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建设体育强省的内涵及实施措施研究
2012-04-29张玉超马金凤
张玉超 马金凤
摘要: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事业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持续健康地发展,已成为全国体育界高度关注的议题。江苏省在我国率先提出建设体育强省,其建设经验对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具有借鉴价值。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调查法探讨了江苏创建体育强省的内涵、标准,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差距。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群众体育成绩斐然,体育人口比率位居全国前列,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位居国内榜首,在全国第一个高标准实现“村村有体育场地设施”目标;竞技体育实力增强,位居国内前列;体育彩票销量连续五年全国第一。
关键词:江苏省;体育强省;成绩回顾;工作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5-0027-06
育又进入了一个重要发展时期。省、区、市体育是中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地方体育的科学发展,体育强国的建设将失去根基。《江苏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在2015年建设成体育强省,苏南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竞技体育总体实力位居国内第一集团,体育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体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更加协调发展的宏伟目标。”目前,江苏各地市正在以建设体育强国、体育强省为契机,深入开展体育强市、强县、强镇的创建工作。苏州、无锡、常州在2007年首批被江苏省体育局认定为体育强市,无锡、苏州、江阴、昆山又在体育强市的基础上向体育现代化目标挺进。本研究全面分析新时期江苏省创建体育强省的意义,分析体育强省的内涵和标准,分析江苏省建设体育强省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差距,旨在为我国早日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提供思路和参考。
1 江苏省创建体育强省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把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和建立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列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1]。体育是关乎民生的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老百姓对健身休闲的需求更加旺盛。近年来,江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两个率先”和富民强省建设,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牢牢占据了经济大省和文化大省的地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时期把江苏建设成为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让经济的发展成果惠及江苏千万人民。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国民健康、民族强盛和国家荣誉,是一个国家、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江苏省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创建体育强省,对于增强人民体质、促进现代化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江苏体育强省的内涵及标准
体育强国建设是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2008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表彰大会提出我国要建设惠及亿万人民的体育强国[2],体育强国的模式、内涵特征,国内外相关专家都撰文分析,在这里不再详述,然而作为体育强国的基础,体育强国的建设离不开若干个体育强省建设成功,体育强省也是我国许多省份近几年争先建设的一大宏伟目标,体育强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体育强省的内涵及特征的研究在我国研究者还不是太多,建设体育强省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考[3]。
2.1 江苏体育强省的内涵
我们认为判断一个省份是否达到体育强省需要从两个相互联系的维度去审视,一是体育自身的维度,体育强省是由体育基础实力(体育基础设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体育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体育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水平、体育市场和体育消费的规模与水平等)和核心表现(在国内外重大赛事比赛成绩和贡献、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明星数量、在国内外体育组织具有话语权的体育人才等)所构成的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名列前茅的省份。二是体育发展的外部维度,即体育发展必须融入全省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去。即一个能参与经济生活并创造财富的体育,能沟通人际、亲和社会、培育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体育。因此我们认为江苏建设体育强省的内涵应是以增强全省人民体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根本目标,实现体育的生活化、社会化,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以及城乡、区域体育协调发展,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位居全国前列,体育发展与全省“两个率先”相适应,在建设美好江苏的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作出积极贡献。
2.2 体育强省的标准
体育强省其实并不是一个具体、确切的概念,它只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综合的概念。体育强省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体育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体育强省的内容、结构以及相关指标会发生相应变化[4]。目前,我们衡量体育强省的标准主要是指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综合实力这四个方面位居国内前列。
2.2.1 群众体育强。体育强省的重要标准应是群众体育的蓬勃开展,健康向上的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应成为江苏人民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以全民健身设施、组织、活动以及科学健身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民体质各类人群测试合格率位居全国前列[5]。
