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止泻脐贴辅助西药治疗婴幼儿秋冬季腹泻121例效果观察

2010-10-26聂慧歆杨晓宇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7期
关键词:生产日期脐部国药准字

聂慧歆,杨晓宇

(秦州区妇幼保健院,甘肃 天水 741000)

止泻脐贴辅助西药治疗婴幼儿秋冬季腹泻121例效果观察

聂慧歆,杨晓宇

(秦州区妇幼保健院,甘肃 天水 741000)

目的 观察止泻脐贴辅助西药治疗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均给予抗病毒、控制感染、补液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止泻脐贴,每日1次,每次1贴,7天为一疗程,观察2组在腹泻消失时间、脱水纠正时间的改变。结果 腹泻消失时间、脱水纠正时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止泻脐贴辅助西药治疗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效果显著,疗程短,治愈率高,使用方便,可减少胃肠道用药负担,无毒副作用,易于患儿接受,且费用低廉,值得推广。

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止泻脐贴

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不仅患病率高,而且是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巨大负担。西医认为,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是一组由多病源、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由于腹泻西医诊治的个体化原则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概念非常吻合,因此,我们在2005年5月至2008年10月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研制出中药贴敷制剂止泻脐贴辅助西药治疗婴幼儿秋冬季腹泻12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我院2005年5月至2008年10月诊治的183例门诊和住院腹泻患儿,按2∶1比例分为2组,治疗组121例,对照组62例,其中治疗组男69例、女52例,对照组男34例、女28例;年龄6个月至2岁;发病时间最短2小时,最长74小时,平均38小时。中医诊断为泄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湿热伤中、内伤饮食、脾肾阳虚、寒湿内盛、肝气乘脾6型,依次在治疗组分别为31例、19例、12例、12例、26例、21例,对照组分别为16例、10例、6例、6例、14例、10例。治疗组合并轻度脱水17例,中、重度脱水18例;对照组合并轻度脱水6例,中、重度脱水8例。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中医分型、合并症等方面进行比较,经 χ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西医均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儿科学》[1]教材诊断标准,中医依据《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诊断标准辨证。

1.3 病例选择标准

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的急性、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均可纳入。排除病例标准:婴幼儿生理性腹泻、乳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失氯性腹泻、原发性胆酸吸收不良、过敏性腹泻等患儿,同时排除脐炎、湿疹及各种皮肤病患儿。

2 治疗方法

2.1 方法

2组门诊病例均给予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妈咪爱,国药准字:S20020037,产品批号:20050116,生产日期:2005年1月24日,具体用法:每次0.5g,2次/日口服;甘肃天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多酶片,国药准字:H62020048,产品批号:20050106,生产日期:2005年1月13日,具体用法:6个月~1岁每次1/3片,1~2岁每次2/3片,3次/日口服;新乡恒久远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利巴韦林,国药准字:H19993483,产品批号:200500302,生产日期:2005年3月10日,具体用法:6个月~1岁每次10mg,1~2岁每次20mg,3次/日口服。住院病例给予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生产的头孢唑啉钠,国药准字:H23020946,产品批号:13080133817,生产日期:2005年4月24日,具体用法:50~100mg/kg;天津药业焦作有限公司生产的利巴韦林注射液,国药准字:H1993467,产品批号:05041922,生产日期:2005年4月19日,具体用法:10~15mg/kg;泗水希水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5%碳酸氢钠,国药准字:H37021134,生产日期:2005年2月11日,具体用法:2~3ml/kg;泗水希水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10%氯化钾,国药准字:H37022261,生产日期:2005年3月12日,具体用法:2~3ml/kg;河南前锋药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能量合剂,国药准字:H41023502,产品批号:05002031,生产日期:2005年2月3日,具体用法:每次1/2支;安徽丰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药厂生产的维生素C,国药准字:H34023749,产品批号:05030311,生产日期:2005年4月3日,具体用法:0.5~1.0g,以上均为 1 次/日,静脉滴注。

