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风评判标准探讨
2011-08-15杨婉玲孙艳秋
杨婉玲,孙艳秋
(1.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基础部,安徽 芜湖241003;2.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高职院校学风评判标准探讨
杨婉玲1,孙艳秋2
(1.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基础部,安徽 芜湖241003;2.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轨迹和高职教育的特殊任务决定了高职学生在学风评判标准上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学风评判标准的构建应该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有机整合,不仅要求遵循学风的一般要求,更要结合高职院校及高职学生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要求,才能使高职院校大学生达到学习的实效。
高职教育;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学风;标准
学风是一个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支柱,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学风评判标准是学风建设的方向,是学风建设的依据。高职教育作为拥有特殊使命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作为新兴并快速发展的高等院校,高职学生作为人才市场中未来的“金边蓝领”,其学风评判标准应有更加明确、丰富的内涵。
一、重塑高职院校学生学风评判标准的必要性
(一)我国高职院校起步晚、发展快,学风建设明显滞后
1980年天津职业大学创办,是新中国第一所除师范院校之外的高等职业院校,高职教育开始起步;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确定了高等职业学校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的法律地位;2006年被称为“高职211工程”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开始实施,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真正进入发展时期[1]。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招生规模也与本科院校大体相当,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众多高职院校却因忙于改制、升格、扩招及基础建设,尚无暇顾及学风的系统建设。
(二)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起点低、能力弱,学风现状令人担忧
从目前我国高考录取批次来看,学生入学分数较低,某种程度上表明大部分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能力薄弱。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希望从此摆脱枯燥的学习,充分张扬个性的追求,学风问题不再被他们重视。
1、学习观念趋于淡漠。部分学生视就读高职为无奈之举,在其意识中,上课、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及格、拿学分,至于这些课程对他们成长、成才及人生的意义则很少主动去探究,学习没有动力,也没有压力。
2、学习动机趋于功利。部分学生就读高职目标单一,认为只要学一技之长即可就业,在家庭、社区和社会等多方的合力下,盲目追逐实用性,学习过程快餐化,轻视乃至无视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
3、学习纪律趋于懒散。这是高职学风现状中最需关注的一点。具体来说: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管不住自己;对来自外部的管理不认可,认为考大学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过分热衷于各种娱乐活动的组织、参与而疏于专业学习,如对上晚自习表现为消极被动甚至反感逃避;对来自社会的某些歧视自暴自弃,默认高职生不如本科生。
(三)高职院校学风评判沿用本科院校学风标准,不能反映高职教育的特点
理论教科书中专家指出,养成优良学风,应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上下功夫。如此标准用于高职院校学生则过于笼统。更多学者在研究高校学风建设时,将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合为一体,如正确态度、刻苦精神、科学方法、坚强意志等,当然这些标准也是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必备要求,但由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可替代性,高职院校学风评判标准应更具特殊性与针对性。
二、高职院校学风评判标准构建依据
(一)依据院校的特色定位,强调学生的归属感
1、彰显院校特色。高职学生在高考的残酷分数线下,很有失落感与迷茫感,但我们不能让这种失落和迷茫伴随他们三年甚至更久。如何让高职学生进校后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未来的职业区间,高职院校的特色指向作用尤显重要。特色即定位,特色具有排他性。学校有特色,学生才有特色,学校特色被认可,学生才有学校归属感。
2、服务区域经济。“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2]。能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衡量高职教育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依托当地社会经济组织的支持、合作,高职学生的实训和实习也需在企业当中进行,技能培训只有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之中,学生才能有区域归属感。
(二)依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强调老师的指导作用
1、培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高职学生一般不善于理论学习,但动手能力较强,因此“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取长补短的学习运行状态应成为高职院校学风评判标准的特色依据。
2、塑造“双师型”、“双教型”教育模式。高职学生不善于自我约束,但有理想、有追求、有上进心。他们不同于本科生,故高职院校的老师须肩负多重任务,不仅要做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技能训练的指导者,还要做学生学校生活的管理者。高职教师多重角色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及管理水平是高职院校学风评判标准的又一依据。
(三)依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强调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
1、训练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这类人员主要从事成熟技术的应用和运作,所以高职教育应着力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
2、培育职业素养。“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2]职业素养即职业内在的规范,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综合品质高的人其竞争力将远远高于职业单项技能突出的人,如果说学生的专业水平是未来就业的核心,那么学生的职业素养则是未来就业的前提。
三、高职院校学风评判标准的构建要素
学风即学习风气,首先表现为学习环境、学习氛围,这种环境和氛围是大众的而非个别的,持久的而非突击的,自觉的而非被迫的,融洽的而非格格不入的;其次表现为对学习的认知,即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的理解与认可;最后表现为学习行为,即学习纪律的遵守、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训练[3]。
