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与专业教育比较分析

2012-04-29徐碧鸿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学科建设

徐碧鸿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高校体育工程学学科发展及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比较,寻求存在的问题及差异。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工程学学科体系亟待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规模及质量及人才出路方面仍然是当前体育工程专业面临的困惑。在体育工程专业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国际交往,促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与竞技体育相结合,与体育产业紧密结合,为体育工程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增强我国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体育工程学;学科建设;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5-0109-06

“体育工程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国际上产生仅有20余年时间。这期间,体育工程学研究活动不断发展和繁荣,使得该门学科在国际上逐渐走向成熟,专业人才培养蒸蒸日上。我国体育工程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从2005年沈阳工业大学第一次对体育装备工程(与国际上体育工程学相对应的称谓)本科人才培养开始,至今也仅6年多的时间,体育工程学在国内的发展已引起了较大关注。随着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成功的举办及国际体育工程联合在南京的成功召

开,我国体育工程学术界和教育界也开始表现出对体育工程学学科建设及专业人才培养的兴趣。但通过对近年学术期刊网对体育工程相关文献检索,尽管相关文章也有不少,而从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进行研究的文献不多,对体育工程专业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进行系统比较的研究则更少。藉此,研究者立意进行国内外体育工程学科发展与专业教育比较研究,找出我国在体育工程学科建设及专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推进我国体育工程专业教育发展,加强和提升我国体育工程学科的国际竞争力。

1 国内外体育工程学科专业发展现状

1.1 发达国家体育工程学发展

任何一门学科体系的确立都集中反映在该学科科学研究和教育体系的构建上,同时也反映在该学科知识的职业体系的构建上[1]。一方面,科学研究和教育体系的构建体现在发展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另一方面,职业体系的构建体现在对该学科知识的应用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1989年,体育工程学作为一个科技词汇产生于日本,1990年成立了国际上第一个体育工程学术组织——日本体育工程协会;1996年,随着“国际体育工程协会”在英国的成立及1998年国际体育工程研究组的组建,体育工程学作为一门学科得到官方认可。经过10余年的发展,在英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育工程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学会、期刊杂志、教育和职业发展体系,使得体育工程学在英国迅速成为一门比较完善的学科,并且成为国际体育工程学科发展研究中心。

体育工程学在日本的发展。在日本机械协会领导下的体育工程协会于1989年7月(至1992年6月)成立了体育工程调查研究分会,该协会成立之初确定每年定期开展体育工程学研讨活动。为了引起外界对体育工程学相关领域的关注,兼顾到体育领域中的科学研究,有研究者提出设立体育工程学方向的研究。此后,随着研究团队的不断壮大逐渐形成了专门的协会团体。1990年10月,日本机械协会首次尝试召开体育工程研讨会,同时成立了日本体育工程学会[2]。这是国际上最早建立以体育工程命名的研究机构。在日本,体育工程协会是一个隶属于机械工程学、体育学、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综合性分会。在协会成立之时,日本体育产业协会,体育工程学研讨会通过一致意见,确立体育工程协会与日本机械协会紧密相连。1991年,日本体育产业协会再一次督促体育工程学研讨会开展活动,并确立每年定期召开体育工程学研讨会。目前日本开设体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院校有东京工业大学、筑波大学等。日本各级各类机构对体育工程学的关注,使得日本体育工程学获得快速发展。

国际体育工程学的快速发展。1996年,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正式成立了国际体育工程协会,1998年,随着国际体育工程研究团队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成立和第二届国际体育工程学会议的召开,以及创作《Sports Engineering》期刊作为学科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撑,体育工程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英国得到官方认可。为了进行体育工程学专业人才培养,从2000年开始,英国多所高水平大学开始纷纷设置体育工程专业,至今已有20余所高校开设该专业,如拉夫堡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利兹大学等。体育工程在英国的快速发展,对英国高校的学科发展形成了很大促进,在每年英国工程学科排名中,很多高校的体育工程学在工程领域都有很好的排位。此外,在英国,从体育工程学对竞技体育的贡献来看,仅有6千多万人口的英国,在2008年奥运会奖牌方面仅落后于中、美和俄三大强国之后,名列第四,英国人将他们的成绩归结于体育工程科技的支撑,这也是体育工程学成为英国工程学科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原因。在体育工程学科发展过程中,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计算机模拟等各种工程技术都与体育工程学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目前,英国的在育工程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与国家高水平运动队、体育协会以及很多著名体育品牌企业都有紧密联系。由于体育工程专业人才在对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控制、系统模拟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得这些毕业生在体育产业公司、竞技体育管理部门和运动队都备受欢迎。目前很多国际上著名体育品牌企业中都设立了体育工程师的技术职位,目前,各企业中体育工程师占各类工程师总数的比例大约为8%~15%。这也为体育工程学的发展和体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发展的平台。

