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疏肝调气和中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2012-09-04肖鹏晏海飞刘小宝江平频廖朝青
肖鹏 晏海飞 刘小宝 江平频 廖朝青
(江西省新余市中医院 新余 338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之一种或多种,可同时存在上腹胀、嗳气反酸、食欲不振、胃中嘈杂、恶心、呕吐、善太息等。FD的流行率很高,占消化专科门诊病例的30%~40%[1];其发病机制一般多认为胃肠道动力障碍是其主要生理病理基础。西药治疗多使用促进胃肠动力药、制酸药,但疗效欠佳,且反复发作。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独特优势,笔者根据欧阳枝磊老师多年临床经验采用健脾疏肝调气和中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总结临床疗效并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9年9月~2011年2月新余市中医院及新余市人民医院消化科病例,共60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2~60岁,平均41.33岁;病程1~15年。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21~59岁,平均40.67岁;病程1~1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症状积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5月在洛杉矶召开的美国消化疾病周(DDW 2006)学术会议上正式发布的功能性胃肠病功能性消化不良RomeⅢ标准制定: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下1条或多条:(1)餐后饱胀不适;(2)早饱感;(3)上腹痛;(4)上腹烧灼感;并且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证据。餐后不适综合征(PDS)诊断标准:必须满足以下1条或2条:(1)正常量进食后出现餐后饱胀不适感,每周至少发生数次;(2)早饱感,抑制了正常进食,每周至少发生数次。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确定的“痞满”的中医诊断标准修改制定。脾胃虚弱证辨证标准:主症:胃脘痞满胀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倦怠乏力;次要症状: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弦细。1.3 入选和排除标准 所有入选病例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20~60岁,自愿接受本试验。排除:合并有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者;合并心脑血管、内分泌、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等严重疾病者;合并某些疾病不能停用抗胆碱药、解痉药物者;精神或法律上的残疾者;患者不能配合,不能最终完成全部治疗及检查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健脾疏肝调气和中法治疗。中药:黄芪 25 g、木香 6 g、砂仁 8 g、半夏 12 g、陈皮6 g、党参25 g、茯苓15 g、白术15 g、炙甘草10 g、柴胡10 g、绿梅花10 g。临证加减:烦躁易急、情绪不宁者加枳壳10 g,栀子10 g;纳差食少者加焦山楂30 g;泛吐清水者加吴茱萸10 g,高良姜10 g;嗳气、腹胀明显者加旋复花10 g,代赭石15 g,大腹皮12 g,川厚朴10 g;烧心反酸者加煅瓦楞子15 g,乌贼骨15 g;痛甚可加入延胡索15 g、郁金12 g。将上药水煎两次,取汁约500 mL,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片(国药准字H10910003)10 mg,每日3次,均于饭前0.5 h服用。疗程:两组均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并对临床治疗有效病例随访3个月,进行远期疗效评定。
1.5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重点观察上腹胀、早饱、食欲不振、嗳气反酸、上腹痛5项指标,分别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症状评分,及随访3个月后情况。
1.6 疗效评定标准
1.6.1 症状评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分级标准,按症状轻重分为4级。0分:无症状;1分:症状轻微,需经提示才意识到症状存在,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2分:症状较重,已影响生活和工作,尚能忍受;3分:症状严重,频繁出现,妨碍生活和工作,难以忍受。
1.6.2 临床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评定标准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总积分为0;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总积分下降≥70%;有效:症状、体征好转,总积分下降30%~70%;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甚或加重,总积分下降<30%。
1.7 统计学方法 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为93%,对照组有效率为80%,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比较 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上腹胀、早饱、嗳气泛酸、食欲不振、上腹痛等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4周后两组比较,治疗组食欲不振、上腹痛等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上腹胀、早饱、嗳气泛酸方面,两组则没有明显的差异。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S) 分
对照组症状 0周 2周 4周 0周 2周 4周治疗组上腹胀 2.08±0.612 0.89±0.421 0.68±0.569 1.98±0.496 1.32±0.602 0.70±0.541早饱 1.77±0.826 0.95±0.458 0.52±0.465 1.92±0.615 1.19±0.626 0.63±0.672嗳气泛酸 1.59±0.735 0.85±0.580 0.39±0.524 1.58±0.651 1.24±0.621 0.45±0.596食欲不振 1.87±0.735 1.26±0.712 0.48±0.759 1.95±0.714 1.70±0.696 0.97±0.710上腹痛 1.45±0.485 0.46±0.628 0.23±0.450 1.46±0.561 1.02±0.464 0.31±0.519
2.3 远期疗效比较 3个月后对两组治疗有效的病例进行随访,如临床症状体征再次出现或者加重即为复发。其中治疗组中28例有4例复发,复发率14.29%;对照组中24例有14例复发,复发率58.3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复发率有显著差异(χ2=4.442,P <0.05),提示治疗组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远期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FD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方面因素,现代医学对其尚无特殊的治疗手段,一般包括心理干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药物治疗(如抑酸药、胃肠动力药、黏膜保护剂)等,但西药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中医学认为本病归属于“痞满”、“胃痛”、“嘈杂”等病范畴,由表邪入里、饮食中阻、痰气壅塞、情志失常、脾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虚气留置所引起的胸腹痞闷胀满不舒的一种症状。《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朱丹溪在《丹溪心法》认为:“脾气不和,中央痞塞,皆土邪之所为也。”强调脾气虚弱、中阳不振、升降失常是痞满生成的关键,也是最基本的要素。
脾胃位居中焦,相互表里,脾升胃降,形成气机运动之枢纽;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喜燥,胃喜湿,二者一升一降,一运一纳,一燥一湿,完成了水谷精微的输布,为后天之本。加上小肠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大肠主传化糟粕,从而形成了中医独特的消化理论体系。欧阳枝磊老师十分重视中医脾胃气机运化理论,并强调整体,即脾胃肠与其它脏腑的关系。胃肠的功能还与肺的肃降功能、肝的疏泄功能、肾阳的推动、肾阴的滋养等密切相关。就病因而言,老师认为其主要病因为情志、饮食、痰湿、热邪、其它脏腑失常,导致脾脏健运失司,肝脾失和,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气血受损,湿阻痰结,饮食积滞,血脉瘀阻而发病。且胃肠病大多为慢性疾病,缠绵难愈,“久病必虚”,“久病必有瘀”,故老师认为慢性胃肠病均存在脾胃虚弱,气机不利,湿热互结,血瘀于内的病理变化。老师采用健脾疏肝调气和中法治疗本病,纵观全方,黄芪、人参甘温,益气补中为君药;白术为臣,健脾燥湿,合人参以益气健脾;茯苓为佐,渗湿健脾,与白术相伍,健脾祛湿之功更显;炙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为使。五味皆为平和之品,温而不燥,补而不峻,合而益气健脾功效倍增。加以陈皮气香性温,能行能降,具有理气运脾调中的作用;木香辛散温通,调中宣滞,行气止痛,共同调理止呕;砂仁化湿行气,醒脾和胃;法夏辛温燥湿,降逆止呕;柴胡疏肝理气;绿梅花舒肝,和胃,化痰。合而健脾疏肝,调气和中,使得全方补而不滞,在补中寓通,通中有补。故脾健胃和,恢复中焦气机枢纽之职,脾气得以升,胃气得以降,气机升降如常,则痞满诸证自然解除。本方从整体上进行调节,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表明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优势。
[1]邹多武,许国铭.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流行病学及西沙必利治疗多因素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1997,17(S1):65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