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美国黑人母权制家庭的成因

2016-05-09彭红利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奴隶制美国黑人社会经济

摘  要:虽然在美国已经生存了几个世纪,美国黑人的家庭结构却没有完全同化于白人的婚姻模式。虽然平等的双亲制家庭占据主流,然而美国黑人也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婚姻模式,即母权制家庭结构。本文主要从奴隶制、社会经济和非洲传统文化的角度探讨美国黑人母权制家庭结构的成因。

关键词:美国黑人;母权制家庭;奴隶制;社会经济;非洲文化

作者简介:彭红利(1967-),女,四川眉山人,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2--03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融合了各民族和种族的移民国家。发展至今,黑人不但已经成为最大的少数族裔,他们对于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小觑。为了更好地了解并理解美国黑人的价值观和生活观的取向,进而全面了解美国社会,本文通过分析美国黑人母权制家庭结构的成因,来了解美国黑人家庭结构的演变,进而更好地了解美国社会的变迁。

自从十七世纪早期被作为奴仆从非洲贩运到美国,经过几个世纪的变迁,黑人在美国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团体,其文化既有别于欧洲文化,又不同于非洲文化。这就注定了美国黑人的家庭结构必定有别于其他种族的家庭结构。然而几个世纪在美洲大陆与白人的共同生活,他们又不可避免地深受美国白人文化的熏陶,所以其家庭结构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白人文化的影响。发展至今,当代美国黑人的家庭结构大体形成了三种类型:1)平等的双亲制家庭;2)父权制家庭;3)母权制家庭。

平等的双亲制家庭在当今美国黑人家庭中占主体,达到黑人家庭总数的72.3%(沃野,1999:88)。这类黑人家庭结构主要是核心家庭,通常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他们追求婚姻的永久性,但在婚姻失败时,也会以离婚作为一种解脱。这类黑人家庭究其实质都是中产阶级家庭,也符合美国主流社会的对家庭的定义。

父权制家庭可以说是平等的双亲制家庭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这类家庭又分成高收入和低收入的父权制家庭。在高收入的父权制黑人家庭里,丈夫们在家庭中有较大的权利和责任。由于这类家庭中的男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从事着收入较高的工作,可以为一个家庭提供稳定的经济基础,所以家庭权利明显倾向于丈夫。而低收入家庭中的父亲仅仅是一种象征。

然而,美国黑人家庭结构最广为人知的却是母权制家庭。其主要特征是女性作为户主并在家中处于主导地位。母权制家庭模式有三种类型:1)没有父亲的母权制家庭。孩子随母居住,也随母姓;2)有一个或几个临时父亲的母权制家庭。一旦无法承担养家活口的父亲角色,那么这个人就不得不离开;3)长期有父亲的母权制家庭。这类家庭中的父亲,因为不能承担家庭赡养者的责任,因此仅仅是名誉上的父亲。美国黑人母权制家庭主要集中在低收入的黑人家庭。

美国黑人的母权制家庭并不是新生事物,久已有之。它始于奴隶制时期,兴盛于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风起云涌,推翻了“种族隔离法”,整个社会为黑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大量的黑人女性走出家庭,自谋生路。与此同时,美国社会各种反主流文化风潮的运动也此起彼伏,如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和性解放运动等。就是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种种思潮冲击着黑人女性的工作观、婚姻观和家庭观。受此影响,黑人传统的家庭生活开始动摇,正常的家庭模式被破坏,未婚同居、少女妈妈以及女性单亲家庭等现象大量涌现。根据Steven Ruggles(1994:140)的研究,黑人儿童1880生活在单亲母亲家庭的比例为13.1%,而到了1960年,这个比例增长到18.2%,到了1980,则剧增至37.3%。“到2000年之前,女性单亲家庭占白人家庭的1/5,但却占黑人家庭的3/5和拉美裔家庭的1/3”(吕洪艳,2011:68)。美国著名社会学者莫尼罕针对此现象也论断“黑人社会结构退化的症结在于黑人家庭的退化……”;“家庭结构的松散是黑人社会病态纠结的根本。”这一论点甚至得到了马丁·路德 ·金的肯定和支持。(吕洪艳,2011:74)。美国黑人女性单亲家庭饱受诟病,认为其是造成黑人贫穷、高犯罪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根源。然而造成黑人女性单亲家庭的原因很复杂,本文主要从奴隶制、社会经济和非洲传统文化这几方面的影响来探讨这个问题。

