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个关键词解读语文新版课程标准

2012-04-29王碧峰

文学教育 2012年11期
关键词:笔者情感语文

内容摘要: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孩子们从小说母语,用母语,不知何时,我们语文沦落到现如今的孩子不愿学、教师不愿教的尴尬之地,那么该如何捍卫我们母语应该有的地位,拯救语文逐渐被边缘化的命运,使学生爱学、乐学语文呢?我想,追根溯源,我们应该到语文课程标准中去寻求答案。因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它是一份指导性的文件。为了找到解开语文大门的钥匙,笔者认真地研读了一遍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发现了几个高频出现的关键词,它们分别是“实践”19次,“兴趣”21次,“体验”23次,笔者突然发现,这些关键词不就是解密的密码吗?本文试做解读。

关键词:实践 兴趣 体验

前不久,笔者在一所初中调研时,对参加座谈会的30位学生作了一个调查。请学生对五门主科中最喜欢的举手表决,只允许举一次,调查结果是:最喜欢语文的有4位,数学11位,科学6位,英语7位,社会2位。我们语文排在第四位,这是一个多么尴尬的地位啊,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孩子们从小说母语,用母语,不知何时,我们语文沦落到这样的地步,作为语文人是听之任之,还是有所作为呢?我想我们总不能举手投降,听天由命吧?

那么该如何改变我们作为母语的语文的尴尬地位,捍卫我们母语应该有的地位,拯救语文逐渐被边缘化的命运,使学生爱学、乐学语文呢?我想,追根溯源,我们应该到语文课程标准去寻求答案。因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它是一份指导性的文件。为了找到解开语文大门的钥匙,笔者认真地研读了一遍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发现了几个高频出现的关键词,它们分别是“实践”19次,“兴趣”21次,“体验”23次,笔者突然发现,这些关键词不就是解密的密码吗?

一.兴趣

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2011年版《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我们该从何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人格魅力,感化学生

还是以这所初中的座谈会为例,当时笔者请学生谈谈把某门学科放在第一位的原因及谈谈你理想中的老师是怎么样的?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大部分学生谈到喜欢某门学科时,不是说某位老师课上得如何如何好,而是说这位老师很敬业,这位老师很关心我们,这位老师对我们很严格,这位老师像朋友一样跟我们聊天。说实在的,当我们回忆起自己的老师时,可能更多的是想起他们对我们的好,他们的为人,至于当时课怎么上的,我们差不多都忘了。这一次调研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学生座谈会时,有一位老师多次被学生举例提到,对他的喜欢和肯定溢于言表。而后来几位教研员交流时,他们却举例说这位老师的课上得很一般,很传统。写到这里,笔者突然想起一句歌词:不是因为你美丽我爱上你,是因为爱上你而觉得你美丽。希望我们的学生也因为爱上你而觉得语文美丽。因为你的人格魅力而征服学生。

2.博览群书,征服学生

今天的学生与我们以前的时代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视、电台、报纸、刊物、互联网等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使学生摆脱了以往单纯依赖学校、课堂和教师获取知识的状况。只要愿意,学生可以通过任一渠道获取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信息渠道的多样化、知识面的拓宽不仅使现在的学生变得复杂、独立,同时也给教师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当学生可以不依靠教师就获得他感兴趣的知识时,学校拿什么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当学生从其他渠道获取的知识远远超出了教师的知识范畴时,教师怎么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当个性的发展和知识面的拓展使得学生敢于向教师质疑甚至说“不”时,教师又拿什么来维持自己的师道尊严?

