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幼儿园个性教育的问题与策略
2011-08-15张育文严仲连
张育文,严仲连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我国幼儿园个性教育的问题与策略
张育文,严仲连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我国的个性教育逐渐走向强调尊重人和人性,除了强调尊重差异性以外,更为重视人的主体性,在目标方面强调以培养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近些年来我国幼儿园的个性教育从理论走向了实践,然而在实施个性教育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教师的观念与行为脱节、幼儿主体地位缺失等一系列的问题。
个性教育;幼儿教育;幼儿个性
我国的个性教育应该起自孔子时代的因材施教,随后个性教育的思想不断深入与完善。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发了对个性教育的进一步思考,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幼儿教育开始了相关的实践与研究,并把尊重幼儿个性写进了相关的文件,同时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开始贯彻个性教育的思想。
一、日趋成熟的我国幼儿园个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个性教育的研究,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些被国内外学者所认同的观点,如前苏联的学者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我国学者对于个性教育的研究,形成了比较丰富的体系,分别涉及个性教育的模式、主体、实现个性教育的条件;个性教育的目的、内容、特点;个性教育的内涵、个性教育在我国实施中遇到困难的原因分析、正确理解个性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及在我国进行个性教育的对策分析;个性化教育的理念、个性化教育的原则等方面。目前的讨论基本上把个性与差异性、主体性相联系:差异性是个性存在的基础,主体性是个性的核心[1]。这样,使个性教育与个别化教育、主体性教育的关系逐渐明晰,个别化教育只是个性教育的补充,只有主体性教育才是个性教育的根本。
(一)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中蕴含个性教育理念
随着科技和知识的迅猛发展,以及在世界国际化、多样化和社会开放性的前提下,人的创造性与个性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之下,我国的教育政策明确提出了教育要适应时代要求,即个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一味的强调个人的独特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先后制定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等一系列的政策,明确提出了我国幼儿园教育要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适合幼儿自身发展的教育,要尊重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合作者和指导者。如在《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的总则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我国幼儿园对个性教育的实践探索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使幼儿园教师的课程权利受到关注。一些幼儿园尝试形成自己的办园特色,如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提出了“个性化发展、个别化教育、亲情化服务”的办园理念,关注幼儿的个性教育,提出了个性和谐发展的五大领域层次目标。
幼儿教师也开始了相关的个性教育实践,典型的表现就是在评价方式上,开始融入个性教育的理念,重视个体差异与个体的主动性,即强调幼儿与教师的主体能动性。长期以来的评价标准强调统一,但现在已逐步发生变化。对于幼儿和教师的评价不再以幼儿所掌握知识的多少为唯一尺度,不再以幼儿园领导的评价为唯一主体,而是通过家长、教师、管理者以及自我来评价,实现了评价维度的多面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体现了评价开始注重个体差异,实现评价的全面性。
教师开始注重幼儿在教育过程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让每个儿童在自己的发展水平上都有所提高。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把儿童培养成完全一样的个体,而是在尊重幼儿差异的前提下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曾经访谈的两位幼儿园教师中,我们发现这两位幼儿教师对个性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上,教师也是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特点、不同季节设置不同的墙饰;在班级组织形式上教师采用的是小组学习的方式而不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划一性的组织方式,对所有儿童进行统一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不会根据幼儿的个别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个性教育是一种尊重人和人性的教育,能够根据幼儿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的个别教育。从我们所观察的幼儿教师行为上可以看出: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的个别指导正是尊重幼儿差异性的表现。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对幼儿进行一对一辅导,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程度的指导。可见,我国幼儿园开始进行个性教育的实践探索。
二、我国幼儿园个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个性教育的理念受到实践者与理论工作者的重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在幼儿园具体教育实践中,还是存在着诸如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师缺乏有效指导策略等方面的问题。
(一)幼儿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不能适应个性教育的需要
其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主要方面:其一,在个性教育过程中教育观念与行为相脱节;其二,教师在个性教育中缺乏对幼儿有效的支持策略。