1965年莫尼罕在其报告中这样描述:奴隶制催生了没有父亲的母权制黑人家庭。奴隶制下的美国黑人是属于主人的财产,不受到殖民主义社会、政治、及宗教的保护,所以法律没有赋予黑人奴隶结婚组建家庭的权利,因此其婚姻、家庭得不到法律的认可。另一方面,即使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奴隶主允许黑人奴隶组成家庭,奴隶制时期的黑人家庭也极不稳定,随时面临破裂的威胁和家庭成员被买卖和转让而导致的骨肉分离。由于法律上不承认黑人奴隶家庭,只承认母亲和孩子的法律关系,因此在出售时往往将母亲与孩子作为整体一起出售。由此可见,作为父亲的男性黑奴,社会地位比女性黑奴更为低下,生存环境也更为艰难,他们常常是被强制性地剥夺作为父亲的角色。此外,黑人奴隶长期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男多女少,因此一个黑人女性可能同时拥有几个男性配偶。再者由于非洲黑人践行“外婚制”,即在血亲之外寻找配偶。而同一种植园的奴隶之间常常具有血缘关系,这就迫使男性黑奴要到其他的种植园寻找配偶,因此夫妻不在同一种植园的状况非常普遍。于是,孩子经常生活在一个只有母亲和其他兄弟姐妹的家庭之中。

即使奴隶的婚姻没有由于家庭成员的被买卖而拆散,高死亡率也是影响黑人奴隶家庭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蓄奴州都集中在美国南方,而南部气候湿热, 致使霍乱、疟疾和痢疾等传染性疾病非常流行。这导致了黑人奴隶,尤其是男性黑奴的死亡率极高,造成了黑人奴隶婚姻的不稳定现象。相当比例的黑人女性在二十几岁的时候由于丈夫去世而婚姻破裂,不得不独自承担起抚养子女的重任。

总而言之,在奴隶制下,“唯一可能得以存在的家庭形式是家中只有母亲和孩子,没有父亲,也不知道父亲是谁;即使有父亲,他在家庭中也不起任何作用”(陈志杰,2006:53)。结果就是女黑奴经常会发现她们掌管着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这给黑人女奴带来了沉重的负荷;她们既要承担照顾家庭的重任,还得养家活口。在这种条件下形成传统的母权制家庭也就不足为奇了。奴隶制下的这种传统的母权制家庭对于延续黑人在新大陆的生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奴隶制度下黑人为了适应环境与生存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家庭结构。

此外,黑人男性的低就业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黑人男性就业率的下降与黑人女性单亲家庭的爆炸式的增长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一点也得到了相关研究的证实(Thorne &Yalom,1992:81)。黑人奴隶解放后,尤其是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黑人经历了两次大迁徙。除了少部分去了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绝大部分黑人都是从南部农村涌入北方和东部的一些大城市。到二十世纪60年代末,黑人城市人口比例从不足50%增加到80%以上(胡锦山,1995:99)。大量黑人涌入城市,在满足城市大量劳动力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种族矛盾的冲突与升级、黑人聚集区内部的社会问题等。

进入城市后,虽然少部分黑人在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取得较大发展,成为富有的中产阶层。城市黑人中的58%却是居住在基本与白人隔离的城市中心—内城(胡锦山,1995:109)。久而久之这些城市的中心地带逐渐沦落为人口拥挤、房屋破败、治安混乱、经济落后的黑人聚居区,也被称为“隔都区”, 这种居住隔离状况成为20 世纪美国人口地理分布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也导致黑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长期不平等与落后。生活在这些聚集区的黑人,首当其冲面临的问题就是贫穷,以及由此滋生的其他一系列诸如高离婚率、高犯罪率等等社会问题。适应城市生活的以女性为核心的家庭就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并且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生活在“隔都区”的黑人男性,由于缺乏教育以及技能的缺失,以及就业的种族歧视,很难找到长期稳定的工作,在经济上长期处于劣势。尤其是美国经济从以汽车制造、钢铁和橡胶制造为主的工业转向以高科技为主的信息和服务产业后,更多需要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从业人员。这种经济发展的转型使黑人男性首当其冲受到冲击,沦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黑人男性经济地位的边缘化以及高失业率,造成更多的未婚妈妈,促成了更多的婚姻解体,以及更多的女性单亲家庭的增加。如:1960年,黑人少女中未婚妈妈的比率是42%;到了1970年,这个比率飞涨至63%,而到了1983年则高达89%(Thorne&Yalom,1992:71)。黑人少女妈妈的增长比率与黑人男性在就业市场的地位直接相关,黑人女性更倾向于有工作的黑人男性结婚组建家庭。

此外妻子对丈夫较低的期望值使家庭凝聚力下降,也是这类黑人家庭高离婚率的一大原因。经验和事实也证明,即使没有丈夫的经济收入,妻子依靠政府救济、社会福利、打零工或其他渠道照样可以将家维持下去。于是黑人男性由于经济地位的边缘化,而无力承担起养家者的角色,使得他们常常处于家庭权利的失衡状态中。另外黑人聚集区内,女多男少,因此黑人男性并不热衷婚姻。据美国人口调查局2004年的统计,从1950年至2000年,黑人人口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结婚率却从50年代的63%下降到2000年的39%,形成鲜明的对比。低结婚率导致大量的未婚生育。据统计,1982年出生的黑人婴儿中49%是未婚妇女所生;1985年这一比例上升至60%;而到了1992年这一比例又上升到67%(张燕君,2004:9)。家庭观念的淡薄和价值观的崩溃使得黑人男性放弃了自己作为家庭中养家糊口的传统角色,而将养育子女的重任单独留给了黑人女性。