一个字:读!只有不断地阅读我们才不会做一个井底之蛙,才不会夜郎自大。牛顿曾说过,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只有阅读才能让你爬上历史巨人的肩膀。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思考,能使人逐步感到自身的渺小和微薄,也使人不再盲目地相信别人和相信书本。只有阅读,我们才能满足学生越来越广泛的知识需求。

3.幽默诙谐,平添兴味

教育家斯维特罗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绝对不只是活跃气氛,它给学生带来精神愉悦的同时,能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笔者的儿子今年读初三,问他最喜欢哪位老师时,他说最喜欢社会老师,原因是老师上课特幽默。有一次在讲到经济危机时,老师打了一个比方,说经济危机就像在空调间里放了一个屁,具有不可预知、持续时间长、危害大的特点,一个比喻,通俗易懂,又形象,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生把经济危机周期性、破坏性、不可预知性三个特点掌握了。

语文老师要让学生成为你的粉丝,有时候可能还得潮,得酷,得雷人,得玩得转,关注时尚,熟悉网络,尤其是语言。“大哥你是别号‘秋高吗?我完全被你‘气爽了。”

“哥读的不是诗,是寂寞”,“每当我找到成功的钥匙就有人把锁给换了”。语文老师的心不能苍老,一篇课文,对80后、90后不能用同一种方式,得洞悉语言前沿,八方资讯,在不经意间“秀”一个,不至于太“瓜”太“呆”。如果说你的学生是羊族,你的身份就是“慢羊羊”村长,而不只是个“打酱油的”。

二.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关实践的阐述告诉我们: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应该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实践主要是指阅读实践、写作实践、综合性学习实践。

1.浸润名著经典,积淀人文底蕴

现在的孩子,真正能静下心来读经典名著的不多,他们更喜欢看的是漫画、武侠小说、侦破悬疑小说。我们语文老师要想方设法改变这种状况,要规定孩子们读书的量,并想办法去检查落实孩子们的读书情况。比如写读书笔记,交流读书心得,笔者常用的方法是开读书会。要求每一个学生一个月看一本书,并写读后感,最重要的是在月末开读书会,读书会由学生主持、选择内容、制作演示文稿、编排,学生们喜欢极了,总是争着要求负责读书会,在他们负责时总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开成形式多样、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读书会,以便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目的就是能再次争取到负责权。

2.撰写空间日志,满足发表欲望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被肯定、被认可、被关注的愿望。所以笔者在想,写空间日志是能满足孩子的这种愿望的。这种想法源于笔者自己的实践,有时候,笔者特别感动、特别开心或特别难过时,就会在空间里写一写,刚写好的那几天很喜欢上QQ,看看是否有人关注,有人评论,如果有就特别开心。因此笔者突发奇想,周末的随笔是不是可以改为写空间日志,把读者从平时只有一个老师变为全班同学,而且规定必须得给5个人写评论,特别差的同学私下里关注几个学生去写,如此一来,既减轻教师改作的负担,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3.导编演课本剧,过足一把戏瘾

倾情演绎课本剧。笔者会组织课本剧比赛,学生自己选导演、编写剧本、确定演员、自制道具,着实过了一把戏瘾,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写作、表演、合作等能力会有综合提升。虽然学生很忙很累,但由于这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他们确实是痛并快乐着。更让笔者欣慰的是,笔者曾有一个学生,就是因为课本剧比赛使她对编剧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后来她就立志要做一个编剧,并且已经如愿以偿,被中央戏剧学院录取,学习电视文艺创作。

4.开展丰富活动,培养综合能力

课本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很丰富,我们要想方设法去开展。笔者的做法是,把每个单元的综合性活动分给四大组,让全班同学分工合作,要求人人有任务。比如九年级上册的寒假里,布置学生为《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作准备,让他们写自传、为班级里有巨大贡献的10个同学写他传、为5位任课老师写赠言、选择好友写毕业留言、整理出初中三年的重大事件写成随笔、搜集拍摄的照片。由于作了充分的准备,在最后一个学期开展这个活动时,学生空前活跃,他们看着照片感受到自己在一点点地长大,看到初一时幼稚的样子又忍俊不禁。他们回忆着三年里班级发生的重大事件。深情并茂地朗读又把他们带到昔日美好的日子。对班级有巨大贡献的10位同学侧耳倾听,好奇地感受着别人眼中的自己。整个活动都在主持人有序地安排下,每位同学沉浸在既欢乐又带点伤感的氛围里,享受着美好的青春年华,又充满了即将离别的依依不舍。

