逃走,她留了下来。“然而,由于长期生存在殖民者的文化生态中,饱受白人社会文化特质的熏染,她对作为黑人的民族身份有强烈的自卑心理,逐渐地丧失本族裔的历史记忆,刻意地皈依并融入白人社会,将白人的价值标准内化。”
三、《根》中的昆塔·肯特与鸡仔乔治
1976年,美国出版了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所写的一部家族史小说——《根》(Roots)。该书一经出版,就成为脍炙人口的畅销书。作者经过十二年的考证研究,追溯到他的六代以上的祖先昆塔·肯特,一个从非洲西海岸被白人奴贩子掳到北美当奴隶的黑人,描述了他在非洲的自由人生活,他和他的子孙在美国奴隶制下的苦难历程,以及这个家族获得自由后的经历。与以上两部小说不同的是,这部小说完全以黑人的生活为主要情节,描写了一个黑人家族的命运变迁。
昆塔·肯特是作者追溯到的第一代祖先,他在非洲的冈比亚长大,是一个典型的“部落人”,部落里庆祝丰收的歌舞、孩童时代的牧羊经历、篝火前的长老会以及长大后的成人礼给他下深深的烙印。尽管生活担子沉重,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使他形成了纯真质朴、勤劳坚毅的性格。而当他被掳至美洲后,他开始面临黑白两种文明的碰撞。面对文明的冲击,他开始反抗,他拒绝白人给他起的名字,拒绝吃猪肉,他尝试着逃跑,但都没有成功。这时的他是一个勇于反抗、不忘祖、思念家乡的形象。
与昆塔不同,其曾孙鸡仔·乔治却是另外一种形象:他聪明伶俐、心地善良,他为主人训练斗鸡并且投入了十分的热情和努力,仅仅为了自己的衣食之计。因为待遇比其他干农活苦力的黑奴好一点,他身上已经体现不出任何的反抗精神,更没有要去追寻自己的“根”。这一点,在他的后代身上也是如此。这体现了贯穿全书的一个主题思想是: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是从哪儿来的,而奴隶制最大的罪恶,是不让黑人知道这一点。因此,黑人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必须找到自己的“根”。
由上可知,三部小说虽然具有相关的主题,但也各有千秋,塑造了迥然不同的人物形象。《汤姆叔叔的小屋》从基督教博爱思想和人道主义出发批判了奴隶制,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爱憎剖露了奴隶制的野蛮残暴,对于北部的废奴运动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奴隶制废除七十年后,出现了《飘》。这本小说站在奴隶主立场讴歌内战前南部生活,掩盖了奴隶制度下黑奴受压迫奴役的事实,粉饰了奴隶主与黑奴之间的关系,因而也就产生了像黑人嬷嬷那样被白人同化、甘愿受压榨的黑奴形象,因而受到反动势力的喝彩。又过了四十年,《根》把《飘》翻过的案重新翻了过来,再次对奴隶制进行揭露控诉。三部小说的主要任务各不相同,却都具有代表性,在黑人文学历史上留下了一座丰碑。
参考文献:
[1]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M],王家湘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斯托夫人,汤姆大伯的小屋[M],黄继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3]程巍,《汤姆叔叔的小屋》与南北方问题[J],外国文学,2004(4).
[4]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李美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张素娣,沉默的“他者”——解读《飘》的黑人文化认同[J],名作欣赏,2011(5).
[6]阿历克斯·哈利,根[M],郑惠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作者:高建坤,硕士,菏泽学院外国语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