我们可以看到适应城市的以母系为中心的家庭是一种折中的家庭形式,从居住条件上具有核心家庭的性质,却又处于一种母系亲族的扩展家庭之中。这一现象的出现,证实了大城市聚集区内的黑人家庭在形式和功能上的适应性的变通。因此20世纪60年代大量涌现的黑人女性单亲家庭是对传统的母权制家庭的一种延伸与发展,是为了适应城市生活而形成的一种变通的母权制家庭。

其实我们在解析美国黑人家庭结构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最根本的因素,那就是传统非洲文化对于美国黑人家庭结构的影响。Steven Ruggles (1994:148) 在综合分析论述了美国黑人家庭结构的起源后,总结道:“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文化因素与经济因素同样具有说服力……欧洲的家庭标准在奴隶制时期通过白人主人毫无疑问地影响黑人的家庭,但是奴隶制和非洲传统也同样重要。”

早在1909年Dubois在他先驱性研究“美国黑奴家庭”中就尝试把美国黑人当今现状与其非洲过往联系起来。Dubois陈述道:“这是因为非洲和美国有着显而易见的联系,这种联系虽然支离破碎,然而却是不容忽视的。”(Dubois,1909:9)。毋庸置疑,当代美国黑人家庭模式是最初被贩运到美国的黑人奴仆将非洲家庭模式移植到美洲的。虽然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及社会发展的变迁,但仍有一些非洲的家庭元素被保留下来。乃至于虽然历经岁月变迁,时至今日身处美国的黑人家庭与非洲土著居民的家庭结构仍有许多相似之处。

非洲家庭常常是由血亲家庭和其他血缘亲属组成的扩展家庭。通过婚姻关系,人们被纳入并成为一个扩展家庭的成员,而不是成为一个独立的家庭单位。这个扩展家庭既可以是父系的也可以是母系的。居住在大家庭里的成员履行相互帮助和社会化的功能。在黑非洲传统社会中,亲属制度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扩展家庭而不是核心家庭才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此外,由于非洲很多地区,尤其是西非,实行一夫多妻制,所以在一个大家庭中,一个男人无论有几个妻子,这些妻子无论是否与他居住在一起,他的家庭都被看做是一个家庭。有鉴于此,Elizabeth Colson甚至认为在传统非洲,一位母亲和她的孩子组成“核心家庭”(Sudarkasa,1980:43),这种核心家庭构成其他各种扩展的家庭单位。在非洲传统文化中,女性只有做了母亲才能像男性一样受到尊重。而一夫多妻制确保了女性不至于未婚生子或一辈子孤老到死。

黑非洲的婚恋习俗和家庭模式与当今美国黑人的母权制家庭模式十分相似。美国奴隶制时期,为了生存和种族的延续,黑人把非洲大家庭的观念和模式移植到了美国,并将其保持和发展,使之成为奴隶制下维持社会群体感的一种重要手段。于是这种父亲不在家中的以女性为户主的家庭往往会得到其他亲友的帮助,她们通过这些应对性的策略来弥补奴隶制对他们家庭生活的破坏,以保持“家”的感觉,这样就形成了以单亲女性为户主并生活在以母系为主的大家庭中的母权制家庭模式。

综上所述,美国黑人母权制家庭的形成原因复杂多变,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因素中既有长期的奴隶制造成的深远影响,也有社会经济的原因。此外非洲传统文化对于美国黑人家庭观念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文化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影响,绝不会因为地域的不同而彻底根除。因此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就形成了当今美国黑人母权制家庭模式。

参考文献:

[1]Dubois,W.E.B. The Negro American Family[M]. Atlanta,GA:University Press,1909.

[2]Ruggles, Steven.The Origins of African-American Family Structure [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4 (59): 136-151.

[3]Sudarkasa,Niara. African And Afro-American Family Structure:A Compsrison[J].The Black Scholar,1980(Nov/Dec):37-59.(downloaded from142.150.189.85 on Sun.11 Aug.2013).

[4]Thorne,barrie&Yalom,Marilyn.Rethingking the Family: Some Feminist Questions (Rev.ed)[M].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92.

[5]陈志杰.试论美国奴隶制时期的黑人家庭[J].史学集刊2006(01):53-59,96.

[6]胡锦山.1940-1970年美国黑人大迁徙概论[J].美国研究,1995(4):99-120.

[7]吕洪艳.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女性单亲家庭变迁初探[J].世界历史,2011(3)66-78.

[8]沃野和王朔柏.美国黑人家庭模式的转变与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6):85-89.

[9]张燕君.第二次大迁徙后美国黑人家庭状况、成因及其发展趋势[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猜你喜欢

奴隶制美国黑人社会经济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建构
THE JAZZ AGE
压迫、复仇与融合
信息时代下企业管理方法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
简论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毛塔奴隶竟支持奴隶制
君主制、奴隶制和帝制的根基 社会不平等的缔造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