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制剂止泻脐贴。具体方剂组成如下:葛根60g、黄连30g、黄芩45g、炙甘草24g、党参60g、炒白术 45g、干姜 30g、车前子 30g、炮附子 30g、桂枝 30g、芡实60g、白芍60g、云南白药1g等。水煎2次,去药渣,原汁浓煎后加蜂蜜200~250ml收膏备用。使用方法:取止泻脐贴膏适量,均匀涂于消毒辅料上,贴于患儿脐部,每日1次,每次1贴,连用7天为一疗程。2组患儿治疗期间均予调整饮食、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

2.2 止泻脐贴的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疏风散寒、健脾益气。适用于小儿泄泻、口舌生疮、烦躁口渴、恶心呕吐、腹部冷痛、面黄纳差、肢倦乏力等症状的辅助治疗。

2.3 观察指标

2.3.1 腹泻次数 记录每天从早上8点至晚上8点、晚上8点至第二天早晨8点患儿腹泻次数。

2.3.2 大便性状 记录每天从早上8点至晚上8点、晚上8点至第二天早晨8点患儿大便性状的改变。

2.3.3 临床体征 记录每天从早上8点至晚上8点、晚上8点至第二天早晨8点患儿脱水的程度,如皮肤弹性差、皮肤干燥、眼眶下陷、口唇干燥以及肠鸣音的改变等。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腹泻疗效的评定参照《实用儿科诊断与治疗手册》[3]的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1~3天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2天减轻,4~5天痊愈;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5天无明显变化。

3.2 治疗结果

2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经统计学检验,2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2组治疗效果比较[n(%)]

2组平均止泻时间比较见表2。由表2可见,治疗组腹泻消失及脱水纠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表 2 2 组平均止泻时间比较(±s,h)

表 2 2 组平均止泻时间比较(±s,h)

腹泻消失时间 脱水纠正时间治疗组对照组36.23±0.23 98.87±0.64 32.43±0.26 72.86±0.48

2组中医辨证各型间腹泻疗效比较见表3。表3显示,脾胃虚弱泄泻、湿热伤中泄泻、寒湿内盛泄泻3型治疗组显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3 2组中医辨证各型间腹泻疗效比较[n(%)]

3.3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仅有3例出现脐部潮红、皮疹,经对症治疗后皮肤均恢复正常,余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4 讨论

西医认为,秋季腹泻因其好发于秋季而得名,又因研究发现它与一种车轮形状的病毒有关,所以又称为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表现为患儿呕吐、腹泻、发热等,可导致脱水与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合并中毒性脑炎、心肌炎、肠套叠等。

而中医认为本病属“泄泻”、“注下”等范畴,病变脏腑在脾胃,常可累及肾脏及肝脏。《难经·五十七难》中分为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现在中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湿热伤中、内伤饮食、脾肾阳虚、寒湿内盛、肝气乘脾6型。由于婴幼儿具有“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和“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且婴幼儿泄泻又易于损伤气液,而出现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顽固不化,甚至泄出如水样等症状。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常可“伤阴”“伤阳”,大便为黄色稀水样便或蛋花样便,次数不等,完谷不化,或带有粘液,或泻物酸臭。有时腹部隐痛,胃肠饱胀,细食不化,面色萎黄,肢倦乏力,属于脾虚,中焦虚弱,脾失健运,运化失调,湿浊不分,混杂而下,多有饮食失调诱因,或导致晕食,或食之定时,或恣食不法。生硬、冷冻之品伤及脾胃,积滞于中,而下泻于肠腑,湿邪而致泄,再者由于禀赋不足、久病、脏腑虚弱等均可致泄。脾为后天之本,脾运化生精微需要阳气温熙,故开阳、补气、活血化瘀,清热利湿,健脾和胃温肾,固涩止泻,抑肝扶脾,可使机体功能处于平衡状态,有利于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在以上中医辨证的基础上我们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一种具有清热、除湿、解毒、补中健脾、温阳除湿,易于患儿接受,又方便治疗腹泻患儿的纯中药制剂,即止泻脐贴。具体方剂组成为葛根、黄连、黄芩、炙甘草、党参、炒白术、干姜、车前子、炮附子、桂枝、芡实、白芍、云南白药等,将上述药物经过加工制成糊状软膏,贴于腹泻患儿脐部。

