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章法的审美——语文教师课文美读的角度之一

2011-08-15余映潮

中学语文 2011年28期
关键词:承天寺夜游北国

余映潮

[作者通联:湖北荆州教科院]

“章法”,《现代汉语词典》规范的解释是:文章的组织结构;书画篆刻作品的布局。比喻办事的规矩或程序。

“章法”,用于文章写作,一般的解释是:诗文布局谋篇的法则,诗文布局谋篇的技巧与方法。

“章法”重在形式之美,它所讲究的是顺序合理、思路完整、脉络清晰、形式美观、手法生动。

由于“章法”主要指诗文布局谋篇的技巧与方法,那么,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来看,其视点就显得丰富而深刻。如:起承转合,重章叠句,开合有度,抑扬有致,虚实相映,先疏后密,轻波微澜,一波三折,悬念层叠,前伏后应,一线串珠,一词经纬,反复穿插,首尾呼应,叙议结合,夹叙夹议,倒叙顺叙,插叙补叙,先总后分,横式结构,纵式结构等等,其细节性的技巧奥妙无穷,不胜枚举。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几乎都与“精深美妙”四个字有关。

于是我们似乎可以说,语文教师关于文章章法的阅读分析与鉴别欣赏的能力,可能是教师阅读分析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

即便不说“章法”二字,只是把视点放到比较单一的“文章结构”上,我们也能看到,许多常规的与非常规的表达现象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出现在我们的教学中。如:

(1)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说明文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此基础上的更为复杂的顺序。

(4)论说文的引论、本论、结论,及其展开的技巧。

(5)小说的起因、发展、高潮与结局,以及细部上的构思技巧。

(6)诗歌、散文的结构层次;文言诗词的章法结构。

(7)文章表达方面各种常规的或变式的细节性技巧。

(8)不同文体文章的创新结构的分析与欣赏。

……

这些基础的教学内容,足以让我们知道语文教师在此方面阅读分析能力的重要,更不用说那些高妙美好深刻的内容了。

章法的审美,一定是语文教师提高阅读分析能力的美好角度和给力方式。

章法的审美,能够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从布局谋篇技法的角度去欣赏作品。

如《记承天寺夜游》的章法分析。

先看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4个字,短短的一段话,像一次平白如话的随笔,即兴地写了一次生活的偶感,干干净净,简简单单。

现在我们将其进行一次“变形”: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叙事)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

这样一看,它的章法之美初现。有叙有议,先叙后议,景情相生,虚实相映。

我们将其再进行一次“变形”: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记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

于是,其章法之美再现。文脉清晰,思路明朗,层层推进,表达方式井然有序。

下面再进行一次“变形”: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起)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承)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转)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合)

全文表现出起、承、转、合的精致结构,表现了中国古诗文创作的第一笔法。此时我们可以真正感受到作者在章法运用上的高妙技巧。起,写出了事件的背景;承,写出了寻友的情景;转,写出了美丽的月景;合,写出了非同一般的心境。由“月色入户”到“月下寻友”到“月影清丽”到“月夜偶感”,情思荡漾,一气呵成。难怪有人说,《记承天寺夜游》是苏东坡笔下的“神品”。原来,仅仅其章法之美就给我们以出神入化的感受。

章法的审美,能够在实践中将我们鉴赏的眼光锻炼得更深刻,让我们有本领去更透彻地研读文章或课文。如对杏林子《生命 生命》的章法模式欣赏。

生命 生命

杏林子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趁它停下来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tán]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憾,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这篇文章,表现出比较常规的然而是非常美妙的章法模式。我们可以作如下内容的多角度解读:

这种文章模式,叫做:叙议结合,叠加反复。

“叙议结合,叠加反复”,是一种小巧、生动、严整的章法模式。从整体结构上看,它大致上表现为“总分总”的结构形态;从“分写”的部分来看。追求“多角度材料”的“叠加”效果;从“分写”的内容来看。每一则叠加中的“材料”在表达方式上都注重“叙议结合”的层次清晰的表达。

“叙议结合”便于抒情,长于议论。“叠加反复”增加美感,增加力度,增加角度,增加强度。这种文章模式,表现出一种由远及近,由浅显到深刻,由写一般事物、一般感受向热烈抒情、深刻议论发展的逻辑思路。这样的章法结构可用于记事抒情,咏物抒情,写人抒情,它立意明确,情味深长。这样的章法结构可用于表达评论,进行议论;全文可以分点阐释,以叙为引子,以议为重点,深刻有序地表达见解与情感。这是一种将短话写长的构思方法,是一种将文面写美的构思方法;这是一种将情意写深的构思方法,一种将主旨写亮的构思方法。

章法的审美,能够让我们了解、知道我们不知道的学问与知识,更有效地提升我们的文学修养。

朱自清的《春》,是公认的经典美文。我们无数次地指导着学生欣赏课文中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但我们似乎从来没有欣赏过它的章法之变化。

看看孙绍振先生是如何分析的:

《春》的章法,有一点危险性:分门别类的写法是不容易讨好的,有平铺直叙、罗列现象、写成流水账的危险。流水账、罗列现象、平铺直叙,在艺术上的危险就是单调,缺乏内在的丰富和变化。如果真是这样,朱先生这篇散文就不可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可能是意识到了单调的危险性,朱先生在行文中,一方面以一种孩子气的单纯贯穿全文;另一方面,又在努力寻求内在的变化。前面已经说过,从视觉意象到触觉、味觉和听觉的转换,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在大幅度动态、热闹的景象之后,提供一幅静默的图画,与之形成对比,预防可能产生的单调之感。应该说,这一笔是比较到家的。

这样的章法分析极有美学价值,让我们大开眼界。孙先生说,《春》中的写春草、春风、春花时表现的“是眼花缭乱、热闹景象”,而到了写春雨的时候,“却刻意强调它的静默”。他说,“我以为,这是朱自清刻意为之”。

这让我们想到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他在课文中同样运用了如同朱自清先生那样高妙的章法变法技巧: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郁达夫在这里同样运用了“分门别类的写法”。他用了一个整段写“北国的槐树”,又用了一个整段写“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然而接着却用了“散段”来写“北国的秋雨”,最后又用一个整段写“北国的果树”。

在写“北国的秋雨”的时候不仅段式发生了变化,甚至这一部分的“首句”的写法都发生了变化,“还有秋雨呢”较之于“北国的槐树”、“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北国的果树”,不论是形式还是语气,其表达的角度都完全不同。

同样可以说,郁达夫先生在这里也是“刻意为之”——成功地艺术地避免了单调。

猜你喜欢

承天寺夜游北国
夜游泉州西湖
夜游蜡像馆
江南如今到北国
白桦生北国
白桦生北国
夜游青岛去哪里
夜游桃花江
宁夏承天寺重建年代考——以韦陀殿所见铭文为据
硬坛新秀
北国红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