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性与建构性学习谁主沉浮

2012-04-29陆菊红

成才之路 2012年21期
关键词:初中化学

陆菊红

摘 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接受性学习与建构性学习曾经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谁主沉浮”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归根到底,接受性学习是建构性学习的基础,建构性学习是接受性学习的方向,只有将两者结合,才是教育的“王道”。建立“接受——建构性”教学模式,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初中化学;接受性学习;建构性学习

长期以来,接受性学习方式一度统治着我国的学校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总量的暴增,终身学习观念的出现,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在适应时代发展方面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引进,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概念不断深入人心,接受性学习受到越来越多的怀疑和批判,接受性学习与建构性学习“谁主沉浮”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因此,探索最佳的学习方式,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接受性学习——知识传授的“阳光道”

在许多人的观念里,接受性学习常常与注入式学习、填鸭式学习、机械学习、被动学习等相关联,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接受性学习是通过教师讲授或自学获取定论性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的实质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教师传授或课本知识进行选择、理解,这是一个整合和内化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习者得以将新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接受性学习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高效学习,它学习的是人类经验科学的成果,并不需要事事自己经历,但也绝不是单纯地复述和记忆。我们传统的学习主要采用的是接受性学习,它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能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

化学是初三才开设的课程,学生对于化学方面的知识几乎一片空白,很多概念、理论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不需要学生花很多时间去探究,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储备,他们也无法探究,运用接受性学习的方式也许会更奏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变革的是那种被动的、机械的、无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对于那种积极、灵活、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还必须要大力倡导,因为接受性学习是知识传授的“阳光道”。

二、建构性学习——创造力培养的“独木桥”

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人脑并不是被动地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总是对输入信息进行选择和解释,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绝对的,而是个人以自身的经验对有关世界意义的建构或创造。从建构主义学习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不可能向学生传递知识,教师只是充当一个指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学习必须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性的、目标指引的和探索性的活动。

《化学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并在教学中大量实施,这是我国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尝试。我国的许多教育改革见解都与建构主义的思想不谋而合,如重视学生尝试的“尝试教学法”,重视自学、讨论的“自学、讨论、引导教学法”,以及启发式教学的思想等。建构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为目标,促进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并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有利于学生获得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构性学习更重视对人的关怀及这一过程中人的主体精神的发挥,建构性学习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独木桥”,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过,建构性教学的开展并非易事,面对新的教学思路和模式,我们教师一方面要恰当地就某个教学内容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无论是信息上、工具上的,还是课堂管理、时间安排方面。

三、接受性学习与建构性学习互补才是王道

接受性学习与建构性学习各有优势和不足,接受性学习更适合于知识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但却容易滑入被动和机械,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建构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终身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单纯的建构性学习却难于开展,也难以取得实效。无论是“阳关道”,还是“独木桥”,他们都不能独立承担培育人才的大任。接受性学习是传统,建构性学习是创新,任何改革都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以继承为基础,继承又以创新为方向,我们应该在继承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发展建构性学习,将接受性学习与建构性学习进行整合,使其有机地融入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各取所长、各补所短,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统一,实现学生近期发展的同时又能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为此,可以建立“接受——建构性”教学模式。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建立“接受——建构性”教学模式可遵循以下程序:

1. 通过教师引导激活学习动机

联系生活中与学生固有的认识相悖或超出学生理解范围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或通过设置情境与进行化学实验,唤起学生的探究动机。

2. 通过知识的呈现使学生接受知识表征

对一些抽象知识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如原子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乒乓球与地球来比喻原子与乒乓球,从而促使学生理解。

3. 通过教师启发论证使学生理解知识新命题

有些学生会认为某种活泼金属溶于酸形成的溶液仍然是酸溶液,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就一些例子进行分析,如把锌放到盐酸中会发生化学反应吗?产物是什么?最后溶液中剩下什么?通过启发让学生把内容理解透彻。

4. 通过组织讨论,使学生在交流得到内省

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人分配不同的任务,使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参与,互相交流进步。

5. 通过联系和整合,使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进行知识重组

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和意义建构。

6. 通过教师组织练习,使学生通过强化,获得知识的运用

总之,接受性学习和建构性学习各有优势,两者应该互为补充,建立起“接受——建构性”的最佳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毕华林,元英丽.化学教育新视角[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南通市小海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化学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创新
基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浅谈初中化学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策略
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常见初中化学“前概念”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试论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瓶颈及解决策略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