2.2.2 竞技体育强。江苏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竞技体育实力增强。奥运会、亚运会对国家贡献和全运会金牌、奖牌数量保持全国前列,集体球类项目和田径、游泳基础大项等各门类基本实现均衡发展,反映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后备人才培养、科医服务及各项保障水平显著增强,参加职业化程度较高项目全国比赛的竞技水平和成绩明显提升,承办国内、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和世界高水平单项赛事的能力居全国前列。
2.2.3 体育产业强。建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建立开放透明、良性运行、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环境,创造各种社会力量竞相参与、充满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保持江苏省体育彩票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娱乐业的优势,做大做强体育产业,提高体育消费的结构和水平,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和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提升,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2.4 体育综合实力强。体育事业的发展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全社会对体育工作更加重视,广大市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体育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内、国际体育交流更加广泛。体现在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所拥有的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既包括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科教和人才的硬实力的增强,又包括体育体制、机制、资源、文化、精神、理念、法制、信息等软实力的提升,体育发展的各要素有机关联、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持续增强。
3 江苏省建设体育强省取得的成就
3.1 群众体育开展状况位居国内前列
我们认为体育强省建设应是以人为本的体育,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的体育。截止到2008年底,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实现了乡镇(街道)体育健身中心建设全覆盖和村村具有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了村村有体育场地设施、100%的乡镇和社区建有体育活动中心、100%的县(市、区)建有体质测定中心的目标。全民健身体系进一步完善,积极兴办公共体育事业,让更多的人享有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广泛建立青少年体育健身俱乐部和社区健身俱乐部,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育锻炼标准、体育人口统计等各项制度;体育人口数3 000多万人[7],体育人口比率为44.66%。全省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1万人,总量、国家级数量、覆盖水平均居全国前列。江苏省国民体质总体优秀率、良好率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8和13个百分点,综合指数全国男子第一、女子第二。
3.2 竞技体育实力位居国内第一集团
竞技体育是体育事业中最具影响力和最活跃的部分[7]。一个省或地区的体育竞技成绩是通过参加各种重大的体育赛事来体现的,根据运动训练学的研究方法,一般用获得金牌数、奖牌数和团体总分3个指标来评价其竞技体育的实力的[8]。江苏省深入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和《江苏竞技体育“1029工程”计划》,积极备战9届、10届全运会,第28届奥运会和第29届奥运会。从2001年第9届全运会获得24.5枚金牌、21.5枚银牌、25枚铜牌、1 473.5分,金牌和总分分列全国第四和第六位,发展到十运会获得56枚金牌、38枚银牌、42枚铜牌、2 829.25分,金牌、奖牌、总分和体育道德风尚奖运动队数四项均列全国第一,再到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江苏省获得33枚金牌、102枚奖牌,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其中新增全国冠军30人;在多哈亚运会上,江苏共有43名运动员27人次获得金牌,参赛人数、参赛项目和获金牌数全面超上届;江苏籍在广州亚运会成绩更是全面超越多哈亚运会,77名运动员55人次获得43个项目的奖牌,36人次获得26个项目的金牌,获得金牌19.5枚。从雅典奥运会上,有4人获金牌、1枚银牌、1 枚铜牌到北京奥运会10人次获8枚金牌、3枚银牌、1枚铜牌,金牌和奖牌数均位居全国第一,取得了“参赛人数、项目、成绩和对国家贡献”四项全面超历史的优异成绩。先后有18人获得24项次奥运冠军,107人获得311项次世界冠军,连续23年获得国家体委(体育总局)颁发的突出贡献奖。加强后备竞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体教结合。目前,江苏省共有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40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74个,国家级体育传统校13所,全省常年坚持业余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2万人。从目前看来,江苏省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数量在全国的位次还是比较乐观的。
3.3 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体育产业发展一般从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体育彩票年度销售总量全国排位这三个方面考察。江苏的体育产业发展可以说从零起步,目前,基本形成多业并举、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是反映体育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现了一个地区体育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及人们多元化体育需求的满足程度。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在2004年基础上实现倍增”的要求,到2010年,江苏省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以上,这个标准已经实现。在筹办十运会期间,各地兴建了一批了具有一定规模、设备较为先进的体育场馆,这是体育产业开发的重要平台之一,也是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和引导人们提高体育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体育场馆的开放既能增加体育部门收入,又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具有鲜明的导向性[9]。江苏省体育彩票年销量从最初的几百万元起,目前已连续5年销售位居国内第一。其中,2008年全省体育彩票共销售50.04亿元,比2007年增长6.59亿元,增幅达15.15%,总销量占全国的10.97%;2009年江苏省发行体育彩票68.42亿元,占全国发行总量的12.04%;2010年发行体育彩票93.354亿元,不断创下全国体彩年销量历史新高,截至2010年江苏省共发行体育彩票285.26亿元,筹集体育彩票公益金100多亿元,极大地支持了江苏体育发展。
