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尿路感染56例临床分析

2011-08-04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29期
关键词:菌毛致病菌尿路感染

张 平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河南 安阳 455000)

小儿尿路感染是病原微生物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道黏膜或组织而引起损伤。是小儿时期常见病和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在门诊病儿中,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现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间所治疗的尿路感染患儿56例进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们于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间共治疗小儿尿路感染56例,全部病例均具备:①中段尿培养菌落数>10万/mL;②离心尿沉渣:白细胞>5个/HP,或有尿路感染症状。其中:男孩21例,女孩35例。年龄个4月~1岁21例,1~3岁17例,3~7岁14例,7岁以上4例。

1.2 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为发热者38例(68%),尿频、尿急、尿疼者12例(21%),肉眼及镜下血尿3例(5%),水肿1例(2%),腹疼1例(2%),遗尿1例(2%)。

1.3 辅助检查

尿常规:尿蛋白阳性者8例(14%),肉眼或镜下血尿15例(27%),脓尿5例(9%)。中段尿培养结果见表1。

表1 56例尿路感染患儿中段尿培养结果

1.4 治疗

所有患儿均常规应用3%硼酸溶液,女孩坐浴,男孩清洗外阴,多饮水。上尿路感染选用氨苄青霉素50~100mg/(kg·d),分4次静脉注射,热退后改为口服,疗程10d左右,无效者换用头孢曲松钠静脉注射。下尿路感染者选用复方新诺明片50mg/(kg·d)分2次口服,或吡哌酸片30~50mg/(kg·d),分3~4次口服,连用3d。

1.5 疗效判定

疗程结束后,症状消失,尿常规、尿培养均恢复正常,并于停药后第2~6周,每周复查,尿中细菌仍为阴性,为治愈。治疗失败或未愈:疗程结束后症状不消失,尿常规和(或)尿培养仍有异常,并于停药后第2~6周,每周复查,尿中细菌仍为阳性,且为同一种致病菌。

1.6 结 果

治愈54例(96%),未愈2例(4%)。对2例未愈患儿查肾脏及膀胱输尿管B超,发现存在解剖结构异常。

1.7 随访

治愈后随访半年,无复发。

2 讨 论

小儿尿路感染是细菌直接侵入尿路而引起的炎症,致病菌以大肠杆菌为主,其次是变形杆菌和粪杆菌等。细菌之所以能定植于尿路并引发感染,与这些细菌有黏附于尿道黏膜的能力有关。已证明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他细菌具有这种能力,这些细菌的菌毛起重要作用,菌毛之尖端为糖被膜,能产生黏附素(adhesin),黏附素能与上皮细胞受体结合,根据受体对黏附素蛋白的特异性,菌毛可分Ⅰ型和P型。Ⅰ型菌毛又称甘露糖敏感型,甘露糖可竟争抑制它与受体结合。P型菌毛又称甘露糖抵抗型,即菌毛与受体结合不受甘露糖影响。小儿尿路感染时,分为上、下尿路感染,即上尿路感染包括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包括膀胱炎和尿道炎。小儿由于年龄小,免疫功能不完善,特别是婴幼儿时期,由于膀胱内走行的输尿管短,很多小儿排尿时关闭不全而导致返流,细菌随返流尿液上行引起感染,致病菌通过膀胱输尿管返流进入肾盂,在通过肾内反流进入肾实质而造成肾损害。上行感染时发生的步骤为:①致病菌在尿道定植,条件为:a会阴部有致病菌;b病菌通过黏附素与尿道黏膜结合。②致病菌进入膀胱。③致病菌在膀胱内增植。婴幼儿由于症状不典型,年龄越小,全身症状越明显而排尿刺激症状大多数较轻,极易被忽视,容易漏诊;我们观察56例患儿也发现,随着年龄增加,排尿刺激症状越来越明显而全身症状逐渐减轻,此为小儿时期尿路感染的一大特点。而小儿尿路感染时可导致肾发育障碍及肾瘢痕,造成永久性肾实质损害,后果远较成人严重。有人认为[1]:中性粒细胞在杀死细菌时,导致组织中炎症引起肾损害,有学者研究表明:感染后24h内用抗生素疗效好,超过48~72h,即使感染被控制,瘢痕也易形成,故主张早期应用抗生素。我们通过治疗56例患儿,也感到一旦确诊,有效的足量的抗生素治疗,应成为小儿尿路感染时治疗的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小儿有症状尿路感染中,约1/3有肾瘢痕形成[2],多发生5岁以前,而其中半数以上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以后纵使已无菌尿,这些损害也随年龄增长而加重,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肾盂肾炎。我们的体会到:对婴幼儿不明原因发热者,应警惕尿路感染的存在,可筛查尿常规、尿液涂片直接找菌,必要时做中段尿培养及菌落计数,尽可能早诊断,一旦确诊,应尽快确定感染部位,根据感染部位、感染的性质及是否潜在易感因素存在,作出综合评估,选择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尽早用药,必要时联合用药。要熟知所要使用的抗生素的抗菌谱、抗生素的吸收特点、排泄途径、有无潜在肾毒性。这一点极其重要。对上尿路感染者,肾实质受侵犯,有全身和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下尿路感染的表现,选择血中浓度较高的抗生素,以控制肾实质炎症,防止肾瘢痕形成,抗生素治疗用量要足,疗程至少用至体温正常后24h。经积极有效抗生素治疗72h内,如临床症状反复趋于恶化或高热不退者,多提示有某种潜在合并病症,应进行影像学等全面检查,进一步查找原因。对下尿路感染者,以膀胱黏膜表面炎症为特征表现,一般多无发热等全身表现,而尿频、尿疼、尿急、排尿困难、耻骨上疼痛等局部症状明显,其治疗以选择黏膜中浓度较高的抗生素为主。

我们通过对56例小儿尿路感染的治疗,体会到对小儿尿路感染时,要明确诊断、消除诱因、尽早给予足量适宜抗生素。治愈后要注意随访,防止复发。对治疗失败者,要积极查找原因,尽快解除解剖结构异常,消除潜在因素,防止永久性损害发生。

[1]刘刚,谌贻璞.尿路感染发病机理的研究近况[J].新医学,1997,28(9):455-456.

[2]杨霁云,白克敏.小儿肾脏病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菌毛致病菌尿路感染
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减轻尿路感染的效果
牛源肺炎克雷伯菌菌毛类型鉴定及fimA、mrkA基因序列分析
女性多喝水尿路感染风险小
尿路感染 用药不同
SSEL结合多重PCR同时快速检测生菜中4种食源性致病菌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检测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29921—2013)解析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K88ab/K88ad菌毛操纵子fae全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生物学活性的初步研究
肠炎沙门氏菌SEF14菌毛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菌毛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