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营体育产业发展动力研究

2012-04-29戴维红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发展动力福建省

戴维红

摘要:以2008年福建省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为依托,在探索福建省民营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深入剖析民营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研究表明:利益追求、品牌建设、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等内生动力与体育消费需求、区域经济、产业政策、人力资源等外源动力协同作用推动民营体育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民营体育产业;发展动力;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5-0016-06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体育产业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格局。同年被称为“新非公36条”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体育产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生产体育用品,建设各类体育场馆及健身设施,从事体育健身、竞赛表演等活动。促进民间投资,发展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民营体育产业是现阶段以及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把体育视为纯公益事业,一切体育事务由政府包办,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政府包办的体育事业已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要。改革开放后,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体育发展经历国家包办的福利型到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过程,民营体育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体育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支撑点和带动点,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福建省体育及相关产业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福建省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出967.15亿元,从业人员55.3万人,实现增加值319.05亿元,增加值占全省GDP的2.95%,产业规模和总量居全国第一;其中民营体育产业总产出955.14亿元,实现增加值313.8亿元,从业人员54.76万人,总产出、增加值、从业人员占体育产业的比重已超过97%,增加值占全省GDP的2.9%;近5年民营体育产业增加值以每年平均26%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高于同期福建省GDP增长速度近10个百分点,造就了安踏、特步、361°、匹克、鸿星尔克、乔丹等42项国家级体育运动品牌和43项福建省名牌产品,取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标志品牌、产品60项,安踏等13个体育制造业企业先后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成功上市;形成了以泉州运动服装、运动鞋为主,福州、莆田运动鞋类为主,厦门拍类、健身器材为主的体育制造业产业集群[1]。福建省民营体育产业的发展极具代表性,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民营体育服务业比重过低,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因此研究民营体育产业发展动力,不仅有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民营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有助于体育产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产业发展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作用下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具有内在逻辑、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过程,是产量、产值、增加值、利润、创新等增长过程,是资源配置、产业结构、产业技术、产品质量、产业竞争力不断完善与提高的过程。产业发展研究由来已久,其核心问题是发展动力,对于体育产业动力研究起步于本世纪初,学者们主要从运行体系、产业成长、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几个角度进行探讨,提出了改革推动力、科技促进力、体育创新力、商业运作力、政府调控力、体育认同度、休闲时间、市场需求、企业能力、产品等体育产业发展动力[2-5],但针对民营体育产业的发展动力则尚未有人涉及。为此,本研究以福建省民营体育产业为例,依托2008年福建省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结果、福建省统计年鉴、福建省第二次经济普查等数据,力图穿越纷繁的现状研究,剖析民营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进而为面临经济全球化、国际体育企业大举进入我国市场等生存竞争问题的民营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借鉴全国工商联广义民营经济的界定,本研究所涉及的民营体育产业是指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的体育产业,即所有权归个体、集体、股份制、港澳台商、外商以及民间组织等的体育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产业分类标准、《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及2008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方案,民营体育产业主要包括服务业、制造业两大类。

No.5 2012产业是一个复杂系统,其发展是在各种动力推动下变化的过程,这些动力并不是独立存在和起作用的,各种动力只有通过或者借助于其他动力的支持和配合才会真正起到推动作用。市场经济规律、一般产业运动和发展规律、消费发展规律等产业发展原理支配着产业发展变化,构成了民营体育产业发展的机理。产业发展动力源于内生驱动力和外源推动力(图1)。内生动力是指产业内部的动力,即在利益追求驱动下,企业进行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并通过规模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构成内生动力推动民营体育产业的发展;外源动力指产业外部的动力,即必须通过产业内部动力来推动产业的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民营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的体育消费需求、资金、人力资源等基础,体育消费结构转变促进了民营体育产业结构升级,政策引导和支持体育消费,保障了投资者利益,共同促进民营体育产业的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产业集群,这些动力协同推动民营体育产业的发展。

1 利益追求是民营体育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盛到衰的根本原因或内在的原动力是“利益”[6]。利益包含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等,民营产业产权关系明晰,其追求的利益主要是经济利益,即利润最大化。产业的发展不外乎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流向获利最大的产业和地区,这些产业获得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利益,驱动产业的升级与成长,反之获利能力弱的产业,投资减少,资源流出,自然萎缩衰败。同时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总是在市场开拓、管理水平、产品研发等方面抢占先机,维持优势,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下,优质企业越来越强越来越大,而劣质企业则退出市场,促进产业的良好发展。政府推动下的产业发展则是采用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以及良好发展前景促进资本投入新兴产业,其本质也是利益驱动。