目前,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也已经纷纷设立体育工程专业,促进科学研究,为体育的发展服务。

1.2 国际高校体育工程学科专业设置

从研究的角度看,美国对于体育工程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但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最早得到官方认可,并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是英国,而从学科研究和发展看,日本在体育工程的研究和发展及人才培养方面则更早。而从学科专业教育及高校专业发展看,英国在这方面可以称得上是国际体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从2000年开始,英国陆续出现了20多所高校进行体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这些院校将其该学科研究归属为体育工程学,但是各高校对体育工程学科专业的学科称谓也有很大差异,呈多样化发展状况(如表1),英国体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从体育工程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体育工程最初是以体育工程制造为主,主要以工程技术在体育仪器器材的研发、运动员的训练监控、多学科研究的管理及相关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因此,体育工程中的工程不同于广泛意义上的管理工程,主要是工程技术在体育运动领域中的应用。

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将体育相关的研究统称为体育科学或体育科技,如一般的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而这些研究与体育工程相关的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体育工程研究更多地是关于体育领域中运动器材的研发和测试。如果仅仅从专业的角度去探索体育装备的发展,其定位必然有所下降,而不能实现一门学科应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因此,除了一般的装备设计和测试及专业技术的人才培养,体育工程还承担与体育相关的高科技研究,理论的归纳与总结,形成系统的体育工程知识体系,使得体育工程的任务上升到更高的理论层面上,作为一门学科发展。

1.3 我国体育工程学的学科发展

体育工程学在中国的发展起步较晚。从2005年开始,在国家专业目录中将体育装备工程作为试办专业设立,没有被列入到国家学科目录之中。

当前,体育工程在中国被认为与体育装备工程等同。如果从体育装备器材的研究看,中国早在1981年11月就成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仪器器材分会。尽管最初主要涉及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研究领域包括电子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软件技术、传感器技术、仿真技术、人机工程学、测量学及其生产过程等实际应用技术类的工程技术等,但是从研究的内容看,与当前国际体育工程学研究内容几乎完全一致。但是,在学科知识汇聚、形成科学研究领域、促进人才培养、加强学术团队建设等方面,我国相对来说处于一个比较弱势的地位。

体育工程学在我国作为一个崭新的学科,涉及到体育科学的方方面面。目前系统开展研究的单位相对较少,现有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工程研究所、沈阳工业大学体育器材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体育工程与材料学院。而在我国体育工程研究和发展比较突出的当数武汉体育学院,至今已经有20多年历史,系统地开展水上运动项目的研究工作及人才培养工作。目前,该校已经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和从本科生人才培养到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的人才培养体系[3]。此外在台湾和香港地区也有运动器材科技研究所及相应的研究机构。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快速发展,对学科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产生了较大变化,体育仪器器材分会开始与国际接轨,着手就体育工程学的学科定义、学科发展、研究现状,相关人才培养等问题及相关学科和技术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体育工程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与国际接轨提供了理论的支持[4]。2008年奥运会前国际体育工程会议在南京举行,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关注。2009年,在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了中国意义上的体育工程会议,紧接着于2010年在武汉体育学院再次召开了体育工程会议,并且会议规模与首次相比有了显著变化。虽然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工程学术会议召开较晚,但在人才培养方面,在2005年,沈阳工业大学就开始破冰,首次在全国进行体育装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随后于2008年聊城大学和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分别开始进行体育装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华东理工大学进行体育运动材料的研究生教育。

尽管近两年体育工程学在我国已经得到迅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体育工程学科体系不完善

目前在现行的学科专业划分中,体育工程(体育装备工程)是作为“工学”门类(编号08)下“机械”学科(编号0803)的一个试办专业(编号080312s),这一划分表明体育工程是在少数高校试点目录外专业,所以有待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要想让体育工程学获得进一步发展,及加强国际竞争力,还必须不断完善体育工程学科的学科体系。

2)没有明确的学科指导思想

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必须具备明确的指导思想。从学科发展理念看,顶天立地作为所有学科应有的理念,也是检验学科目标和功能的最基本思想。顶天,是指该学科必须形成完善的思想和理论体系,促进科学研究,形成一门学科;立地就是要实现学科的实际应用功能。因此,一门学科的确立除了促进专业知识发展,知识体系的完善,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还应包括专业知识的职业岗位,在技术职务系列中设立相应的体育工程师技术职务,能够实现体育工程学的社会价值,为社会体育事业服务,促进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加强体育产业的繁荣。此外,绿色体育可以作为体育工程学建设和发展特殊的指导思想。体育工程学的发展本真应该是促进体育更好的发展,促进体育的公平公正有序的进行。没有学科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则一个研究领域想要成为一门学科则会面临巨大的困难。

