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卢梭的“生命教师观”

2011-08-15石亚兵

皖西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卢梭理性生命

石亚兵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 200063)

简论卢梭的“生命教师观”

石亚兵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 200063)

卢梭生活在一个理性躁动的时代。启蒙时代理性与浪漫思潮之争引发卢梭对生命理念的关注;其特有的生命体验是他进行生命教育最直接的动力来源。在卢梭看来生命型教师是一个具有广博知识、品质高尚和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生命型教师眼中的理想学生是一个具有超强意志的、具有很强个性的以及具有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新人。

启蒙时代;卢梭;生命教师

在现实性上,教育是直面生存的人类精神体验活动。所谓生存,不仅指涉人的自然生命体的保存与延续,更重要的是个体在遭遇社会时精神生命的坚毅。如卢梭所言:“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1](P3)。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第一、教育需要直面人生或生活;第二、作为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是对生活的自主“容忍”;第三、最好的教育是对生命不确定性在灵魂深处的充分体验。从哲学思想史来看,卢梭生命哲学思想的灵动,就教育意义而言,在于教育直面的人的灵魂。

然而,“工具理性”取向主导下的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作为一个“园丁”,其生命性却是不完整的、异变的、宰制的,“自我”俨然隐遁。尼采曾经提出“我到底在做什么?我到底因为什么要这样做?”[2](P92)的疑惑,这是作为生命型教师所必须直面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才是生命型教师?卢梭的生命哲学观及其生命教师观对于当下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和教师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一、启蒙时代的生命理念关注

十八世纪的法国是思想涌动的,启蒙思想中理性与浪漫之争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法国启蒙运动的灿烂图景。“18世纪法国主要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哈等人),都是理性的坚定信奉者,他们相信理性是引导人们去发现和确立真理的独创性的力量,它能使人穿透一切迷雾,认识一切未知,使任何形式的专制暴政都维持不下去”[3](P207)。理性精神在抗击法国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过程中(批判的矛头主要指向是作为封建的统治支柱的天主教会和君权神授论)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然而我们知道,理性启蒙的作用是辩证的,“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4](P26)。阿德诺指出了理性精神的本质所在,理性既可以作为在宗教和专制中解放人的工具,也可作为束缚人的工具。关键在于怎样用清醒的头脑保持对理性精神的态度。

十八世纪的法国是一个理性躁动的时代,理性精神让大家丧失判断。在理性的狂热中唯有卢梭是清醒的,他不仅对理性精神所批判对象进行批判,更是对理性精神本身进行批判,有理性精神推动的艺术与科学的进步不仅没有促进精神的进步,反而导致了道德的堕落,“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科学与艺术在我们的地平线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而且这一现象是在各个时代和各个地方都可以观察到的”[5](P26)。因此“应该以自然的美好来代替‘文明的罪恶’”[5](P3)。同时,卢梭充分强调了情感在对抗理性的作用,“认为它是一种与人的理性和理智相对立的力量,它强调个性的体验,凭知觉、情感与欲望,要求个人想象力的自由飞翔”[6]。由于卢梭的浪漫主义思想,因此也就成为浪漫主义鼻祖,随后浪漫主义思想在欧洲到处流行,这样18世纪欧洲形成了一股理性与浪漫对抗的思想发展形态。

二、教育的精神动力机制:生命的渴望与偶然事件的影响

作为教师你或许会自我反思“我为什么会从事教育”?教育动力对于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样,走近卢梭后回答“家庭教师对爱弥儿进行教育的动力机制究竟为何”对研究卢梭的生命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卢梭政治思想、哲学思想表达的方式。

十八世纪的卢梭是不幸运的,因为他的出生直接导致了母亲的死亡,“我的出生使母亲付出了生命,我的出生也是我无数不幸中的第一个不幸”[7](P4),这样年幼的卢梭便失去人世间最美丽的爱。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牺牲母亲而换来时非常悲伤,由此年幼的卢梭内心中种下了忧郁并珍爱生命的种子;然而卢梭是幸运,幼年的卢梭在失去母爱后得到了更多父亲的爱,卢梭的父亲因为他母亲的去世很悲痛,常常叹息着与卢梭谈论他的母亲,因为卢梭而失去了妻子,会对卢梭也就加倍地疼爱。卢梭的父亲是个爱读书的人,这给年幼的卢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卢梭不但获得了很强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还获得了他在那个年龄不该知道的情欲知识,这对后来形成多愁善感以及对待爱弥儿的早期教育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卢梭在爱与同情的生活中度过了童年,直到遇上了华伦夫人后,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阿母”的照顾、对音乐的执着、对化学以及植物学的热爱让卢梭变得更加成熟,甚至还拥有一段和阿奈先生共享华伦夫人的经历。阿奈先生去世后亲密的三人集体的破解让卢梭和华伦夫人非常难受。由于卢梭的不善经营,生活又出现了问题,这或许是卢梭生活的转折,他必须学会去赚钱自立。后来的一件事情让卢梭印象非常深刻,在一次制作墨水的实验中由于爆炸弄伤了眼睛,由于过度劳累,生性敏感以及对华伦夫人濒于破产的经济状况的过分担心,卢梭的身体状况愈来愈坏。这样,病中的卢梭激起了求生的意志,这对后来卢梭的教育观点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生活在宗教迷信和封建时代,卢梭认识到这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时代,如果有的话,那只存在于“上帝”的生命。因为身体和精神都是被专制着的。生命教育是充分肯定人性的,让人充分肯定身心的自由发展;生命教育是强意志的教育,这让人不仅肯定生命的珍贵更注重对生命质量的提高、追求内心情感的丰富。所以我们知道,卢梭的教育动力不仅和他生命的体验有关,更是一系列偶然的双重过程。母亲的去世以及病重让卢梭意识到生命的珍贵和养成生命的强意志。同时,和华伦夫人的邂逅让卢梭体会到爱情的甜蜜以及找到生活的方向。这些给我们在提倡教师专业发展时以很好的启示,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外部的环境,制度设计更需要关注教师本人生命体验、偶然事件的利用,或许这些才是教师事业旅途中最珍贵的体验与动力。走向“生命自觉”的教师就是重视自身生命体验,把生命体验运用到投身教学与科研事业上的教师;走向“生命自觉”的教师就是重视偶然事件对自身发展影响的教师;走向“生命自觉”的教师就是强意志的教师。

