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民歌的艺术风格及其演唱技巧
2013-04-29张雁
摘要:菏泽民歌作为山东民歌五大区域中的一个分支,以其成长的丰厚的文化底蕴散发着别样的风格与气质。本文按照传统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从菏泽民歌的音乐特征、语言特点以及菏泽民歌的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以期对菏泽民歌的研究、演唱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菏泽民歌 艺术风格 演唱技巧
一、菏泽民歌成长的地理历史人文环境
菏泽,历史上为伏羲、尧、舜的故乡,先为商汤之京畿,继属曹国的疆土之后,又建曹州之区域。古为济水所汇,菏水所出,是连通古济、泗两大水系的天然湖泊。因南有河山,北有雷泽,故名为“菏泽”。
菏泽位于鲁西南,与河南、安徽、江苏接壤,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区。黄河、运河都流经于此。菏泽文化,既是延续两千年仰韶文化的东边缘,又是延续两千年大汉口文化的西边缘,两种文化的碰撞、融合,诞生了龙山文化。历史悠久的古代文化哺育出一大批卓越的历史名人,如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农学家祀胜之、宋江等圣贤。除此之外,境内的古文化遗址、名胜古迹颇为丰富。如定陶仿山墓群、单县百寿坊、成武东庙堂碑、巨野三绝碑,另外还有庄子钓台、曹植读书台,李白、杜甫、高适三星聚会的单父琴台等。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菏泽交通发达,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交流频繁。受黄河、运河、微山湖等影响,本地区流传较多的民歌为夯号、硪号、船号等。其次,受当地戏曲、曲艺等影响,花鼓、小调成为菏泽民歌中曲目较为丰富的体裁类型。
二、菏泽民歌的艺术风格
作为山东民歌五大分布区域中的一个,菏泽民歌的总体风格特征表现为淳朴、明快。按体裁大致可分为劳动号子、小调、儿歌、花鼓。
(一)旋律特点 菏泽民歌的旋律来源于方言,语调的高低升降影响着旋律的起伏跌宕,甚至旋律本身就是语言的加工。它的特点有:1.菏泽民歌的音域比较窄,大多为八至十一度,与生活语言的常规音域稍有变化;2.从旋律的音程关系中来看,在菏泽民歌中“re-si-la-sol”是较常用的乐汇,如菏泽市民歌《小二板》中的“不大用那个力哈来号”和《长毛来到曹州府》中的“长毛来到曹州府”;3.菏泽民歌中的主要音程有四度、五度跳进,主要是因为菏泽方言语调的具体呈现,大二度、小二度的构成,六度大跳的使用,使菏泽民歌的旋律语言更加丰富。如《对花》中用四度、五度音程来衔接男女对唱,歌词“小妮来”中的“小妮”就是高音1到3使用的是六度下滑大跳等;另外在劳动号子中有七、八度大跳,如《对花号》中的“起名就叫仙桃花啦哎”,其中“啦”到“哎”就是3到高音2的七度大跳,还有打夯中的“喊号调”,如《落莲花》中的“一号就那么下了去呀,嗨嗨呦呦呦呦呦嗨呀”,“一号”和“嗨嗨”使用的就是1到高音1的八度大跳。
(二)调式调性 通过对《中国民歌集成——山东卷》中的菏泽民歌的谱例分析得出:菏泽民歌中宫调式歌曲最多,占60%,劳动号子基本上都是宫调式;其次是徵调式民歌,占20%,如《拧个鼻牛嘟嘟响》《对花号》等;再次是羽调式民歌,占15%,如《小五更》;最后是少量出现的商调式民歌,占5%,如《夯号》等,菏泽民歌中角调式歌曲基本没有。菏泽民歌中五声、六声调式最为常见,七声调式只占少量比重。在《中国民歌集成——山东卷》收集的菏泽民歌中,五声调式歌曲21首,六声调式歌曲16首,七声调式歌曲3首。由此得出:1.五声调式的民歌在菏泽民歌中广泛存在,在劳动号子、小调、儿歌中也都很常见,如《义和团》《专打日本鬼》等;2.六声调式在菏泽民歌中主要存在于劳动号子和小调当中,儿歌中也有少量存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劳动号子《对花号》,儿歌《引蛾螂》和《花蛤蟆》;3.七声清宫音阶的构成在菏泽民歌中也有少量存在,多数出现在花鼓和鲁西南代表民歌《包楞调》中。
(三)曲式结构 菏泽民歌是由单段体结构及其各种变体构成。单段体较为常见的基本结构类型大致有如下几种:单一乐段的结构,此外还有少量的二句体、六句体、七句体、八句体等。按照句式的构成关系可以把它们分为对称结构与不对称结构。单段体对称曲式以双句式为例,双句式指由两个乐句组成的乐曲结构。在菏泽民歌中,这种上、下并置关系的类型运用较多,如儿歌《娶了媳妇忘了娘》:“小麻雀,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吃白馍,蘸白糖,老娘喝的糊涂汤。”全曲以中速稍快的情绪来演唱,整首歌曲共8小节,C大调的自然大调来定曲,虽然曲子短小,但内容精湛足以体现出地方曲调。第1、2小节与第5、6小节采用相同的节奏型,来突出强调歌曲本意。