具体各种药物作用机理[4]:葛根具有发表解肌、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作用;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及广谱抗菌、抗炎、解热、镇静、解毒等作用,且对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可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清热解毒及广谱抗菌、解热、镇静、利尿、解毒等作用;炙甘草具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及解毒、抗菌、利尿等作用;党参具有补中益气、养血生津等作用;炒白术具有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及促进肠胃蠕动、促进血液循环、利尿、镇静、抑菌等作用;干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及解毒、促进胃液分泌及肠管蠕动、帮助消化等作用;车前子具有清热利尿、利水止泻及对弗氏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炮附子具有疏肝理气及镇痛、抑菌等作用;桂枝具有散寒解表、通心脾之阳、温通血脉、健胃、解痉、镇静、利尿、发汗解热及抑制大肠杆菌等作用;芡实具有健脾止泻作用;白芍具有柔肝止痛、养阴平肝及广谱抗菌、抑制胃液分泌、解痉、镇痛、镇静、解热、消炎等作用;云南白药具有止血镇痛、消炎散肿、防腐生肌的功能,近年来研究证明,云南白药具有多种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广泛,除用于外伤血症外,还可广泛应用于治疗秋季腹泻,其机理可能与抗病毒感染、促进胃液分泌有关。

止泻脐贴辅助西药治疗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有以下特点:(1)课题立足于婴幼儿常见病及多发病,使用止泻脐贴辅助西药治疗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表明,中药贴敷制剂与西药联合治疗121例,显效率为42.15%,总有效率为98.35%,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其腹泻症状及体征缓解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能明显缩短疗程,减轻腹泻症状。说明在治疗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效果好,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弥补了西药单纯对症治标不治本的缺点。现代医学认为,治疗秋冬季腹泻的目的不仅应止泻,而且应调整全身各脏器的功能,以减轻腹泻对脏器的损害。在西医综合抗感染、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后,可使腹泻次数明显减少,临床体征明显改变,亦说明中药制剂对脾、胃、肝、肾等脏器具有保护作用。(2)从中医辨证分型方面来讲,止泻脐贴虽然对婴幼儿泄泻各型效果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但对婴幼儿脾胃虚弱泄泻、湿热伤中泄泻、寒湿内盛泄泻更有效。(3)由于患儿为稚嫩之体,胃容量小,对苦味制剂难以接受,用中药口服治疗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将口服中药制剂改为脐部贴敷疗法,药物贴敷的位置为肚脐,也称“神阙”。中医认为,它是经络系统中“任脉”的一个重要穴位,与脾胃相通,与十二经脉相连,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源,总统人体诸经百脉,内连五脏六腑,外通四肢百骸,各种疾病之发生无不与之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学认为,脐是胚胎发育过程中闭合最晚的一个器官,与腹腔仅隔着一层薄薄的筋膜,且皮下无脂肪组织,屏障功能最弱,脐下腹膜分布着丰富的静脉网和皮下动脉分支,药物最易穿透、弥散和吸收。美国有一项关于脐部给药的生物利用度研究也证实,脐部给药是前臂给药的6倍。因此,将药物贴敷于肚脐部位,使脐部形成闭合状态,令药物长时间存放,通过透皮吸收激发经气,疏通经脉,促进气血运行,调整人体脏腑功能,即可达到止泻的目的。止泻脐贴安全性比较高,通过脐部给药,药物进入细胞间质,迅速弥散于血液中,能够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损害。止泻脐贴在应用过程中有3例出现脐部皮疹、红斑,仅对症治疗后均消失,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发生。且使用简单、方便、费用低廉,可减轻患儿胃肠道负担,易于患儿接受,是治疗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值得推广。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欧正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钟巧.实用儿科诊断与治疗手册 [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4]叶建洪.实用中草药手册[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2.

R723.11

B

1671-1246(2010)07-0141-03

猜你喜欢

生产日期脐部国药准字
更正声明
探讨个体化干预模式在脐部敷贴法治疗小儿泄泻100例的应用价值
两种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对预防新生儿感染的效果比较
关于注销盐酸吡格列酮片等15个药品批准文号的公告(2019年 第50号)
新生儿不同断脐长度对减少脐部感染的影响及护理干预
生产日期“易除抹”不是个小问题
含多个生产日期食品的外包装标注分析与修改建议
如何识别改期食品
更 正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