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

2013-04-29刘权

新课程·上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双证融通工学结合课程改革

刘权

摘 要: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对于职业学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来说,应根据企业要求和行业标准,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改革,从而培养出适合市场要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推动学校和专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双证融通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要求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汽车行业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需要他们具备必须的汽车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外语能力,还要求有终身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这些素质的要求必须反映到职业学校汽车运用和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改革之中。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如何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是一个比较棘手的课题。本文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探讨。

一、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分析

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2012年我国汽车保有量约为12313万辆,产销量分别为1927.18万辆和1930.64万辆;我国现有一、二类维修企业10多万家,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约400多万人,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从业人员每年约以30万~50万人的速度增长,但在这些从业人员中,只有大约20%的人员接受过中等及以上的教育,汽车行业需要大批接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为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全国很多的职业院校纷纷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以加强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2009年我国高职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生、新生和在校生人数分别为9669人、10411人和32081人,到了2011年,高职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生、新生和在校生人数分别为43863人、58694人和167903人。职业院校培养了大批汽车运用和维修专业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市场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

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改革的作用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专业课程体系只有符合企业要求和岗位标准,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因此,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通过广泛调研、科学论证,围绕企业的要求定制课程,使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符合市场的要求。

2.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从职业教育的观点来看,专业能力是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提供社会生存保障的能力。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二者相辅相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专业的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完美结合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以行动为导向,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从而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技能人才主要体现在他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掌握,汽车运用和维修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应充分重视行业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有利条件,引入行业内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设备,为学生接触和掌握新的维修技术,了解新的维修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功能提供便利,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课程改革,专业课程内实训的各个环节的合理有效的衔接,维修任务的合理分工和协同完成,使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环境中,协调和处理好经济、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等复杂的社会关系,在生活共同体中完成自己的责任行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技能、分析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等,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实施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1)明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改革的目标。即为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构建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体系。即构建汽车维护、汽车基础技能、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五个基本技能训练体系。

(3)设计技能教学结构。将“技能习得”作为整个学习期间的主轴线,按照职业岗位技能形成的顺序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形成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技能层次,培养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2.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1)在教学设施过程中,文化基础课程坚持以“必须”和“够用”的原则,强化其服务功能。

(2)专业主干课程要遵循“非理非实(即整堂课不能都是理论课,或都是实训课)、理实同步(即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同步)、顺序优先(实际操作应按照既定的顺序进行,不能错乱)、动手优先(即在学习时按照‘动手作业、视频观摩、图片讲解、文字叙述的顺序优先选择学习方法)”的原则,尽量实行全员小班式理实一体化教学。

(3)专门化课程则要针对企业的实际,按照特定的要求进行专门化的技能强化训练,以实现学生和企业及岗位的零距离接触。

(4)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教师定课、定项目、定教室,学生跑班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技能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设备、设施的保管和教师专业业务能力的提高。

3.提升专业教师的师资层次和水平

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效。

(1)职业学校应严格制订和认真实施专业教师培训培养计划,积极开展“青蓝工程”活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2)鼓励在职教师报考在职研究生,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3)鼓励和建议职业学校成立汽车职业教育研发中心,通过产教相结合的途径,锻炼提高骨干教师的开发能力。

(4)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如,汽车4S店维修车间)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

(5)鼓励教师参加每年的江苏省和无锡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

(6)鼓励专业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取得相应的岗位证书,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7)通过校企合作,从企业生产第一线聘请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骨干人才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

(8)有计划地选送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技能学习和培训,以及到国外进行各种专业培训和业务进修。

(9)有组织地开展课程改革实验成果展示,鼓励骨干专业教师参加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努力提高骨干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4.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打造“教学工厂式实训基地”

(1)在校区内建立独立的理实一体化实训楼、实训车间和实训教室。

(2)理实一体化实施发动机、底盘、电气教学,对应于教学计划中专业的主干课程。

(3)所有的汽车实训车间和理实一体化教室都应建立起“理论教学区、实验实训区、教师办公区”,做到三合一,并拥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4)理实一体化车间最好按照企业的工作环境、管理模式(6S)、设备布置来建设,努力营造或模拟企业的工作实况,打造“教学工厂式实训基地”。

5.“双证”融通,突显课程评价的导向性和实效性

(1)坚持以能力为本位,遵循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开展课程评价工作。

(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密切结合行业标准和企业的用人标准,将专业所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全面嵌入到课程中,开发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中级工、高级工、技师技术等级培训项目,有力地推动“双证”的真正融通。

(3)积极构建课程评价主体,课程评价标准和课程评价方式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努力为学生热爱专业、敢于创新、乐于实践、体验职业、更好择业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4)学校建立汽车维修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广泛开展学校社会技能鉴定工作。

6.课改工作机制健全,保障有力

为确保课改有效,学校应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建立专业、课程和项目负责人队伍。在经费上要重点保障课程改革,每年要提早预算,投入固定的资金用于购置专业教学设备、师资培训,以及项目课程开发。

总之,根据汽车产业特点,根据汽车运用和维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根据汽车企业的要求和维修岗位特征,根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进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现“工”与“学”的紧密结合和有效合作,培养出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的汽车运用和维修人才,从而有效地带动学校可持续的发展,丰富职业教育的内涵,并有效地带动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卫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课程内实训改革探讨[J].现代教育管理,2010(3).

[2]范圣耀.汽车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3]戴翔东,石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01).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学校)

猜你喜欢

双证融通工学结合课程改革
构建“3+3”中高职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双证融通”的课程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基于“双证融通”的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学生对“双证融通”和“以赛促学”认知度与参与度的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