(一)富含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学习不是个体孤立的行为,是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辐射下呈现的群体行为特征。与高职学生相融最直接、最密切的环境就是大学校园,因此他们优良学风的构建应立足于日趋成熟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的积累,更需要有意识的塑造,高职院校建校历史短,校园文化在建校过程中应有意识地体现职业特色。
校徽、校训、校歌就是学校独特思想文化境界的重要体现。如安徽中医药高专,校徽组成元素“本草、太极(阴阳)鱼寓意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双手、太阳彰显学校的教育功能”;校训“‘厚德’意在期望师生以高尚的道德承载天下重任,‘博学’旨在倡导师生努力学习、博采众长,‘济世’要求师生尊重生命、拯救疾苦,‘日新’为昭示师生承传中医药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止于至善”[4]。校歌“半城山水毓灵芝,兴盛学府弘岐黄”尽显中医药特色,教学楼林荫大道命名、百草园花卉树木更显中草药味道。如此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院校精神、气质和风采自然会渗透到学生的学风之中。
(二)求真务实的学习认知
1、适宜的学习愿景。学习愿景指学习主体对学习观念、学习目标、学习状态、学习动力等的期待和愿望。良好的学习认知首先表现在学习愿景的适宜性,即他们有学习意愿,且学习期待与自身的能力及现实相适应,而非好高骛远。作为老师和管理者对于高职学生也应坚持因人制宜的理念,给予合理的期待,增强对他们的理解和认同,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明确的学习目标。
2、务实的学习内容。高职学生的培养方向是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学习内容必然在一定层面上趋于务实性,他们应当积极了解并明确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的工作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实施学习活动,体现职业适应性的认知基础。如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就要学习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和车间生产技术的管理等。
3、有效的学习方法。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对学习认可的动力。在对高职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和调查中不难发现:学习方法是学习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差生”往往是差在学习方法上。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环节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科、知识类型也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对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如文科教师可以教他们如何博览群书,反复记忆;理科教师可以教他们如何学前预习,脚踏实地;理论课教师可以教他们如何通过笔记掌握逻辑关系;实践课教师可以教他们如何通过操作发现实际问题……。
(三)理性自主的学习行为
1、严明的学习纪律。纪律的形成是一个外在规约即他律逐步内化为自律的过程。纪律是行动的保证,良好的学习行为首先要强调的就是培养学生严明的学习纪律。教师要教给他们学会自我约束的能力,学校、系部、班级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配以教育、惩罚措施,让他们重新树立起对纪律的敬畏。
2、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高职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职院校对他们的学习习惯有时要从头培养,如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独立钻研、善于思考的习惯,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习惯。教师再通过全程考核的办法促使学生增强自我管理的意志。
3、灵活的学习实践。从传统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的高职学生更多地习惯于死背书,从传统办学模式中演变而来的高职院校也更多地以试卷成绩来衡量学生的水平。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学风构建离不开对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尝试,“教室与实训室合一”、“实训与生产合一”、“毕业设计与开发服务合一”等实践教学模式会给学生创造更加自主学习的氛围[5]。
学风的践行者和受益者是学生,学风的指导者和示范者是教师,学风的建设者和传承者是学校。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类型,决定了其在学风评判标准上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只有将一般标准与特殊标准有机整合,才能对高职学生构建良好学风发挥指引作用。
[1]薛奋勇.高校学风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9):51-5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3]王佩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中的高职院校学风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7):57-60.
[4]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网站[EB/OL]http://www.ahzyygz.com/main/show_news.asp?id=1213.
[6]丁金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8,(12):72-73.
The Standard of the Style of Stud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ANG Wan-ling1,SUN Yan-qiu2
(1.DepartmentofBasicKnowledgeTeaching,WuhuVocationalCollegeofInformationTechnology,Wuhu241003,China;2.SchoolofPoliticalScienceandLaw,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241000,China)
The path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pecial task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termine the special standard of the style of stud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andard should be an organic integration of generality and specificity.It is required not only to follow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but also to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those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and specific requirements should be offered so that college students can make their learning effectiv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style of study;standard
G641
A
1009-9735(2011)06-0140-03
2011-09-01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风建设”(2008jyxm675)。
杨婉玲(1966-),女,安徽芜湖人,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孙艳秋(1985-),女,安徽宿州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