三、走向“生命自觉”的教师的知识观和学生观

就像上面所陈述的,走向“生命自觉”的教师专业发展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选择。在卢梭的世界中,“生命自觉”的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和学生观,也就是说卢梭理想中的教师在对待知识和对待学生时分别持有的态度。下面我们分别展开:

(一)知识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不仅道出了教师职业任务之根本,更道出了作为教师的根本前提。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是教师本人是一个具有广博知识的人,不然何以传道授业解惑。在卢梭眼中“生命自觉”的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呢?同时教师在对待知识时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卢梭认为“真正的教师便是父亲”[8](P26),因为一个父亲对于人类的责任不仅在于生养了孩子,更是“对社会有培养合群的人的义务;对国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凡是能够偿付这三重债务而不偿付的人,就是有罪的,要是他只偿付一半的话,也许他的罪还要大一些”[8](P27)。从这里可以看出,作为父亲或者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很强责任感的人,这是作为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如果没有责任感,不教育比教育或许会更好。其次,具有广博知识是必备条件,“教师必须受过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学生,仆人必须受过教育,才能为他的主人服务,所有接近学生的人都必须先获得他们应当使得领会的种种印象;必须受了一层又一层教育,一直受到谁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为止”[8](P28)。最后,对于教师的品质,卢梭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教师必须是一个品质高尚的人,“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他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军人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8](P27)。总之,在卢梭看来,“生命自觉”的教师必须是具有责任感的教师、高尚的教师和渊博的教师。这是作为教师必备的三种前提素质或知识。

(二)学生观

教师职业的对象是学生。教师不仅是为国家或者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更是教师的理想学生的培养过程。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教育理想的,也就是预想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养成怎样的素质。在卢梭眼中,“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像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像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8](P25)在《爱弥儿》的开篇卢梭给出了他看待现实教育的态度,他认为教育不应该歪曲人性,需要回归自然,按照生命的本真规律发展才算好的教育。卢梭的“自然教育”所培养的新人就是卢梭认为的理想学生。在他看来,理想的新人应该首先是具有强意志力的人,“在我的门下出去,……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8](P13)只有学会怎样生存、怎样在危机中保存自己、怎样“忍受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8](P13)才能算受过好的教育。具备这样素质的人是作为卢梭培养的理想学生的前提。其次,自然教育的旨归在于从儿童的个性特点出发来培养儿童,让儿童做回自己。儿童的时光永远是快乐的,“一到他们能感受快乐,就让他们去享受;不管上帝在什么时候召唤他们,你们都不要使他们没有尝到生命的乐趣就死了”[8](P73),这不仅是对教师的告诫,更是在述说卢梭心中的理想儿童,也就是必须是快乐的,学会怎样保持良好的心态,做一个自由的人。再次,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形成对于一个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在漫长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教育的“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8](P223)

总之,卢梭丰富生命体验的历程对其个人成长具有特别的教育意义。就生命的个体性来说,生命的画面似乎是一幅偶然事件串联构成的意义画面。我们完全可以说,生命个体虽有一生筹划,但究其结果而言,成就生命、成就自我实乃是生命的偶然、惊奇与探险,而走向“生命自觉”的教师必须面对的是在果敢冒险的偶然事件中学会发展自己。所以说,人成就自我的过程犹如生命的长途历险。生命在把自己不断抛向未来的陌生的、未知的领域过程,不免充满诡异、危险与偶然,生命的这种试验就是冒险。在这一点上,后期尼采的生命教育观倒是与卢梭保持了一致,“面对存在,人们必须拿出勇气,敢于冒险”,勇于成为“试验动物”[9](P116)。尼采的“向骆驼→狮子→孩子”的“精神三重境界”的自我教育过程,是一个“冒险的漫漫人生历程,但人生的教育意义就在于这漫漫征程中”[10]。没有冒险就没有生命,在冒险中把握机遇,用坚韧的毅力实现生命的愿望与创造生命的价值。

[1]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尼采.历史的用途与滥用[M].陈涛,周辉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肖雪慧.理性人格——伏尔泰[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

[4]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德诺.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卢梭.论科学与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徐鹤森.试论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91-95.

[7]卢梭.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9]程从柱.尼采教育观解读[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

[10]石中英,程从柱.尼采“精神三重境界”思想的教育学意蕴[J].皖西学院学报,2009,(6):130-133.

On Rousseau’s View about“Life Teacher”

SHI Ya-bing

(TheInstituteofCurriculumandInstruction,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3,China)

Rousseau lived in rational as well as restless times.The dispute between Enlightenment ideas and reason in romantic era intrigued him to concern about life,at the same time his unique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s also promoted him to do that.So for him a ideal teacher should be the one who is knowledgeable,moral and highly responsible.,while the ideal student should be the strong-willed student with unique personality and good habits for learning and life.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Rousseau;life teacher

B565.26

A

1009-9735(2011)06-0137-03

2011-09-20

石亚兵(1988-),男,安徽安庆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硕士生,研究方向:课程文化、教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卢梭理性生命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思想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