精彩纷呈的语文实践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体验

关于体验的阐述,《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真是不少,摘录出有关体验的语句不难发现,“体验”一词在课标中既有动词化的运用,比如说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等;又有名词化的解说,比如说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情感体验等。从动词化的角度看,“体验”是一种学习行为的实施过程,从名词化的角度看,“体验”又是一种学习行为的实施结果。课标主要是强调三方面的体验,分别是独特体验、情感体验、表达体验。

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与认知发展相伴相随的情感体验,是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活生生的、对于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感性把握。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的策略。

1.创设情境,注重情感体验

“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与遭遇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积累与先在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而体验的最后归结点也是情感,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广的把握了生活活动的情感的生成。”(童庆炳,主编,现代心理美学)语文就是把人的主观感受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它流露的是内心的真实情感,展现的是个人的思想和智慧。语文老师要创设情境,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心体验”,对语言文字进行聚精会神地揣摩、推敲、咀嚼,从而生成情感体验。

①真实情境体验

即根据文本内容寻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体验。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梁衡的《夏》,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去寻找春夏的踪迹,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和夏天旺盛的生命力。

②背景影像体验

根据文本内容,利用多媒体,放映与之相关的影像资料,营造环境和气氛,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可以更快更直接地体验文本。例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和宏大的场面,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在学习课文后,再播放一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与气势,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再读文本就增加了一些真切的体验。

③虚拟情境体验

通过模拟再现与文本相关的情境、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比如上《皇帝的新装》,假设你是当时游行中的一员,你会怎么说?再比如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假若当时来的是文中的母亲,她又会如何来救“我”呢?她的做法与父亲有什么不一样,产生的后果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们结合文中的第四段的几个重点词语“一直”“牢记”“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等,由此推断出母亲来后的表现。两种不同的表现虽然可能都可以把文中的“我”救下来,但母亲的做法让“我”可能还会和以前那样胆小,但父亲的做法则让“我”变得自信和坚强。虚拟的情境能让学生走进文本的世界里去,更深切地进行情感体验。

④音乐渲染体验

音乐与文学有着难解之缘,音乐能把读者带到特有的情境中去,用音乐渲染情境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用富有感染性的乐曲,为学生创设情境画面,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找到情感的共鸣点,从而理解教学内容,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像杨聪老师在《香菱学诗》结尾以葬花吟为背景音乐,幻灯片展示香菱一生的悲惨命运,让学生体会美被毁灭之悲!这一段音乐配得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2.留足空白,尊重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反复强调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笔者想,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首先要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浸润到文字里去,他们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其次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学生的个性解读。笔者觉得在教学中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质疑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得给足时间,让学生运用质疑法读书,学生就会碰撞出独特的思维火花。有一次,笔者在上《核舟记》一文时,从最后一段的“灵怪”一词入手,分别从体积小、容量大、刀法精细、构思巧妙四个方面来说明王叔远技艺的鬼斧神工即灵怪。然后就留下时间让学生提问,有一个学生提出:“王叔远为什么要刻大苏泛赤壁的主题?”这似乎是没有什么疑问的问题。同学的回答却出人意料:“一可能是作者突发灵感,二是可能桃核像舟的样子,三还可能是苏轼在当时很有名,很有影响力。”一口气说了三个理由,更有一个女生联系背景知识补充:“老师,你在介绍作者时说过,魏学洢的父亲被贬,王叔远雕刻大苏泛赤壁的主题的想让魏学洢学一学苏轼,要像苏轼一样豁达达观。”多么了不起的联系啊!