3)缺乏规模性的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进行学科建设的有力支撑,是学科后备人才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设立体育工程研究所的高校并不多, 甚至一些开设体育工程相关专业的院校中只有武汉体育学院有完善的专门的研究机构,具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良好的研究平台,其他院校在研究过程中大多是依靠工程或其他相关学科的资源。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上缺乏良好的研究支持,对外界的影响并不大。社会上几乎没有体育工程方面的技术咨询和服务机构, 为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技术服务。

因此,体育工程学目前在我国仍然需要加大建设力度,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促进我国体育工程学学术领域的繁荣,为我国的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领域服务。

2 国内外该校体育工程专业教育分析

2.1 我国的体育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2003年,教育部首次批准沈阳工业大学试办体育装备工程专业,2005年该校进行体育装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虽然对于一个拥有全球65%以上体育用品生产份额,世界竞技体育强国和体育用品生产第一大国而言,似乎很难想象,但是沈阳工业大学毕竟在我国开启了体育装备工程人才培养的先河。2008年,全国又新增了两所试办体育装备工程专业的院校,聊城大学和武汉体育学院。目前在武汉体育学院已经设立体育装备工程硕士点和博士点,华东理工大学设置了体育运动材料的研究生专业。时至今日,体育工程教育在我国高校发展仍然不能满足体育领域各方面的实际需求。

2.2 我国与发达国家体育工程教育的比较

从2005年开办专业以来,我国仅培养了两届约60名毕业生,但对于我国体育工程领域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相当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个方面。

1)在办学规模方面,以英国为例,全国至少有20余所高校进行体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并且各高校体育工程专业建设都与国际著名体育运动队以及体育装备品牌企业有紧密联系。而我国至今仅有的几所高校尚处于试办阶段,并且在教学模式方面大多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处于起步阶段的人才培养仍将面临着众多的困难。此时需要国家、地方的政策支持和鼓励,同时还需要专业与相关产业紧密结合,为专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2)专业设立的归属。国外普遍把体育工程学设立在工学院系,比较重视生源的工程基础和工程背景培养。我国试办体育装备工程专业的三所高校,从教育部专业归属看,也是将其设置在机械工程专业之下,但是三所高校风格却各有不同。沈阳工业大学与国外大多高校对该专业的设置基本相似,将其设置在机械工程学院;聊城大学则将其设立在社会体育部,由社体部负责对课程和学生进行管理,体育类专业课程由该校体育学院负责,机械工程相关课程由机械学院承担;而武汉体育学院模式与前两所试办专业高校有较大的差异,是全球第一个在体育专业院校开设工科的院校。

3)教育模式方面。国外的体育工程专业教育广泛采用导师制、产学研相结合等方式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一般来说,这些学校多采用三明治模式,学生在高校的前两年或三年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在学习过程中以参与导师的课题为基础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学习,进入第三年或第四进入工厂学习,学生参与到国际品牌运动产品的实际研发中。第四年学生再回到学校对工厂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新追踪学习。目前,我国的体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仍靠老师课堂教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方式[5]。

4)在课程体系方面,发达国家的体育工程教育是以公共基础理论课程、工程技术基础课程、运动人体科学及体育运动理论知识课程为主要框架,注重自然科学和基础工程技术的教育,使学生获得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工程技术基础。张雪临认为,在我国的体育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中,无论是在机械制造领域还是新材料应用领域,对体育用品及装备的研究还十分簿弱,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研究体系,更无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因此,希望在这方面加强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学术交流,实现开放办学,是加快人才培养质量的的重要措施[6]。

5)体育工程的实际应用方面。国外不仅在体育制造业中设有专门的体育工程研究部门和体育工程师岗位,而且还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管理机制,促进了体育工程学的发展。如英国在国际体育工程协会的支撑下,各高校每年纷纷派学生参与协会组织的体育工程夏令营活动。在我国,体育工程还没未能得到人们普遍的认识,体育工程的应用和发展还有很大的局限性。

与国外体育工程教育相比,我国在体育工程教育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

由于我国体育工程专业设立的归属差异,形成了基本上以工程机械技术为背景的模式进行知识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从事体育工程学科研究的专门人才。按照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结构不能很好地满足当今体育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难以从事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双重需求的体育工程工作。

2)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际脱节

体育工程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应用性学科。体育工程学中各种研究活动主要是通过各种实验进行数据收集、加以科学分析产生的结果的过程。目前,我国开设体育工程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整体上呈现出与实践脱节,教学仍以课题讲授为主,注重理论性、系统性、知识性教学,缺乏结合实际的案例式、综合应用性教学。教学机构的设置、实验室的设置除了武汉体育学院以外,其他两校基本上与专业发展相关不大,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中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教学相分离。