1、幼儿教师在个性教育过程中教育观念与行为相脱节。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教学理念,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所倡导的理念,一种是所采用的理念。在观察幼儿园进行个性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就发现,教师所采取的教学行为与所倡导的教育理论之间存在不一致的现象。虽然幼儿教师知道通过小组教学形式有益于幼儿的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育方法,主要通过集体教学,强调划一性的教育,而不是针对幼儿的个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2、幼儿教师在个性教育中缺乏对幼儿有效的支持策略。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教育观念已经从集体教育、整体性的教育转变为了个性教育。在转变的过程中对个性教育进行了比较准确的把握。如我国的幼儿园中强调幼儿的中心地位,强调幼儿的经验与兴趣,强调幼儿个别差异。然而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国的幼儿教师因素质与文化水平上的欠缺,缺乏对个性教育准确的理解,导致了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合理和有效地进行个性教育。如在教学过程中对幼儿的突发事件教师不知道如何下手,幼儿教师甚至很为难的说:“我也想好好讲课,但是遇到这种情况我真不知道怎么做。”从教师的话语中,发现了教师在进行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对幼儿有效的支持性策略。在面对幼儿稀奇古怪的问题时,教师往往不知道如何控制课堂,不知道如何将活动继续进行,所有这些问题都困扰着幼儿教师。
(二)幼儿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缺失
幼儿的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幼儿主体性缺失的特征为:幼儿的主体意识不强、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受环境的影响、幼儿主体性发展的程度较低[2]。正是由于幼儿的主体性具有上述特征,使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偏差。在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不是朋友关系,教师的课程都是预设的课程而不是个性教育中所倡导的生成性课程,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听取幼儿的想法与意见,抹杀了幼儿在课程中的自主性与选择性。在笔者所观察的幼儿园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非常有限,在课程的设置与选择上幼儿从来都没有发言权,一般情况下是教师讲什么内容儿童就被动的接受什么内容,教学方法简单粗暴,教师很少顾及幼儿在课程中的兴趣和爱好,使幼儿失去了在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幼儿的主体地位是指幼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的、主动的地位。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必须通过别人的尊重才能实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对幼儿主体性的认同。然而我国幼儿园教师完全按照课程决策者的教学过程线性地教授教学内容,教师丧失了课程设计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也就忽视了对儿童主体性的关注;教师很多时候只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设置课程,不考虑幼儿本身的需求。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应有权利被教师“代理”了[3](P103-105)。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地位与理想状态还是有较大差距,教师仍然居于主动地位,幼儿仍然居于被动地位,教师并没有成为幼儿的合作者和指导者。
(三)幼儿园环境不能适应个性教育的需要
幼儿园的个性教育中主体性教育是个性教育的核心,然而培养幼儿的主体性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的支持,外部环境对幼儿个性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个外部环境就包括了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其中心理环境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显得更为重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幼儿园的环境功能不能适应个性教育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物质环境的功能失效与有效心理环境的欠缺上。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包括:墙饰的布置、操作性和可变的实物环境、区域活动。然而教师在给幼儿提供的物质环境中,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并没有将物质环境的教育作用发挥出来,如:教师的墙饰布置虽然会根据季节、幼儿的年龄特点有所变化,但是墙饰的布置工作都是由教师一个人来完成,在墙饰的布置过程中从布置内容的选择到布置过程完成,都是由教师自己一个人来操作。尤其是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根本就不给幼儿“说话”的空间,都是教师自己选择她认为合适的内容来布置,整个墙饰虽然看起来很美但是没有一件是幼儿自己做的。从教师的墙饰布置的过程来看,教师在墙饰布置的过程中没有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而是抹杀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布置墙饰过程中没有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园中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方式、情感。个性化的教育需要教师尊重人和人性,倡导的是一种民主的教育思想,即教师与幼儿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育的目标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突出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些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并非民主、平等,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绝对权威的优势,幼儿的一言一行都要听从教师的指挥,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教师与幼儿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氛围;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表现为厌烦,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幼儿没有耐心,缺乏宽容之心,教师很少对幼儿行为表示认同,常粗暴地对待幼儿提出的问题,很少关注幼儿自身的需求;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很少,教师对幼儿的情绪变化忽视,这些都是教师没有为幼儿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我们在一个班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早上入园时,我发现一个小朋友独自一人坐在座位上,询问原因时,小朋友很伤心,说他爸爸不理他。(此时的幼儿已经哭泣了,将头深深的埋进胳膊里)于是我就领着幼儿去找带班老师,带班老师看到正在哭的幼儿说:“就知道哭,你就不能让老师省省心!”(教师的语气极不耐烦)
教师没有对幼儿的反常行为进行耐心的询问与交流,而是采用非常粗暴的方式处理幼儿遇到的问题:没有对幼儿进行情感交流与分享,没有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温馨的环境氛围,没有将幼儿看做教育活动的主体而是将其看做支配的教育客体。教师显然没有为幼儿个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心理环境。
(四)个性教育缺少相关支持系统