3.4 体育综合实力名列前茅
我们分别从举办国内外综合性和单项大型体育赛事、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体育科教和人才队伍、体育法制建设等软硬件方面探讨江苏体育发展的综合实力状况。
3.4.1 体育赛事日趋活跃。加大大型体育赛事申办力度,提高竞赛组织水平。江苏已成为全国高水平体育赛事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是唯一成功举办过全运会、城运会、体育大会三项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的省份,2014年南京又要举办第二届世界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目前,江苏省已成功举办了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第八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第十五届省运会以及世界女篮锦标赛、世界青年女子垒球锦标赛、世界杯滑水赛、世界乒乓球大奖赛、女子重剑世界杯A级赛等国际国内高水平比赛,近五年来全省共组织国际比赛近110项次、全国比赛505项次,全国以上办赛数量连续4年全国第一,获得全国最佳赛区、优秀赛区数量连续5年全国第一,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10]。
3.4.2 体育场馆设施明显改善。体育场馆设施是建设体育强省的物质基础,所有省辖市建有综合体育中心覆盖率、县级“新四个一”体育场地设施覆盖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这些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体育场地设施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不仅是该地区体育综合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也是推进城市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因素。借助三城会、十运会,全省体育设施建设大踏步前进,种类齐全,设施先进。8个省辖市基本建成功能齐全的体育中心,8个省辖市基本建成全民健身中心,41个县(市、区)完成或基本完成“新四个一”工程。五年场馆建设投入超过100亿元(不含土地和减免规费),建成了一批高水准的体育场馆,南京奥体中心成为全省的标志性建筑,体育设施明显改善。
3.4.3 体育科教和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先后建成了国内第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省、市体育科研机构数量和覆盖率居全国之首。从体育院系、体育运动学校到业余体校、体育中学和体育传统校,形成了梯度衔接的体育教育网络。南京体育学院“三位一体”办学模式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国家体育总局的充分肯定,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称号,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列全国第一。实施“人才强体”战略,体育人才素质全面提升,结构趋于合理,优秀运动员保障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江苏省体育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南京师范大学和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已具备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进一步加大了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力度,江苏省师资队伍水平比较高,拥有15个博士生导师,科教水平一流,每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10个左右,位居国内各省之首,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报会、大学生运动会科报会获得总分位居国内前三。
3.4.4 体育法治不断完善。近几年,江苏省体育局深入贯彻实施《体育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反兴奋剂条例》,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培训和执法力度,推进以法治体。体育立法取得重大进展,《江苏省全民健身条例》、《江苏省青少年健康促进条例》是建国以来江苏省体育工作效力等级最高的地方性法规,《江苏省体育经营活动监督管理规定》为依法规范体育经营活动奠定了基础[11]。及时清理行政许可项目,逐步推行政务公开,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开、透明、高效的服务。
4 江苏省与建设体育强省存在的差距
江苏省体育各项事业虽然成绩斐然,但江苏不能骄傲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距离建设体育强省还存在很多差距。国内外经济、社会、体育形势发展变化很快,稍有松懈,就会落在别人后面。因此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头脑,看清江苏与建设体育强省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4.1 人均体育场地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与发达国家或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目前,江苏省的体育人口比例为44.66%,距离《关于深入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的意见》提出的“体育人口比例达到50%”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全省106个县(市、区),有82个成立了体育总会,占总数的77.4%,与《指标体系(讨论稿)》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江苏省还有几个市尚未建成体育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近三分之一的县(市、区)没有建成“新四个一”工程,与“十二五规划”要求的省辖市综合体育中心覆盖率达90%以上,县级体育场地设施“新四个一”工程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拥有量达2.0平方米以上,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开放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
4.2 竞技体育实力有所下降,各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学校覆盖率还有待提升
综观近三年全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态势,形势非常严峻,江苏省部分传统项目的优势有所削弱,基础大项进步不明显、优秀尖子选手不多、后继乏人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目前,江苏省建有11所体育运动学校、省市县三级业余体校则共有111所。其中独立办文化教育的有37所,实行体教结合的有74所,全省业余体校体教结合覆盖率为66%,和《指标体系(讨论稿)》所提出的要求相比,还有待进一步提高[11]。