精彩还在继续,另一个男同学又提出了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问题:“文中说‘细若蚊足,蚊子是让人讨厌的东西,作者为什么选择蚊足来比喻呢,我觉得还不如改作细如毫毛。”学生是这样回答的:

生1:“蚊子的脚人们比较熟悉,而毫毛对人来说显得陌生。”

生2:“毫毛给人的感觉是软软的,蚊子的脚要硬一些。”一言既出,全班的同学都笑弯了腰,而这位同学却一脸严肃地继续发表他的意见:“这些小字是刻在桃核上的,用蚊子的脚作喻,既能体现笔画的细,又能显得字刻得遒劲有力。”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如果学生在提出“作者为什么选择蚊足来比喻呢,我觉得还不如改作细如毫毛”这个问题我们斥责他为无稽之谈,那么不就错过了学生这么精彩而独特的体验了吗?

②品析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语文教学,要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这才是其真正的目的。品析是一种深层次的阅读,要求阅读者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与作者进行情感、心灵和思想上的对话。在上《背影》一文时,我让学生对背影题目进行品析,有的说道:“背影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有的说道:“作者匠心独运,善于选材。”更妙的是一个学生的品析:“我认为背影正象征着父爱,大爱无言,不展示正面,展现背影,不像母爱那样直接,而是爱得深沉,爱得含蓄。”受他启发,另一个学生马上继续发言:“如果写正面是句号,感叹号的话,写背影就是省略号,给人的感受是语意未尽,蕴味无穷。”

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学生发现、品评文本中语文的妙处,体验语文的意蕴和情味。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在品析中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健康向上的个性。

③诵读体验

一个优秀的教师,总会在课堂上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运用各种不同的朗读方法,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味道来,让学生沉浸在声音的世界里,体验感受人物的爱恨情仇,因为“人的情感能够最细致地表现在声音上”。比如有一个老师上《老王》一课时,指导学生读:“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老王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一般这个地方我们也就让学生读一下就过去了,而这位老师却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哑着嗓子”,什么是“悄悄”,最后让这位学生哑着嗓子悄悄地对他说一遍(要耳语),在这个读书的过程中,学生会很深刻形象地体会到老王的善良及善解人意。

3.关注生活,表达真实体验

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真实的体验。应该注意的是,体验与经验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词汇。中学生的经验不少,但体验则不多。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最后的归结点也是情感(童庆炳语)。体验在中学生的生命世界里非常缺乏。现实生活中,虽然有大量的素材进入了学生的作文视野,但学生对这些素材很漠然。换句话说,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一篇作文而与这些素材发生着一种功利的关系,而情感是欠缺的,情感的缺失自然就没有深切的体验。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创设情境,设置话题,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生活。一旦心灵的因子融入了生活,走进了作文,真情实感就能从学生的笔端汩汩流出来。考虑到学生生活常常是两点一线,我们可以把社会的某些焦点呈现于课堂。社会有负面的东西,我们不必回避,可以告诉学生,比如去年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可以让学生去评论,去反思;而社会的正面的内容,我们更应该以文字或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最美”两个字,近来一直温暖着国人的心,从最美女老师张丽莉舍身救学生到最美司机吴斌舍命护乘客,再到最美女老师周玉兰舍命护高考准考证,每一位都让人肃然起敬,每一位都彰显着人性之美。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对浮躁冷漠的现实,这一个个最美的面孔,不禁让人泪流满面,我们可以让学生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未来的影子,从他们的行为中映射一下自己,当我们面对马路上撞到学生的客车,当我们面对已经重伤的境遇,当我们面对劫匪无情的抢夺,我们是否能像这三位最美的人一样,舍己为人呢?我们可以呈现相关的写实文字或者其中的真实的图片,相信这些真实的事物都可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的生命体验。

怎样才能改变语文尴尬的地位,需要你、我、他共同的努力,让我们一起研读2011年版课程标准,真正读懂,读透,领会标准的精神,找到打开语文教学大门的钥匙,让我们的学生都爱上你,爱上语文。

王碧峰,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现供职浙江省青田县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笔者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老师,别走……
失落的情感
情感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