3)教育方法比较落后

教育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和体现教育思想的基本途径,目前,我国的教育多以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为主, 辅以传统的实践教学手段, 缺乏多形式、多手段的教育方式, 没有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系统仿真技术和准拟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 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 难以触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7]。

4)专业发展对外宣传不足

近年,我国虽然非常重视体育科技的发展,而且也非常重视科技对体育综合需求,但是缺乏对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以至于在进行了几年的体育工程教育后,社会各界特别是相关部门和单位不了解什么是体育工程学,体育工程人才能做什么。这样情况使得体育工程毕业生的就业相当困难。

5)专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障碍

在我国体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最大的弊端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尤其对于体育专业学生而言,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具体表现为“两过”,即:过弱的文化基础,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底蕴不够;过窄的专业教育,学生注重技术发展,学科视野狭窄和学术氛围严重受到限。

6)僵硬的学科壁垒

体育工程学作为一门综合应用性交叉学科,需要多门学科间协调教育、研究和发展。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学科各自为战,严守各自学科部落,甚至是当今各学科管理者也存在着不愿跨越雷池之心态。这就造成了体育领域很难引起工程领域研究的兴趣,而体育领域进行工程方面的探索又存在着巨大的学科跨越障碍。

3 我国体育工程学科建设及专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

根据当前我国体育工程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为了促进我国体育工程学及专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3.1 促进体育工程学科建设研究

由于体育工程学同时具有体育学和工程学及其他多学科融合的特性,是一门介于工程技术在体育装备器材的设计、测试和监控等方面的应用,并结合计算机模拟等形成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根据国外体育工程学科建设的经验,各高校应先根据当前体育领域的实际需要,结合重点课题申报和研究,形成合理的体育工程研究体系,使相关产业和机构对体育工程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和需求。当形成体育工程学科的研究领域以后,面对社会需求,再设置相关专业进行人才培养,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学术研究队伍,形成有相对稳定研究方向的师资,才能更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2 建立完善的体育工程专业教育体系

建立完善的专业教育体系应该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形式、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由于体育工程学是工程技术、计算机模拟、装备器材设计及对装备器材的测试和对运动员的监控等为一体的综合交叉应用性学科,体育工程师和体育工程相关的科研人员是体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因此,体育工程专业培养的应该是一种既懂工程技术又熟悉体育运动基本原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在加强体育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体育工程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使体育工程学科建设层次不断提高。

在教学体系方面,各院校应该根据现代体育工程学科发展的特征、人才培养目标和不同的模式,适时更新体育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环节。

3.3 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当前我国关于官、产、学、研四位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和实践应用及管理相结合的政府、高校和企业关系的融合,合理利用产学研的机制,形成学生学习、研究、就业等一条龙人才培养模式是发展体育工程学科的必然之路。到2008年,我国体育产品制造企业已经超过400万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用品企业约为2.5万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用品制造国家,是全球能够独立生产体育用品种类最多的国家。而体育工程专业人才恰恰就是为这些企业服务的,此外还有一部分人才是为运动队的发展提供帮助的。因此在高校进行体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与相关单位紧密结合是体育工程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

4 结束语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体育工程学科建设及专业教育的比较研究,发现:在国际体育工程学快速发展,不断走向繁荣之际,我国高校体育工程学学科建设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科体系不完善、高水平人才队伍匮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不断提高及人才出路不畅等是当前高校体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重大问题;此外,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教育模式、学科壁垒和生源的文化理论基础也是影响我国体育工程专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障碍。建议在体育工程专业发展过程中,加强国际交往,促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与竞技体育相结合与体育产业相结合,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

注释:

①三明治原指夹心面包,将课程比喻为夹心面包的教学模式,是指“理论—实践——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的实施是在两学期之间,或不同学期之间,利用在校学习和校外交替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课程模式。http://baike.baidu.com/view/1652350.htm

参考文献:

[1]张数武.我国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问题[J]. 工业工程,1999,(1):62-65.

[2]Sadayuki Ujihashi. Review of Research Activities in Sports Engineering. The Jap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2003,(106):1010.

[3]郭辉,刘杰,刘韵婷,孙学雁.体育装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探[C].第十三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2009.

[4]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仪器器材分会简介[OL].http://forum.tiyu.caigou.com.cn/Yqfh.asp.

[5]陈世平,李林清,刘释闻.我国工业工程教育略谈[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6):67-79.

[6]张雪临.体育装备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C].第22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08.

[7]陈世平,廖林清,侯智.国内外工业工程学科建设及专业教育比较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0):150-153.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学科建设
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依托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管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探讨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