郓城儿歌《胖娃娃》,采用四句式结构布曲:“一个胖娃娃,长得真不差;头戴小洋帽,身穿水红纱;一岁会走路,两岁会说话;又聪明,又淘气,人人把他夸。”歌曲的前三句都是以一个乐句略加变化重复的方式(旋律和节奏基本没做变化,个别弱位上的音发生改变)进行布局,第四句旋律和节奏有所改变,更接近口语化,也符合歌曲的情绪需要。全曲共16小节,较为规整的四句式结构,采用典型的D宫民族调式陈述,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上述两首歌曲属于较为简单、规整的双句式、四句式歌曲,这种布局一般多出现在儿歌中,小调中为四句式曲式结构的就显得要丰富很多,以《包楞调》为例。《包楞调》在我国是广泛流传的一首花腔女高音歌曲,它的问世打破了只有欧美才有花腔的论断,被誉为“中国民间花腔女高音独唱曲”。《包楞调》在结构上主要体现为四句式,是一个带尾声的“起、承、转、合”式结构。乐句长度为6+5+7+14+5,其中“承”是与第一句尾部不同的变化再现,“转”是为第一句的逆行,带有鲜明的对比色彩,“合”是“起”转折的结尾递进,比较容易引出尾声的出现,使音乐更加具有展开性,并且出现了乐句长短的不均匀,属于非方整性乐段。
(四)节奏节拍 菏泽民歌的节奏速度多为中速,八分音符的使用最为常见,演唱时快速灵活,富有颗粒感。2/4手白的节拍广泛出现,多为强起,在劳动号子等民歌中较为常见,以此配合歌曲情绪,起到协调动作、鼓舞士气的作用;另外,有极少量的4/4拍与3/8拍歌曲,如儿歌《打蚂蚱》,使用的是4/4拍,正好与歌词的句子结构相吻合,演唱起来朗朗上口,符合儿童的欣赏特点;儿歌《引蛾螂》采用少见的3/8拍与2/8拍交叉的节拍类型,更具口语化,适合儿童的语言发展规律,将儿童捉蜻蜓时那种天真、无瑕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语言特点 山东各地方的方言通过划分可划为三个不同的官话小区: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而菏泽方言就属于官话中的中原官话范围。
在演唱菏泽民歌时,如《对花号》中的“小妮”在菏泽方言中演唱时“妮”不读(ni),而是读(nei),菏泽方言中韵母i读ei音,“妮”字后面还要带上儿话音,快速一带而过。《包楞调》中“白楞楞”的“白”字唱(bei)而不唱(bai),这是极具地方特色的。
(六)衬字衬词的运用 菏泽民歌中衬词很多,例如“哎、嗨、呦、哎呀、那个、呀呼、哎嗯哎、呦喂、白楞楞”楞等,这些衬字衬词的运用主要出现在劳动号子和小调中,儿歌则由于结构短小简单便于儿童理解,衬字衬词很少使用。
劳动号子本身来源于劳动,在生产劳动中为了齐心协力合作,鼓舞志气,完成劳动任务在领号人做开夯口号后,就多以衬词来领夯。如《慢四六》中太阳(了)出(呦)来(呀)(嗨嗨嗨呀嗨呀嗨呀嗨呀嗨),《小二板》中头一(那个)硪(呀哈)来(嗨呀罕嗨呀嗨嗨嗨嗨嗨),这些衬词在歌曲中虽无意可解,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因为衬词的使用,才使得整首歌曲节奏明快、充满力量,众人也正是通过衬词的合,才能够步调一致、协调动作、共同用力完成整个劳动。因此说,衬字衬词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三、菏泽民歌的演唱技巧
(一)倚音装饰 《包楞调》是菏泽民歌的典型代表,是我国民族声乐界的一朵奇葩。《包楞调》的独特性就在于其中大量倚音等装饰音的运用。演唱这首歌曲时,要注意倚音的演唱方法,应唱得俏皮、泼辣,体现鲁西南人民泼辣、豪爽的个性特点,同时要注意与气息的结合。音色不但要圆润、灵活、婉转,而且还要干净、细腻,富有弹性。歌曲中装饰性华彩曲调的不断出现,还要求演唱者在演唱这首民歌时要有较好的演唱功底和换气技巧。
(二)滑音、波音装饰 滑音用曲线或箭头标记。滑音连贯、圆滑,分上滑音和下滑音。滑音主要出现在花鼓中,如《小五更》中“蚊虫闹了一声喧”的“蚊”和“蚊虫我的哥”的“哥”加下滑音,滑音的使用不仅增加了音乐的美感,而且突出了菏泽语言的地方风格。既加重了音乐的语气,又更好地烘托出女儿思念情哥又见不到的无奈之情。
波音的使用使得歌曲演唱起来更加俏皮活泼,“一更里一点正好也失眠”中的“一”、“眠”的波音突出了语气的韵味,显示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三)得儿音 在很多民歌中,都有得儿音的使用。其演唱效果轻松跳跃、富有民族音乐特点。在菏泽民歌《花开蜜蜂来》中出现大量得儿音的使用,使歌曲呈现出欢快、活泼的艺术效果,不仅符合歌曲情绪,而且恰当地表现了歌曲的思想内涵。
以《包楞调》《花蛤蟆》及各种号子为代表的菏泽民歌,不仅是菏泽地区地理、历史的写照,更浓缩了当地特殊的文化和民风,是菏泽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大百科全书。通过研究菏泽民歌,可以让我们对上述内容有所了解,同时,对于演唱菏泽民歌、把握菏泽民歌的风格技巧亦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张雁,硕士,菏泽学院音乐系讲师,主要从事声乐表演与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