产业投资回报越高,经营利润越高,诱引力则越大,越能推动产业的快速形成和发展,反之产业形成和发展缓慢,甚至衰退,2008年福建省经济普查数据证明了这一点。2007年福建省第二产业中体育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实收资本利润率(实收资本利润率=年利润/实收资本×100)(41.2%),虽然低于国有、垄断的烟草(178.9%)、煤炭(73.1%)等产业,但明显高于第二产业平均实收资本利润率(25.5%),高于农副产品加工(30.5%)、食品制造(29.1%)、医药制造业(24.3%)等行业,且体育服装鞋帽市场准入条件和技术要求较低,市场需求量大,吸引了众多民间投资,仅2007年就增加企业数223个,实现增加值272.47亿元,占民营体育产业的86.83%,使民营体育服装、鞋帽制造业快速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实收资本利润率(12.6%)偏低,专业技术要求较高,市场需求偏小,与其他制造业比缺乏优势,影响产业的扩大。从第三产业看,体育健身休闲实收资本利润率(5.5%)明显低于交通、仓储、邮政(54.4%)、餐饮业(32.4%)等行业,难以吸引更多的投资,2007年仅新增2个企业,产业发展受阻。从民营体育产业内部(表1)看,产业利润与创造产值、占民营体育产业的比例、企业数量增加、发展速度成正比,利益成为民营体育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2 技术创新是民营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撑力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而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特别是内生的技术变化的产物,即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7]。产业成长不仅仅是量的扩张,更要质的跃迁,质的跃迁是产业成长的本质所在,是以技术创新作为基本支撑条件。技术创新通过开发新产品、创造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新原料或供给、实行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提高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着产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来自科学研究和实验(R&D),福建省第二次R&D资源清查数据显示:福建省制造业R&D经费110.93亿元,占全国省的81.9%[8],表明制造业注重技术创新,服务业的创新意识和投入较少。技术创新的强弱直接关系产业发展的强弱,福建省民营体育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源自技术创新,至2007年福建省体育用品制造、体育服装制造、运动鞋制造分别获得专利13、9、19项,对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2.05、2.17、6.82亿元,民营体育服务业的低迷与创新的意识和投入不足直接相关。王德平通过对潜在创新资源、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创新环境等方面的模糊综合评价,认为福建省体育用品类制造业创新能力隶属弱等级,体育服装制造创新能力较弱,运动鞋创新能力强[9],与福建省民营体育制造业产业增加值成正比(表2),说明创新对民营体育产业的支撑作用。以中小企业为主是福建省民营体育产业的重要特征,中小企业的规模结构决定了多数企业在维持运转之外,难以承担创新所需要的投入和创新失败所带来的风险,且民营企业往往追求短期利益,采用产业追随策略,缺乏技术创新。加快民营体育产业的技术创新,生产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用品和体育服务,是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注:数据来源于2008年福建省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创新能力评价采用自王德平研究结果[9]。

3 品牌建设是民营体育产业发展的持久力

品牌尤其是名牌,是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取得高额利润的重要保证。品牌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已超越管理、人力资源、技术、资金等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是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品牌价值不仅代表广泛的知名度,还代表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信任度、追随度、持久度。从区域产业的角度讲,品牌是区域产业综合实力的象征,拥有的知名品牌越多,体现产业整体的综合实力就越强。联合国发展署统计,名牌在全球品牌所占的比例不到3%,但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却高达40%,销售额超过50%[10]。

品牌的发展就是产业的发展,是民营体育产业发展的持久动力。福建民营体育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造就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如体育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安踏、匹克、特步、361°、乔丹、德尔惠、沃特等,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伟士球拍、舒华、万年青健身器材等。从福建省民营体育用品上市的公司的销售额看(表3),4年间品牌产品的销售额分别上升了5~13倍,品牌的力量由此可见。福建省民营体育产业结构与拥有的知名品牌数量多少成正比,知名品牌集中在体育制造业,使之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态势,民营体育服务业拥有品牌数量少,知名度较低,目前尚未有上市公司,产业发展缓慢,因而促进民营体育产业发展必须走品牌建设之路。

4 产业集群是民营体育产业发展的协同力

产业集群已成为世界经济中颇具有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集群内的企业通过互动合作与交流,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益,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带动某一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由于企业高度密集,精于同种产品开发和生产的企业既近距离相互竞争,又近距离相互协作,彼此间开展了高效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高度灵活专业化的生产协作网络,具有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

