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关键语句出发,抵达作者的心灵世界——《我与地坛》教学片断

2011-08-15

中学语文 2011年28期
关键词:我与地坛史铁生儿子

陈 霞

[作者通联:浙江宁波中学]

史铁生是个不幸的人,他在二十岁上下忽地残废了双腿;然而他又是个幸运的人,因为他有地坛,地坛给他提供了一个避难的场所、思考的场所,让他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去看清时间、看清自己的身影、看清自己的灵魂,同时,他还有一个伟大的母亲来帮他普度人生的苦难。历尽苦难的母亲以聪慧坚韧的心默默关爱、理解、宽容着茫然失措的史铁生。母亲是史铁生的人生导师,但是,那个时候的史铁生不懂,“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只是等到母亲去世之后,“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的心中渗透得深彻”,“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所以,作者在写《我与地坛》第二部分的时候是怀着一种对母亲深深的歉意、遗憾和无尽的悔恨之情的。

每次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总是特别感动,尤其是自己做了母亲之后更能理解“母亲”这个包容我们的放纵和任性的人,这个常常被疏忽的人,这个将所有的痛苦掩埋、将所有的快乐酿出的人。

那么,怎么帮助学生来体会作者母亲的那种苦难,理解作者对母亲的这种情感呢?学生没有史铁生这样的经历,自然无法体验残疾人内心深处的痛苦,更无法体会作为一个残疾人的母亲的悲苦。于是,我一遍一遍地读这段文字,沉浸其中,希望找到解读的良方。渐渐地,有一行字在我的眼前跳了出来,越来越清晰。“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母亲知道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个宁静的去处,需要一个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所以,“我”去地坛,母亲送“我”,“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去,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说了那样的一句话。很简单,很朴实的一句话,却包蕴着母亲的理解、尊重、恳求、嘱咐。何不把这句话作为解读这一部分内容的切入口呢?于是便有了以下的教学片断:

师:母亲说的这句话包含了哪些意思?

生:作为儿子的母亲,她是左右为难的。她爱儿子同时也理解儿子。因为爱儿子,所以她说了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对儿子的关心,因为理解儿子,所以她说这句话来给儿子宽慰。同时,也是在说给自己听,让自己放心。母亲最终没有说出一丝自己的苦楚以及对儿子多大的期望,因为她担心自己的话语会不小心伤害儿子。在巨大的痛苦和焦虑之下,她只得时时安慰自己,并小心地祈求儿子。

师:正如史铁生所说“母亲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生:我觉得母亲说这句话时有两个想法,一是很心疼儿子,因为儿子去地坛能做的只有看书,平常人去地坛时所做的一切儿子都做不到;二是在自我安慰,母亲认为只要儿子能平安无事,就让他去看书好了……

师:母亲的祈求是最低限度的,只要儿子不做傻事能安全地活着回来就好。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从读者的角度,作为局外人来体会母亲的这句话,其实学习这篇文章,还要设身处地地进行联想,才能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情感。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假如你是说这句话的母亲,你说这句话,是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

生:假如我是母亲,我只是希望我的儿子能够知道我是在乎他的,无论他做什么我都会支持他,只是希望儿子能够明白自己生命的珍贵,满足我最低限度的祈求,但也害怕触摸他心底的痛处而进行自我摧残,其实母亲心里很苦。

生:假如我是母亲,我说这句话时是想给儿子一些暗示,因为当时的儿子是不愿多说什么话的,我的话只是想告诉儿子:其实我知道你一直在地坛,虽然你什么都不说,也不允许我陪着你去,可是妈妈一直在你的身后,一直在陪伴着你,还是像以前那样的爱你,妈妈会一直爱你,不会放弃你的。

生:害怕,我怕伤害了孩子的心,在儿子的心上再插一把刀,害怕自己的话不妥;担心,即使害怕,但我也一定要说,因为我不知儿子此时的状态,我担心儿子,我得试验。

生:母亲其实什么也没多想,母亲已经习惯了儿子经常这样子一声不吭地去地坛,这是母亲下意识的一句话,就是希望儿子出去走走。

师:当“我”在地坛的时候,母亲是怎样的“忧”着啊!同学们现在能体会到母亲的苦难了吧,只要儿子能坚强地活下来,她就满足了。

师:那么假如你是听到这句话的作者呢,你从母亲的话里听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继续讨论)

生:在儿子生病的这段时间内,像这样的话儿子肯定听过了无数次,如果我是作者,以我那时的处境和心情,我一定会很黯然地接受这句话,不会想很多。

生:其实大家可以感受到,如果自己在悲伤的时候,任何安慰的话语都只会让人更加难受。作者经过了十五年想通了、释怀了。可以想象,在这十五年里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心中填满了委屈——为何上天给予他这样的不公。作者心中有块布满地雷的禁区,任何关于双腿的字眼在那里都会引爆地雷。所以,此时的作者是绝对不理智的,他的心中已完全被忧愁抑郁填满了,当他听到母亲的话时,或麻木不仁,或心中敏感的区域迫使他展开联想、猜疑,不管对方是谁,他都会觉得被讽刺、怜悯。

生:每当我们读到母亲的那句话时,我们总是会感到心酸,会为那位伟大的母亲感到悲伤,会觉得儿子当时也会感到心酸、后悔。可是,我认为当儿子听到母亲的那句话时,他并没有感到心酸、后悔,当时的他根本不会去想母亲的苦痛,他只会沉寂在自己的那个悲痛的世界里。母亲的那句话当时只会换来他的不理解和厌烦,他只会觉得自己去哪里、做什么是和母亲无关的,那只是自己的事,他沉浸在自己的苦难里,他不用母亲去干涉,会觉得母亲的所作所为很多余。

