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内涵

2012-04-29潘博

文学教育 2012年11期
关键词:主流文化人文道德

内容摘要:让人文精神回归课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倡公民精神,弘扬主流文化。这些已是近年来教育对中学生的普遍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学生的自由感悟和文本的价值取向之间建构起一座桥梁,让人文精神走进中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人文 道德 主流文化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其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塑造健全人格,净化心灵空间,丰富思想感情,培养科学精神,发展创造思维。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语文带给他们的人文感受呢?下面我就主要以“人教版”必修与选修中的篇目为例,从挖掘人文内涵、感悟人文精神、构筑人文平台、唤醒人文意识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挖掘人文内涵

应当把握隐含在文本语言外壳下的人文精神核心。从文本的意义结构来分,外层人文意义是显性的,能被所有读者所捕捉到;内层意义是内隐的,需要读者深入文字之后去细心体味。因此,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挖掘,以期更准确地把握课文中人文精神的内核。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从未对生活失去过信心,因而词的格调是豪壮的,但仔细研读时我却发现,词的最后一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壮志难酬的苦闷,与豪壮情调显然是不能吻合的。于是我寻找苏轼生平的有关资料,了解其思想发展历程,最终发现,这里其实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他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努力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同时他又与和尚往来密切,精通禅学。这样,在苏轼的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因此,这首词中就具有了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这样理解,就比单纯批评其具有虚无主义思想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了。教师只有通过这样的研读才能挖掘出作品内在的人文精神。

2.感悟人文精神

提高学生的人文敏感度,必须重视情感体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等多种教学方法,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人文氛围中,使之动情,动心,调动他们的人文积累,进而用心品味,最终获得人文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如:教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我先向学生介绍了该词的写作背景,告诉他们,本诗除了描绘了春江美景以外,还有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揣摩,互相比较: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情感。同学们兴致很高,课室里书声琅琅。在多次的朗读交流中,我发现学生的思想积累被激活了,他们已渐渐感受到了作者对美景的赞美、对时空的感慨、对人生的思考。江潮连海,月共潮生,学生看出了“共”,强调了春江和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并且悟出了“生”,赋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泼的生命热情。学生经过朗读,已基本领悟了诗歌的主题。而作者深邃的时空感和宇宙观已经使学生在诵读中得到渐染式的熏陶,从而引起心灵上的震撼和思想上的共鸣。

3.倾注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体现在教学的内容上,也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师生对话的层面看,教师要牢牢把握教学目标和阅读心理,或激发兴趣,或启迪思维,或巧妙点拨,或娓娓交谈,这样才能体现出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从师生对话的层面看,学生可以大胆地亮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可以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可以沟通信息、共享成果,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与合作。如:在教授《小狗包弟》一文时,学生有的从巴金对历史沉重的叙述中,看到了人性的良知;有的从人们对小狗的态度中,感悟到了情感的缺失;有的从包弟悲惨的命运上,品味到世态的炎凉……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学生在思想的交流、碰撞、融合中,得到更多的人文体验。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应给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做心灵的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最终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健康的人。

潘博,陕西省南郑县高台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主流文化人文道德
人文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人文绍兴
文化哲学视角下我国主流文化建设探析
论主流文化与翻译策略取向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主流文化构建
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共青团思想政治的主流文化话语权研究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