产业集群最大的优势是降低成本,利于技术创新,形成区域品牌,降低企业风险,共享区域和政策环境[11]。福建省民营体育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得益于产业集群的形成,以少数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链为基础,原材料和产品销售企业及半成品生产加工企业为其配套,大量中小企业配套的协同分工协作体系,形成一个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泉州的运动服装、运动鞋、莆田运动鞋、厦门健身器材已成为全国知名体育制造业生产基地(表4)。产业集群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晋江陈埭镇,运动鞋生产分工细化,工艺过程日益高度专业化,在生产环节上有的生产鞋楦、鞋扣、鞋底、鞋带、鞋衬、鞋跟甚至鞋盒等的专门厂家[12]。目前福建省民营体育服务业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尤其是体育旅游、体育赛事、体育培训等,无论在意识还是行为上都落后于发达国家以及先进的省市。继续保持民营体育制造业集群优势,拓展其他民营体育产业集群成为福建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

5 区域经济是民营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3]。一方面,经济发展使人们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并促进消费从生存性向发展和享受性转变。体育消费属于发展和享受性消费,由体育消费带来体育市场交易总量和规模的扩张,促进民营体育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带来资本的支持和资源的稳定供给是产业形成的基本保证,经济发展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各类生产要素的支持,获得外界提供的资金、生产资料、信息、劳动力等资源,并通过有效地吸收和转化形成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促使体育产业的发展[14]。

福建省民营体育产业发展呈现的区域梯度发展的差序格局(表5)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同,从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居民收入、城镇化水平等数据上看,福州、厦门、泉州经济发展水平已显著高于其余地市,民营企业法人数远多于其他地市,这也说明了民营经济生存环境良好。

6 体育消费需求是民营体育产业发展的拉动力

消费需求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导向作用和拉动作用[15]。消费者主权的现代经济,消费需求决定生产,成为产业形成发展的源泉,转化商品价值的消费过程,成为生产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整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16]。根据“恩格尔法则”、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和生产总是先物质再非物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收入提高带来需求结构的变化,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将不断上升,且快于物质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体育消费是一种健身需求、情感享受、精神满足和发展追求,包括实物型消费、观赏型消费以及参与型消费。当人们处于温饱阶段,其体育需求难以形成体育消费,体育消费以实物型为主,并选择国家提供的免费的体育公共产品。进入小康社会,群众的体育消费能力将逐渐提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并由实物型消费向观赏型、参与型消费转换,国家提供的体育公共产品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民营体育产业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体育消费结构的改变也将引起体育产业结构演进。国际经验也证明了这点,体育消费支出与GDP具有正相关性。

近年来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上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逐年增长,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分别为1 505元和422元,是2000年的2.57倍和1.66倍,分别在全国第7位和第8位。福建省经济发展、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人们的体育需求日益强烈,拉动了民营体育产业的发展,福建省民营体育产业产出、增长值、从业人员名列全国前茅。但福建省处于温饱阶段向小康社会发展的过程,支撑体育产业发展的有效需求仍处较低水平,占人口多数的农村居民体育消费需求仍然较小。对福建省居民体育消费支出调查表明(表6)以实物型消费为主,非实物型比较明显过低,对体育服装、器材的需求达52.45%,健身休闲、观赏比赛的需求不到30%,28.12%的人无体育消费支出,每次10元以下的67.27%,10~30元为24.17%,30~50元为8.02%[17]。体育消费需求结构失衡和总量偏小,难以拉动民营体育本体产业的发展,直接导致体育服务业比例较小,民营体育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7 政策是民营体育产业发展的保障力

