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显微手术治疗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瘤17例

2013-01-25岳双柱周国胜周文科张新中王仲伟金保哲赵新利黄立勇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年18期
关键词:载瘤牵拉瘤体

岳双柱 周国胜 周文科 张新中 王仲伟 金保哲 惠 磊 赵新利 黄立勇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新乡 453100)

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瘤发生率很低,仅占颅内动脉瘤发生率的1% ~5%;因周围毗邻颅神经、穿通动脉、脑干等重要组织结构〔1,2〕,操作空间小,手术显露及手术夹闭的技术难度大。本文回顾性分析近几年我院收治并实施显微手术的17例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入选患者为2006年1月至2012年5月间,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收住我科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13例,意识障碍5例,脑膜刺激征13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视野缺损2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瘤,其中瘤顶指前4例,指上10例,指后及后下3例;患者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龄(55.5±6.1)岁;按Hess-hunt分级:Ⅰ级3例,Ⅱ级8例,Ⅲ5级例,Ⅳ级1例;瘤体直径<10 mm 9例,10~15 mm 6例,>15 mm 2例;基底动脉分叉低于后床突3例,同时伴发前循环动脉瘤3例;CT扫描显示环池积血3例,鞍上池等处积血10例,积血进入脑室4例(并发脑积水1例)。

1.2 手术方法 全麻后开颅,根据术前CT、DSA等检查所确定的瘤体位置、瘤顶指向等选择手术入路,若瘤体位置高于鞍背、瘤顶指向前或指上者应用扩大翼点入路,反之应用颞下入路。应用扩大翼点入路者,将标准翼点入路向后扩大,切断颧弓,扩大中颅窝底,显微镜下充分解剖外侧裂,释放脑脊液,向后上轻牵拉颞叶,从颈内动脉和动眼神经后外方观察和暴露动脉瘤颈;应用颞下入路者,切除部分颧弓,牵拉颞叶,充分暴露瘤颈,予以夹闭。术中根据需要切除瘤体,无法夹闭瘤颈者取棉絮及医用胶行动脉瘤壁加固包裹术。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法舒地尔等,行腰椎穿刺术释放血性脑脊液,积极防治并发症。

1.3 评价指标 出院时行GOS预后评分,5分恢复良好,4分轻度残疾,3分重度残疾,2分植物生存,1分死亡;术后随访。

2 结果

本研究17例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瘤患者中,行扩大翼点入路者13例,颞下入路者4例;行瘤颈夹闭16例,行动脉瘤壁加固包裹1例;瘤体切除4例;术中同时夹闭前循环动脉瘤2例,分期夹闭前循环动脉瘤1例;并发脑积水者于术后2 w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中4例出现瘤体破裂,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后夹闭动脉瘤;术后并发术侧动眼神经麻痹4例,肺部感染6例,颅内感染1例,一过性偏瘫1例,均给予相应治疗;发生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例,因长期昏迷卧床、严重肺部感染致呼吸衰竭死亡1例。出院时行 GOS预后评分,其中结果好者12例(70.59%,12/17),结果差者4例(23.53%,4/17),死亡 1例(5.88%,1/17)。因联系方式变动,失访患者1例,随访4~39个月,平均(15.5±5.8)个月;随访结果好者9例(60%,9/15),差者6例(40%,6/15),无死亡者。

3 讨论

3.1 入路选择 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瘤体位置较深,周围多分布有重要血管神经,手术间隙狭小,手术难度较大。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可良好显露载瘤动脉、动脉瘤及穿通血管,减少对神经、血管等组织的牵拉及损伤〔3〕。颞下入路从侧面显露瘤颈,便于观察动脉瘤与向后发出的穿通动脉的关系,适合处理低于后床突、瘤顶指向后及后下的动脉瘤;扩大翼点入路则综合了颞下入路和翼点入路的优点,从前侧面显露,在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中应用较多〔3〕,并可同时处理同侧前循环动脉瘤。手术入路可根据瘤体位置、瘤顶指向等进行选择〔3〕,本研究中有13例应用扩大翼点入路。

3.2 术中技巧 ①操作空间准备: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瘤所处间隙狭小,不利于手术开展,创造出较大的操作空间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通过术中释放脑脊液,在一定程度上回缩了脑组织,可在脑组织与颅底间形成一个较大的手术空间,便于术中操作。②动脉瘤夹闭:仔细分离载瘤动脉周围的蛛网膜等组织,清除陈旧积血,充分暴露瘤颈,避开穿通动脉及重要血管,根据瘤颈大小选择合适的动脉瘤夹夹闭,宽颈瘤体可予多个动脉夹组合夹闭。

3.3 并发症及处理 ①瘤体破裂:瘤体破裂是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中即有4例出现,应用临时阻断夹暂时阻断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后动脉P1段,同时,为避免血管痉挛或出现脑缺血,阻断时间控制在10~13 min内。有报道行深低温停循环处理,一方面,该法早期效果良好率较低;另一方面风险较高〔4〕,因此未在我科应用。②动眼神经损伤:术中为充分暴露瘤颈而分离蛛网膜及牵拉脑组织时,易牵扯动眼神经而出现术侧不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颞下入路时会牵拉动眼神经附近的钩回,更易出现该并发症。本研究中所出现的4例术侧动眼神经麻痹者,均为经颞下入路患者,分别在术后2~5个月恢复至正常。③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本研究中出现的2例,考虑为术中穿通动脉损伤及术后痉挛所致,表现为昏迷、双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肢体瘫痪,行头部MRI示丘脑、中脑、颞枕叶多发梗死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脑血管、清除自由基等治疗,预后差,1例因长期昏迷卧床、严重肺部感染致呼吸衰竭死亡。④一过性偏瘫: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器械、血液等的刺激所引起的血管痉挛等,均可导致暂时性脑缺血,出现可逆性偏瘫。本研究中仅有1例出现一过性偏瘫。处理方法包括控制阻断载瘤动脉时间并尽量缩短,瘤颈夹闭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术野减少蛛网膜下腔积血,术后持续应用药物预防脑血管痉挛、维持高灌注及较高血压等。

1 Sanai N,Tarapore P,Lee AC,et al.The current role of microsurgery f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aneurysms:a selective approach in the endovascular era〔J〕.Neurosurgery,2008;62(6):1236-49.

2 Sakamoto S,Kiura Y,Kawamoto Y,et al.Y-configured double stent-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with double microcatheter technique for complex basilar bifurcation aneurysm〔J〕.Hiroshima JMed Sci,2012;61(3):69-73.

3 Dzierzanowski J,Sxoniewski P,Rut M.Morphometry of the pterional and pterional-orbitozygomatic approaches to the basilar artery bifurcation by the use of neuronavigation systems:a new technical concept〔J〕.Folia Morphol(Warsz),2008;67(4):267-72.

4 许百男,孙正辉.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策略〔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2):2234-5.

猜你喜欢

载瘤牵拉瘤体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荧光造影定量分析
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对寒战和牵拉痛的预防作用
3个“15秒”缓解颈部不适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合并载瘤动脉狭窄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因素的初步分析
不同牵拉技术在预防运动损伤中对不同运动能力即时效应的研究进展
颅内动脉瘤形态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新疗法治愈脑动脉瘤
主动分离式牵拉与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法牵拉对肩关节柔韧性影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