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栓通粉针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

2012-09-04姚晓峰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2年5期
关键词:断流门脉门静脉

姚晓峰

(湖北省襄阳市中医院 襄阳 441000)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肝炎后肝硬化行脾切除+断流术后较为常见并发症之一,血栓形成无疑增加门脉压力,而断流术后门静脉压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术后是否再出血。因此预防术后门脉血栓形成对患者预后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8月~2011年8月我科对40例断流术后的患者采用血栓通粉针预防PVT,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均为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均有脾肿大、脾亢、食道静脉曲张和上消化道出血史,术前彩超证实门脉系均无血栓形成。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26~62岁,平均45.3岁;肝功能分级A级11例,B级29例。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21~66岁,平均43.9岁;肝功能A级13例,B级27例。两组病例在病情、病程、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排除标准:(1)肝硬化合并肝癌、胰腺癌等其他恶性肿瘤行脾切除患者;(2)有其它腹部手术史或腹腔感染病史患者;(3)肝硬化合并结缔组织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4)术前检查发现肝功能在B级以上者或合并门静脉血栓者;(5)手术后出现继发腹腔或消化道出血并发症患者。

1.2 方法 两组均为择期手术,气管插管全麻下取左侧肋缘下斜切口,术式均选择脾切除术+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组术后第2天如果脾窝无活动性出血情况,停用止血药,开始应用血栓通粉针50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14 d。对照组仅停用止血药,术后不用抗凝药物。两组血小板计数超过300×109/L或门静脉系形成血栓者均给予口服阿斯匹林片(100 mg,1次/d)抗凝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术前l d和术后3 d、7 d、14 d、28 d分别测定末梢血血小板计数,术前1周和术后2周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术前1 d及术后1周、2周测定D2聚体,术前l周及术后1周、2周、3个月彩超检查门静脉系统有无血栓形成。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小板计数 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前血小板计数差异无明显差别(P>0.05)。手术后两组血小板均逐渐上升,在2周达到高峰,2周后趋于平稳;术后两组间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明显差别(P>0.05)。见表l。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末梢血血小板计数 (±S) ×109/L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末梢血血小板计数 (±S) ×109/L

组别 n 术前 术后1 d 术后3 d 术后7 d 术后14 d 术后28 d治疗组 40 49.23±9.22 73.34±18.66 126.48±22.23 237.53±7.45 435.20±10.33 213.15±33.64对照组 40 50.23±12.46 76.28±15.71 128.35±21.36 234.67±10.33 440.20±9.08 221.74±24.35

2.2 凝血酶原时间 手术前1周的凝血酶原时间治疗组延长(4.23±1.56)s,对照组延长(4.19±1.68)s,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4 d治疗组延长(2.25±1.51)s,对照组延长(2.26±1.49)s,亦无明显差异(P>0.05)。

2.3 D2聚体变化 手术前1 d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 1周、2周,两组均有显著性差(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D2聚体变化 (±S) μg/mL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D2聚体变化 (±S) μg/mL

组别 n 手术前1 d 手术后1周 手术后2周治疗组 40 0.52±0.21 1.63±0.42 1.95±0.32对照组 40 0.63±0.15 5.18±0.46 6.47±0.52

2.4 血栓形成情况 治疗组术后3个月内共发现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3例,其中2例发生在术后1周,1例发生在术后1个月。对照组术后门静脉系统形成血栓8例,均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占20.0%,高于治疗组7.5%,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在治疗门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方面,因断流手术操作相对分流术简单,且止血效果确切,无论是裘法祖倡导的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还是由同济杨镇教授提出的改进术式脾切除术+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PVT仍然是较为常见并发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统计数据不一,其中陈炜统计断流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高达91.06%[1]。目前认为断流术后血小板升高、门静脉系统血液动力学改变、高血凝状态及血管内膜损伤是血栓形成主要原因。而其中门静脉系统血液动力学改变,即血流缓慢和串流在门静脉血栓中起最重要作用[1]。全血黏度增高、术后门静脉流速减缓是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早期PVT形成易患因素,有研究表明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加断流术后全血黏度第1天即开始升高[2]。还有研究表明一些血管活性肽如内皮素与门静脉血栓形成有关[3],而内皮素是目前已知的最强效血管收缩肽,在调节门脉血管阻力、门脉血流量及门脉高压症的形成方面起重要作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较差,术后早期使用抗凝剂有增加出血的风险。我们充分发挥中药针剂在预防血栓形成上优势,获得较好效果。血栓通粉针是从传统活血化瘀中药三七提取而来,主要含三七总皂甙,其具有明显内皮素拮抗剂作用,并且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从而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邓鹏等[4]研究认为肝硬化患者在行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多因素作用结果。我们观察断流术后血小板在术后2周达到高峰,在术后1个月左右降至正常范围,而门静脉血栓形成多在术后1周发现,此时血小板绝对数量并不高,提示血小板数量多少与门脉血栓形成无明显相关性。使用血栓通后对于血小板数量影响并不大,凝血酶原时间两组有所降低,但治疗组术后D2聚体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差异。结果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血栓通粉针在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后预防PVT有良好的效果,有着较好的运用价值。

[1]陈炜.脾切除断流术后脾静脉和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多少?是什么原因?能否预防[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9,14(1):90-91

[2]陈强谱,杜敏庆,边风国,等.断流术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变化[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5,12(1):21-22

[3]冯延昌,刘志民,杨维俭,等.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患者血浆ET变化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J].山东医药,2002,42(3):4-6

[4]邓鹏,邓美海,汤照峰,等.可溶性P-选择素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7,12(5):328-330

猜你喜欢

断流门脉门静脉
全世界超过一半河流每年断流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基于W-Net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全自动分割
农民
门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时间的分析及临床护理
肝脏门静脉积气1例
介入断流术在顽固性鼻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门脉高压性胆病临床诊疗进展
基于ROC方法对门脉高压脾切后PVT早期预测的诊断研究
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DSA 表现及介入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