体育产业政策是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根据体育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自身特点,主动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工具,规划、干预、引导体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经济手段[18]。产业政策通过财政补贴、信贷配额等手段改变企业、产业甚至整个国家经济投入产出规模水平,以获得规模垄断租金,从而激励产业规模扩大和缩小;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土地优惠、许可制、工资与物价管制等手段,改变边际产出、边际成本、边际价格和边际利润,以谋取边际变动收益;政府或主管部门通过经济展望与劝告或者 “倾斜性金融”和“倾斜性税收”等政策,调节企业、产业经济活动风险[19]。民营体育产业正处于萌芽和发展阶段,需要政府在市场准入、产业监管、金融支持、税收优惠、技术援助、咨询指导、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大力支持,通过的相关政策,积极正确地引导和保障民营体育产业沿着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后,在党中央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和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下,福建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多项政策,从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竞争力、社会服务体系、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合法权益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体育事业,促进民营体育产业发展。福建省民营体育产业正是在这些政策的支持鼓励下飞速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在确立民营经济地位、作用的相关政策支持下,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以家族式管理模式为主的晋江民营经济模式走在全国前列,完成了民营体育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原始积累。在福建省多项扶持中小企业、品牌创立、自主创新、鼓励上市等多项优惠政策保障下,晋江体育服装、鞋帽制造企业实现了从中小企业到上市公司的跨越,目前已拥有多项知名品牌、多个体育制造业上市公司,形成产业集群,建成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在体育服务业方面,政府虽然也出台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体育赛事和体育场馆建设政策,但放宽准入的时间较短,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在体育健身场所管理方面出台了相应的规范管理文件,保障了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但扶持民营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优惠政府并没有落到实处,体育健身场所税收仍按娱乐业较高的税费标准进行,阻碍民营体育健身产业进一步发展。由此看出,政策是民营体育产业发展的保障力,应针对民营体育产业现状予以区别对待,构建民营体育制造业公正竞争、鼓励创新、扩大优势的氛围,民营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健身等正在成长的民营体育产业在市场准入、税收、金融、场地、信息提供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从而促进民营体育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8 人力资源是民营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企业拥有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三大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是民营体育产业价值创造中的各个环节得以完成和实现的保障,人力资源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知识的完善、经验的丰富、专业化程度的加深为价值创造提供提供更多的途径,并具备了更强大的竞争优势。

民营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反映了该产业的成熟程度和未来发展潜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能够保证民营体育产业活动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能够不断增强民营体育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能力[20]。福建省民营体育产业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表7),但从业人员的学历较低,以初中及以下占大多数,高学历人数较少,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较低,体育产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民营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员工的能力素质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以高新技术为主要动力的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在新的经济形态下,只有通过提高科技产品含量和产品质量,才能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取得更好的效益,而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则靠劳动者的质量来保证[21]。目前我国体育专业培养人才以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为主,更多是进行体育技能、原理等教学,针对性体育产业营销、体育竞赛表演策划组织、体育经纪、体育产业创新设计等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目前国内尚无体育院校进行专门的培养,致使体育产业人才严重匮乏,因而体育院校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市场需求,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促进民营体育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福建省体育局编.福建省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福州:海峡书局,2010:255-260,203-218.

[2]辛利. 关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2):12-13.

[3]程林林,黄旭.四川省体育产业化驱动力的计量模型及产业政策评价[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6):22-26.

[4]王丹,郝琛.辽宁体育产业成长性的动力因素研究[J]. 中国市场,2008,(26):16-17.

[5]李颖,刘翠娥.我国体育产业的演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39(3):102-106.

[6]戴伯勋,沈宏达.现代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68-69.

[7]陈靖.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8]福建省统计局. 福建省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 .http://www.stats.gov.cn/tjgb/rdpcgb/dfrdpcgb/t20101223_402692769.htm,2010-12-23.

[9]王德平,陈建华,任宝莲.闽、浙、粤体育用品产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9,29(8):73-81.

[10]康晓光.品牌建设——中国企业发展的理性选择[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67-70.

[11]席玉宝,刘应.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6):22-25.

[12]谢立新.产业集群产生和演进:泉州的实践与思考[J].发展研究,2003,(11):50-52.

[13]尹小俭,杨剑. 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比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1):6-9.

[14]童莹娟,丛湖平.我国东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外环境”区位比较优势及发展方式的选择[J]. 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1):3-5.

[15]尹世杰.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J].消费经济,2004,(5):3-7.

[16]邓安球.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兼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9.

[17]黄国龙.福建省群众体育消费需求调查及对体育市场发展的若干思考[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11):28-31.

[18]王子朴,原玉杰,詹新寰.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及其特点[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15-19.

[19]江海潮.产业政策激励、产业剩余分配与产业政策效应[J].产业经济评论,2007,(2):105-123.

[20]胡笑寒,王静.基于价值创造的上海市休闲体育产业人力资源[J].体育科研,2008,29(4):25-28.

[21]李光.企业成本领先战略的关键——员工素质[J].经济师,2006,(1):146-147.第28卷第5期2012年10月

猜你喜欢

发展动力福建省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从产业经济学视角看经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下的图书馆发展动力研究
知识集聚与区域发展动力进展研究及对策
居民消费、流通业配套对城镇化发展动力的影响
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动力的实证研究
2015年福建省十大妇联新闻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