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置管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
2012-08-02陈华丽彭浩
陈华丽 彭浩
(江西省宜丰县人民医院 宜丰336300)
肥胖患者因大量脂肪堆积和体表标志不明显,右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低,并发症多,而在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置管因其可以观察到血管结构,因而成功率高和并发症少,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置管在肥胖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0例需要右颈内静脉置管的肥胖病人,ASA I或 II级;男 45例,女 35例;年龄 50~65岁;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U组)和传统方法组(T组)。所有患者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颈部无畸形,无凝血机制异常。U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右颈内静脉置管,T组行传统体表解剖标志穿刺置管。
1.2 方法 患者仰卧位,头略低偏左侧,常规碘伏消毒铺无菌单。U组采用线型超声探头轻柔地放在颈部环状软骨水平或胸锁乳突肌三角颈总动脉搏动的外侧,频率8~12 MHz,可见相邻的两个无回声的圆圈黑洞,即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的截面像,调成彩色,动脉内可见红色血流,静脉内可见蓝色血流,在超声探头外侧利多卡因局麻后进针,针体与超声传感器长轴保持一致,在超声引导下,调整进针方向与角度,当超声显示穿刺针在静脉内,同时,回抽注射器内有畅通的暗红色血流,撤走超声仪器,置入导丝导管,固定。T组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解剖标志: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锁骨头及锁骨上缘组成的三角形。在三角形顶端距离锁骨头上缘2~3横指处进针,针体与皮肤呈30°与中线平行直接指向尾端,注射器保持负压进针,当回抽有畅通的暗红色血流时表示穿刺成功,置入导丝导管,固定。当穿刺数超过3次或穿刺时间超过30 min视为失败。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1.4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U组患者穿刺成功时间短于T组(P<0.01),成功率明显高于 T 组(P <0.01),T 组穿刺并发症明显高于U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操作结果 (±S) 例
表1 两组患者操作结果 (±S) 例
注:与T组比较,*P<0.01。
穿刺并发症组别 n 穿刺时间(min) 成功率(%) 误伤动脉胸膜 形成血肿U组 40 8±2* 92.5* 0* 0*T组 40 18±8 50.0 5 3
2 讨论
颈内静脉置管在手术中可快速输血、补液及监测中心静脉压[1],传统的方法只能沿体表解剖标志穿刺,而肥胖患者因其脂肪组织堆积和体表标志不明显等困难因素[2],更容易引起穿刺失败和误伤动脉。我们引用了超声技术,对整个穿刺过程实行监控,因而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了误伤动脉和形成血肿的可能性。但本结果与韩雪敏等[3]的结果有区别,成功率略低,可能是因为肥胖超声下成像更复杂引起的。
[1]杭燕南,庄心良,蒋毫,等.当代麻醉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987-989
[2]Hatfield A,Bodenham A.Portable ultrasond for difficult central venous access[J].Br J Anaesth,1999,82:822-826
[3]韩雪敏,费勇,贾桂芳.超声引导行颈内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4):35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