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和2001年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提出了“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和“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这些政策的颁布表明了我国政府对个性教育的重视与支持,然而这些政策仅仅是对个性教育宏观层次的把握,由于我国目前社会的中观以及微观系统(社区等)对个性教育的认识不足、不清楚个性教育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对个性教育的关注较少,由此造成个性教育缺少有效的支持系统,更不用说是为幼儿个性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环境上的支持。
三、幼儿园实施个性教育的应对策略
针对幼儿园个性教育在实践中的不足,我们认为可以从提供有效环境、提高教师理念等方面来提高幼儿教师在个性教育方面的实践能力。
(一)为幼儿提供有效的环境
幼儿个性发展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物质环境的创设在于为幼儿活动时提供一定的空间场所,即在为幼儿进行空间设置时,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幼儿在这样的空间中能自由交流自己的情感与想法;空间的设置还应该体现生态性,为幼儿提供一个接触自然的机会;空间的布置要符合幼儿的需要与兴趣。如:墙饰的布置方面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墙饰的内容要能激起幼儿的兴趣及探索的愿望,同时在布置墙饰的时候教师要与幼儿一起动手操作,教师要听取幼儿的意见与想法,给予幼儿独立发表意见的时间,这样在布置墙饰的过程中就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心理环境对幼儿将来的发展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在心理环境的创设中教师要转变对幼儿的态度,教师应该以一种民主、平等的心态对待幼儿,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气氛;教师应加强与幼儿的情感交流,及时地掌握幼儿的情绪变化,这样教师就能在日常的教学中针对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幼儿的错误,允许幼儿犯错误,给予幼儿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安全的心理环境。在心理环境的创设中还包括幼儿同伴之间的和谐、友好的关系。幼儿之间的和谐关系能够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互助的关系,培养幼儿的分享精神,让幼儿学会关心身边、周围的幼儿。幼儿在一个充满爱的集体中生活,必然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给幼儿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
(二)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
在幼儿园中,幼儿主体地位的提高必须通过教师的支持与配合。幼儿主体地位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变为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第二,教学的组织形式应从集体教学变为以小组学习、个别学习为主导的教学组织形式。第三,教师在课程的设置上从预设课程转变为生成性课程,允许幼儿对课程说“不”。第四,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兴趣,而不是从自己的要求出发。第五,幼儿园的管理者要提高教师的主体地位,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调整课程,同时对教师的评价实现多元化,即评价的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元化。
(三)加强对教师教育支持性策略的指导
在我国开展幼儿个性教育的幼儿园中,教师对如何实施个性教育,怎样指导幼儿进行个性教育都很模糊。教师只是知道个性教育的理论知识,知道开展个性教育的优势,但是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幼儿教师很难把握好如何对幼儿进行个性教育,尤其体现在面对幼儿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教师感到无力解决。由于个性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强调在课程中尊重幼儿的想法与创造,进行个性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幼儿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育幼儿时要尊重幼儿的想法。有时教师正在进行一种活动但是由于幼儿的一些奇怪的想法就会使课程的内容很难继续进行下去,面对诸如此类的情况,幼儿教师不知道如何应对幼儿。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支持性策略的指导,可以通过幼儿园定期举行教师工作交流会,让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学过程中的心得来进行共同的学习,也可以通过派遣教师到比较先进的教育机构进行学习与交流来加强教师本身的素质。
[1]严仲连.主体性是个性存在的核心——个性内涵的反思与重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4):24-28.
[2]张纯.论幼儿主体性及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2,(2):11-13.
[3]严仲连.幼儿园个性化课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Issues on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in the Kindergartens in China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ZHANG Yue-wen,YAN Zhong-lian
(SchoolofEducationalScience,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
The present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tend to be respecting the individual and the humanity,especially to lay emphasis on the subjectivity besides on the children’s diversity.Great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on the chiildren’s overal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In recent years,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the kindergartens in China,but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as teachers’ideas cannot match their practice and the children’s subjectivity cannot be assured.
personality education;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situation
G610
A
1009-9735(2011)06-0064-04
2011-05-02
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园个性教育”(0905066)。
张育文(1986-),女,河北唐山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严仲连(1969-),男,湖北汉川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