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疗效
2012-08-15唐海华陶怿泉
唐海华,陶怿泉
(彭泽县人民医院眼科,江西 彭泽 332700)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是常见致盲眼病之一,彭泽县人民医院2006—2011年对32例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患者采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32例(32眼),男20例,女12例,年龄38~67岁;均有葡萄膜炎反复发作病史,病情稳定至少3个月以上。术前检查:视力光感至0.1,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光定位准确,无睫状充血,前房Tyndall征阴性,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虹膜后粘连和瞳孔闭锁,白内障核硬度Ⅰ—Ⅳ,眼球B超提示玻璃体浑浊不明显、无视网膜脱离。术前点抗生素眼药水,行泪道冲洗,测角膜曲率及人工晶体度数。
1.2 手术方法
行表面麻醉及球后麻醉,压迫软化眼球,置上直肌牵引缝线,10:30~1:30范围做以上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烧灼止血,作巩膜遂道切口向前进入透明角膜内约1.5~2 mm,穿刺入前房,3:00角膜缘作辅助切口,前房注入黏弹剂,用破囊针头剥离瞳孔缘区的机化膜,再用黏弹剂针头沿晶体前囊伸入虹膜下分离虹膜后粘连,遇有瞳孔闭锁或粘连紧密者,可用囊膜剪剪除瞳孔缘部的机化膜,或做放射状瞳孔缘切开,环形撕囊或拔罐式截囊,充分水分离,水分层后活动晶体核至前房,晶状体前后注入适量黏弹剂,扩大内切口,娩出晶体核,注吸残余皮质后将晶体植入囊袋内或睫状沟,吸除干净前房黏弹剂并形成前房,切口缝合,球结膜瓣下注射地塞米松2.5 mg及庆大霉素2万U,典必舒眼膏包眼。
1.3 术后处理
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点滴,1次·d-1,共3 d,口服消炎痛 25 mg·次-1,3 次·d-1,局部滴用托品酰胺活动瞳孔,典必舒眼液6~8次·d-1,连续使用2~4周,术后1~2个月内应避免提重物和剧烈运动,保持术眼清洁,不要揉眼,防止碰撞等。
2 结果
2.1 视力
出院时矫正视力≥0.3者24例,占75.0%;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0.3者26例,占81.2%,0.1~0.3者4例,占12.5%,0.05~0.1者 2例(因眼底病变导致),占6.2%;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3者27例,占84.4%。
2.2 术后并发症
本组病例中,术后第1天有22例可见不同程度的角膜内皮线状混浊,3~5 d后消退,所有病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前房渗出,1周内吸收完全,2例术中行虹膜后粘连分离时有少量前房出血,3 d后出血全部自行吸收,1例出现上方部分虹膜根部离断,4例于术后1个月出现后囊膜混浊,视力下降,转上级医院行激光治疗后视力恢复到出院时水平,所有病例均随访3个月,无术后葡萄膜炎复发。
3 讨论
白内障是葡萄膜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一方面是葡萄膜炎反复发作或慢性化,造成房水质量改变,使晶状体营养和代谢发生障碍,导致混浊,另一方面,用于治疗目的的皮质类固醇激素以及葡萄膜炎导致的青光眼玻璃体病等并发症,都是使晶状体变混浊导致白内障的根本原因[1],且葡萄膜炎引起的白内障与其他白内障却不同,因手术操作复杂,术后反应重,曾被列为人工晶状植入的禁忌证[2]。故不能急于手术,应当首先治疗葡萄膜炎,在葡萄膜炎得到很好控制、病情稳定3个月之后,才能择机手术,此时血-房水屏障已修复,各种炎性因子已吸收,房水的成分和性状正常化,眼内环境稳定。因此手术创伤所导致的术后反应可以降低到最小程度,一般认为在葡萄膜炎的静止期行白内障手术是比较安全的。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患者,由于炎症的反复发作,往往导致虹膜后粘连小瞳孔和瞳孔区机化膜形成,使白内障手术难度很大。笔者在手术中采用巩膜隧道式小切口,缩短了手术时间,手术中切口始终处于闭合状态,因此前房维持好,利于残余皮质的吸出和人工晶状体的植入,同时使用大量的黏弹剂减少了角膜损伤及对虹膜的刺激,对瞳孔粘连严重不易散开,晶状体核难娩出者,行瞳孔缘小的放射状剪开,术后全身给予抗生素及激素等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总之,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只要把握适当的手术时机,术中谨慎的操作,术后严密的管理,绝大部分患者是可以获得满意效果的。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不仅适用于老年性白内障,也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一种好办法,适合在基层推广。
[1]生晖,卢奕.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手术治疗[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4,28(5):333-336.
[2]李绍珍.眼科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3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