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留置针两种留置方法的效果比较
2011-05-29李莹芬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315012
李莹芬 (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 315012)
小儿应用留置套管针是浅静脉输液患儿接受药物治疗和急救及供给营养的最方便、快捷、有效的途径[1]。随着静脉输液的发展,在儿科临床输液中,静脉留置针已经被普遍使用。这不仅减轻了患儿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和恐惧,也减少了患儿家长因担心穿刺困难而产生的焦虑,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临床上一般留置针穿刺送管需双手或双人配合,但是由于小儿哭吵躁动,穿刺时不配合,易导致留置失败;如遇单人值班,送管时易忽略穿刺部位固定而致穿刺失败。为此,我们改进了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送管方法,并与常规方法作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2010年1-8月,我院收治的1月龄至5岁患儿共800例为研究对象。穿刺部位在小儿四肢静脉。8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0例。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BD IntimaⅡ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型号24G;穿刺者均为从事儿科临床护理5年以上,留置针穿刺熟练者。
1.2.1 常规穿刺送管法(对照组)备齐用物,由家属协助固定好患儿体位,穿刺部位用安尔碘消毒2遍待干。将带有输液器的头皮针刺入静脉留置针肝素帽后排气,左右松动针芯并取下保护套,使针芯针尖斜面向上,穿刺者左手固定并绷紧穿刺部位关节及皮肤。右手持针与皮肤成15~30°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将留置针继续沿血管进针1~2mm,针芯停止向前,右手固定针芯,以针芯为支撑,左手将外套管全部送入静脉内[2],最后拔出针芯,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写上穿刺日期、时间、操作者姓名。
1.2.2 改进后的方法(观察组)准备工作、进针方法同常规穿刺送管法。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将留置针继续沿血管进针1~2mm,左手继续固定患儿穿刺部位,右手拇指指尖顶住Y型软管处,食指指腹抵住鳍状针座顶部,相对固定,同时拇指指尖顶住Y型软管处向血管内平行送软管,拇指、食指协同作用,使整个软管全部送入血管中,再用左手拇指固定Y型软管座,右手拔出整个针芯,最后固定。
2 结果
由表1可见,两组的进针成功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05);进针成功的患者中送管成功(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97.14,P<0.01)。
表1 两组静脉穿刺情况 [例(%)]
3 讨论
虽然两组的进针成功率相近,但由于采用了不同的送管方式,所以两组的送管成功率有明显差别。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送管方法,进针见回血后需左右手配合送管,而忽视了穿刺部位的固定,但患儿因穿刺疼痛、恐惧、紧张,在穿刺中易烦躁不安,手足乱动不配合,导致患儿关节过度活动,故无法固定患儿穿刺部位皮肤及血管,容易将刚进入血管内的留置针外套管尖端退出血管外,也会使针芯移位刺破血管壁使穿刺失败[3],从而成功率较低。
改进后的单手送管方法,穿刺者采用右手穿刺送管,左手在拔针芯前始终固定患儿穿刺部位不动,克服了因小儿肢体易动不配合的因素,防止进针成功的留置针在送管过程中滑出血管意外的发生,且单人可操作完成。这不仅明显提高了穿刺成功率,而且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护理质量,也减少了患儿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避免了家长因穿刺不成功而引起的烦躁不满,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增加了护士的工作信心和成就感。
[1]王桂英,闫光霞.小儿应用留置套管针应注意的问题[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662-663.
[2]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46.
[3]赵彩虹,刘志勇.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送管新方法的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