4.3 体育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江苏体育彩票发行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但江苏省体育产业的总体规模相对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浙江等省市还有较大差距。以2003年为例,江苏省体育产业总产值为73.4亿元,占当年GDP的0.59%。在全省体育产业的总体构成中,体育用品业所占比重远大于体育服务业。从增加值构成看,2003年全省体育用品行业创造的增加值为60.27亿元,占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的82.11%;体育服务行业创造的增加值为13.13亿元,仅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的17.89%。与江苏的近邻浙江省2003年体育产业总产值就达437.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2008年中国的体育产业总值仅3 000亿人民币,占全国GDP的0.7%,而美国的体育产业已达1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的2.86%,超过了石油、汽车、化工等传统工业对GDP的贡献。据美国一家战略咨询机构的评论,体育产业将同旅游业、影视业和网络业一起,成为21世纪最具活力和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由此可以看出江苏省体育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4 体育场馆开放程度不高,体育赛事覆盖率有待提高, 国家级以上裁判员数量不多
经过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近几年,江苏省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逐年提高,但要完成《指标体系(讨论稿)》规定的任务,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江苏除了每四年举办一次的省运会和各地的市运会之外,还有52个县(区、市)建立了自己的体育运动会制度。虽然覆盖率已经较高,但和《指标体系(讨论稿)》每个市、县均有一个品牌体育赛事的目标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国家级以上裁判员的培养力度不强,目前, 江苏省拥有各类体育项目国家级以上裁判员573人,距离《指标体系(讨论稿)》规定的目标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5 江苏省建设体育强省的实施措施
5.1 着力构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五个一工程”
建设体育强省,如若没有群众体育的大发展、大繁荣是不可能的,北京奥运会后江苏省体育局审时度势,推出了旨在完善全民健身体系的“五个一工程”。即形成一套全民健身制度、建立一个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一批全民健身设施、开展一系列全民健身活动、构建一个新型健康服务平台[12]。
5.1.1 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制度体系。要以国家《全民健身条例》颁布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各项规定,逐步实现全民健身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继续完善国民体质测试服务机构,定期进行全省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并发布全省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建立健全全省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制度,建立全民健身基础数据统计体系。
5.1.2 以体育社团改革为抓手,重点抓体育组织建设。要建立和完善省、市、县(区、市)、乡镇(街道)全民健身指导委员会(领导小组),将全民健身纳入政府社会事业发展目标体系。要加强县级体育总会、乡镇(街道)人群体育组织、单项体育组织建设,推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向镇村和社区延伸。有条件的市也可以搞市级体育社团改革试点,尤其要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城乡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
5.1.3 完善全民健身设施,不断满足群众的多样化健身需求。继续实施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提档升级与覆盖延伸,加大体育公园、体育广场等城乡健身景观建设,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休闲的结合。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逐步实现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公共体育设施社会共享,提高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利用率。要建立全民健身设施管理、维护、使用长效机制,完善管理维护制度,健全维修服务与管理网络,加强活动开展,确保体育设施真正建好、管好、用好。
5.1.4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要充分利用北京奥运会引发的全民健身热潮,以8月8日全国全民健身日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经常化、生活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体育进农村、进社区,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运动会,青少年体育运动联赛等系列活动,办好环太湖体育圈、沿江体育带大联动、新优项目展示等活动。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要结合各自特点,建设1~2支全民健身特色项目队伍,创办1~2个全民健身特色活动。要深入开展“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动青少年体育活动经常化、普遍化、社会化。
5.1.5 加快构建新型健康服务平台。要整合社会资源,密切与教育、卫生、工青妇、新闻单位等部门的联系,在体育组织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国民体质监测、全民健身活动宣传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国民体质监测跟踪和“医保健身”一卡通试点[14]。
5.2 积极谋划江苏竞技体育“3012工程”计划
为切实推进江苏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及早谋划第三十届伦敦奥运会和第十二届全运会的备战工作,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江苏全面启动了“3012工程”计划的制定工作。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应围绕第30届奥运会和第12届全运会参赛目标任务,调整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改革训练管理体制机制,优化项目布局,强力推进训科医管一体化,实施后备人才培养工程,构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体系,不断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确保参加奥运会和全运会的成绩和对国家贡献居全国前列。总的指导思想是增强优势项目、夯实潜优势项目。对运动项目实施分类管理:做优做强击剑、田径、举重、羽毛球、乒乓球、体操、柔道、自行车、跳水、射击等重点优势项目,做到对以上项目重点攻关和保障[10];积极提高网球、花游、艺体、拳击、散打、摔跤、赛艇、帆船帆板、蹦床、跆拳道、武术套路、冰舞、男子手球、游泳等潜优势项目和基础项目,培育夺金点,扩大夺金面;实施尖子工程、金牌教练工程:紧紧围绕奥运争光行动计划,着重培养一批运动水平高、能够在世界大赛上争金夺银的尖子选手,对尖子运动员要重点攻关、重点保障;省体育局成立了教练员管理委员会,对各项目一线主教练进行资格认定,建立严格的评审制度和工作机制,优先培养一批熟悉竞技体育规律,能够承担主教练任务的“金牌教练”,并制定实施专门计划,每年选送一批有培养前途的高水平教练员到国内外进修学习;各地各单位要从江苏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携手奋进、和谐共赢,力争在体制机制、项目结构、人才引进、基地建设、激励政策等方面,使规划更完善、措施更扎实、执行更有效[15]。