师:从读者、母亲、史铁生这三个角度来解读这句话,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只有设身处地,才能融入其中去体验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及母亲的悲苦,进而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体会母爱的伟大。

师:儿子曾经给母亲出了怎样的一个难题,“我”去地坛之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正是母亲的行动和言语,使作者在母亲猝然去世后,进行设想。

(请学生读“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至“如果他真的要在那院子里出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师:读得真感人啊,同学们都已经深深地融入其中了。

生:作者能直接进入母亲那复杂深沉的内心世界描写母亲的心理活动过程,正面展示她那颗赤诚无私的爱心,作者能做这样的设想,说明他已经能充分理解母亲的爱心了。

生:不仅作者读懂母亲的心了,我们也读懂了。常听年长的人说一句话:“父母的心在儿女身上,儿女的心在石头上。”那时候的我不以为然,觉得那只是她们的想法,现在看来,年轻的我已失去太多为父母考虑的机会。我一心想着自己的快乐和虚荣,自己伤心、发脾气的时候却从来没有想到父母的担心和感受,其实他们更痛心,我愧疚了,以后的我决不能如此任性了。

生:看着作者的真言,想着刚刚才告别的母亲,我不禁眼角挂着些许湿意。还曾记得回家时许下的诺言,再走时一定要抱抱母亲,报答一点母亲为我的辛劳与这一年中她的殷切期待。可谁知,作为男子汉的我,走时却因为姑姑在身边,我并未伸出自己的双臂拥着母亲,就这样不痛不痒地上了车。坐在车上时虽还有些不甘心,但随着旅途的渐行渐淡,并未想过母亲是否也会像作者母亲那样久久看着我车行的痕迹发呆,作为儿子的我也未曾想过母亲接下来又将怎样度过这一年没有我的寂寞时光。我还曾记得我与母亲有一对子母的钥匙扣,她将其中代表船舵的舵送给了我,而她留下了锚。我明白母亲的意思,在这出门在外求学的日子里我永远不会忘记我那温暖的岸。

师:王国维说过,真正的文学在于能给人以心灵的慰藉,拓展人的精神空间。我们被这伟大的母爱感动了,被这母子之间的情愫震撼了。

(请一位同学深情朗读第二部分的内容,其他同学趴在桌子上默想自己的母亲,默想自己和母亲的点点滴滴。下课铃响了,没有一位同学打断同学的朗读,每一位同学都在这样的时空里想起了平日里司空见惯的又常常被我们忽略了的母爱,想起了母亲为了自己而日渐沧桑的容颜。)

有一位学生在这节课后,写了这样一段读后感:“我已不止一次读这篇文章了。今天的语文课,我的心灵又被深深地震撼了。史铁生每天坐着轮椅去地坛,只有在那里,他一刻不停息的痛苦才能缓减片刻,他的心才能静下来思考,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思考宿命。他那时不知道,原来前前后后他思考了那么多,唯独没有想到这个为他操心,整天坐卧难宁,需要小心翼翼的母亲!这个伟大的人一直默默支持着他、关心着他。如果没有母亲的真情和祈祷,只依靠一个人在地坛的思前想后,是不可能让他从绝望中苏醒的。正是母亲的苦心才让他的情感荒芜却不衰败啊!我不曾像作者那样用纸笔写写母亲的艰辛,我只是心里简单地想,想着母亲曾经对我的好。记得第一次读是听姐姐念的,那时我只念小学,上了高中的姐姐读着,我只是新奇,怎么也感受不到作者的感情。因为我不曾理解过我的母亲。一直听着这句话“等以后有些道理你自然就明白了”,长大了,我才发现这世界真有些事会让你后悔。我记得初中时自己想象着离开父母的那天会如何美好,想象着属于自己的自由。可如今,我怎么也无法让自己这样想了。因为我经历了离开家的苦痛,所以我明白父母永远是最疼爱我的那两个人。暑假回家,我放纵着自己,吃最喜欢的菜,享受最美好的生活,可我却从未对爸妈说过一句真诚的感谢。而今,读罢这篇永远让我垂怜的文字,我的心再次被带到了母爱的臂膀。如果上天再给我一辈子的时间,我宁愿永远呆在父母身边,让他们看着我长大,我再看着他们慢慢变老,我将用我的一生去思念他们。”

学生能联系文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这样的读后感,说明她真的读懂、读通了,并且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的文本细读,走到了语言文字的背后,感悟思想内涵,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体味到了语言文字的滋味。这样的文本细读既闪烁教师智慧的光芒,又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境界,往往会成为课堂教学的精彩之源。

我们常常说解读文章不能肢解,因为那样会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但有的时候找到“片言居要“的关键句,精思妙悟,往往是解读文章的突破口。课文中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有着一定的思想内涵。尤其是作者着力、用心的重点字、词、句、段,更是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老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透过字面去探寻文字后面的“秘密”、文字后的“故事”,揣摩作者的用意,静心细读文章中精妙的细微之处,然后在联系、想象、体验之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通过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读,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阅读心理“影像”,有了这种心理影像,就容易与文中人物共鸣、对话,悟到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和作者的用意。如果学生在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中能运用这种阅读方式,并逐步形成阅读习惯,就能达到“不待教师教”的理想境界。

古人写文章就强调“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用一双慧眼去发现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

猜你喜欢

我与地坛史铁生儿子
打儿子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我与地坛》中的“超越”
《我与地坛》与人生的境遇
跨文化视角下的《我与地坛》之重读
史铁生:心魂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