5.3 引导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增长
当前我国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以应对金融危机,这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各地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研究当前经济形势下体育产业发展的特点和机遇,采取有力的措施来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5.3.1 大力培育体育市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全省体育产业发展,提高体育产业在低碳绿色经济中的贡献率。推动沿江、沿海、沿大运河、环太湖、环洪泽湖体育产业带(圈)建设。积极培育体育健身休闲、赛事开发、场馆服务、用品制造等优势产业群。要紧紧抓住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扶持政策,引导多元投入,开发消费热点,使之成为江苏省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12]。
5.3.2 着力发展赛事经济。大力开发体育竞赛表演市场,重点打造2~3个国际一流的体育赛事和一批传统品牌赛事,探索完善综合性运动会、单项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要积极申请承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通过体育赛事展示城市形象、扩大地区影响、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带动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
5.3.3 巩固提高体育彩票业。进一步完善体育彩票发行管理体制,大力推进体育彩票的品牌建设、系统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销量大的市要进一步巩固提升市场优势地位,销量较少的市则要想方设法缩小差距,齐心协力确保完成总销量持续增长和全国销量排名领先两大任务。
5.3.4 加强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深化场馆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提高设施综合利用率和运营能力。要通过市场合理配置体育场馆资源,不断开发运动健身项目和创新经营服务形式,强化文明优质服务,在满足群众对体育健身需求、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5.4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升体育综合实力
5.4.1 坚持科教兴体、人才强体的工作思路。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全面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和体育科教工作,为体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实施科教兴体战略,加大体育科研经费投入,加强省市体育科研机构建设。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特聘计划,紧缺领域和重点突破领域急需的人才引进不少于10名。实施金牌教练培养工程,有重点地引进基础大项、落后项目的优秀教练员,有计划地聘请国外高水平教练员到江苏省执教。
5.4.2 加快以法治体、依法行政的进程。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体基本方略,进一步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符合省情和体育改革发展要求的体育法规体系。完善体育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行政处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加快体育法治化进程。进一步完善体育经营活动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体育市场管理体系和行政执法队伍,维护体育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开展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提高体育队伍的法律素质。大力推行政务公开,规范程序,减少环节,增加透明度,提高公信力。
参考文献:
[1]江苏体育局.江苏:加快体育强省建设 多项工作全国领先[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n33238/n35095/n36381/167874.html.
[2]胡锦涛.在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卢铁成.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内涵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5):1-4.
[4]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科学,2009,29(3):3-8.
[5]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决定[Z].苏发〔2002〕11号,2002-09-02.
[6]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体育局关于深入推进体育强省建设意见的通知[Z].苏政办发〔2007〕17号,2007-03-01.
[7]肖林鹏.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3):4-6.
[8]王志刚.论举国体制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3,(7):7-9.
[9]张玉超.上海市建设国际化一流体育大都市发展战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1):75-79.
[10] 殷宝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经验,继承创新,推动江苏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EB/OL]. http://www.jssports.gov.cn/newsfiles/301/2009-02/29091.shtml.
[11] 郭奔胜.“十运会”是机遇更是资源:江苏建体育强省纪实[EB/OL].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5-10/06/content_3587092.htm.
[12]江苏体育2009年江苏竞技体育任重道远[N].扬子体育报,2008-12-30.
[13]江苏体育创强建设吹响攻坚号[N].扬子体育报,2009-02-18.
[14]江苏省体育局.江苏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EB/OL].http://www.jssports.gov.cn/newsfiles/114/2007-07/8964.shtml.
[15]江苏省体育局.江苏体育产业振兴计划纲要[EB/OL].http://www.jssports.gov.cn/newsfiles/114/2007-07/59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