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学基础操作训练模式改革初探

2010-10-26黄利全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7期
关键词:模拟训练护理学技能

黄利全,陈 黎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护理学基础操作训练模式改革初探

黄利全,陈 黎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目的改革护理学基础操作训练模式,探索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新途径。方法以“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分层训练、分步训练、计算机模拟训练及模拟情境训练模式。结果通过2007级学生2学期的实践,对45名学生及3家医院20名临床带教教师共65人进行访谈,有25名学生及14名教师认为新护理技能训练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23名学生认为有助于增强临床实习的适应性,有12名教师认为学生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有所提高。结论采用分层训练、分步训练、计算机模拟训练及模拟情境训练模式对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促进作用。

护理学基础;操作训练模式;操作能力

护理技能训练模式从单一到综合,对培养学生能力有一定的作用,若缺乏周密的设计,训练效果则不一定理想。如教师的合理配置、学生个体差异的处理、训练过程如何循序渐进等问题均是护理实践教学所面临的难题[1,2]。笔者认为,单项技能训练是开展综合技能训练的基础,也是发挥综合技能训练优势的基础。为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为指导,尝试采用分层训练、分步训练、计算机模拟训练及模拟情境训练的新模式进行教学。

1 训练模式

根据护理学基础训练大纲要求,按照项目进行分类,采用分层训练、分步训练、计算机模拟训练及模拟情境训练模式。

1.1 分层训练

根据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同,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进行训练与考核。若学生基础较好,操作速度快,可以提早通过考核并结束训练;若学生操作生疏,可增加训练次数,延长训练时间。

1.1.1 实施 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授课与实训,基本掌握学生情况后,在每班挑选出1.0%基础扎实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作为早期实训的重点训练对象,促使其提早通过操作考核后发挥“传、帮、带”作用。

1.1.2 评价 此法改变了传统的全班学生一起练习、一起考核的方式,从而避免受到学生操作能力层次性差异的影响,使训练方法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挖掘学生的训练潜力,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1.2 分步训练

护理学基础操作步骤均由多个操作环节组成,在实训时以每个操作环节为子任务进行分步训练。教师在辅导时分步把关,让学生熟练各操作环节后再进行整个操作流程的练习。

1.2.1 实施 先有机分解每个操作项目,再分别进行训练。如导尿术,包括护理评估、用物准备、初步消毒、再次消毒、插入导尿管及整理等环节。学生在训练时,由教师、操作良好的学生在旁观看并分别把关计时,探讨其细节操作是否正确及熟练程度。训练结束后,先由学生自评,然后由教师点评,记录所用时间。

1.2.2 评价 分步训练能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己操作的薄弱之处,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此方法针对性强,避免了传统练习时整项操作从头至尾的重复练习,有效缩短了每项操作的训练周期。由于采用每个步骤分别计时的方法,对于强化操作学生熟练程度有极大帮助。

1.3 计算机模拟训练

计算机模拟训练将护理操作技能项目拍摄后输入计算机,随时提供给学生进行模拟训练。模拟训练系统既有正确操作的视频资料,也有错误操作的视频资料。

1.3.1 实施 根据护理学基础训练大纲要求,按照操作流程,以实训区的模拟病房或医院作为拍摄基地,进行临床护理操作项目的正确操作及错误操作拍摄,经剪辑及音像制作后录入模拟训练系统。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操作项目进行练习。如学生选择无菌技术操作,可观看正确无菌技术操作流程的视频资料,听操作目的、用物准备、注意事项等音频解说,之后进行操作练习。如进行无菌技术操作的纠错练习,可通过触摸屏选择操作项目,练习结束即显示成绩。

1.3.2 评价 该方法具有反复观看、循环练习的优势,大大节约了训练空间,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另外,“见习医院不足、患者依从性差”是近年来医学院校临床见习质量难以保障的主要原因[3],而该系统下的部分操作项目取材于医院,解决了以上难题,使学生能不断接触临床实际,提高了学生临床实习的适应能力。

1.4 模拟情境训练

建立模拟病房、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4],每项操作训练均在模拟临床情境中进行并与临床护理工作接轨。

1.4.1 实施 操作训练所用医嘱可由教师提供,也可由学生自己准备,若学生自备必须经教师把关。学生按照医嘱准备相应的用物,然后在模拟情境中完成操作。如静脉输液训练中,学生自备的医嘱必须包括具体的科室、病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药名、剂量、浓度、给药方法及途径、医生签名等内容。在整个操作训练中紧扣具体病案,由学生扮演患者、患者家属及其他医务人员,要求扮演者沟通时具有可变性并能有意设置障碍,促使操作者随机应变。评价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完成的输液操作要结合自评、他评与教师点评。

1.4.2 评价 此法一改过去单纯、机械的操作练习程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应变能力。训练时采用角色扮演,使学生进入各自的角色,与角色融为一体,从而产生相应的角色行为[5],为其以后的临床实习奠定了基础。

2 结果

经过对2007级学生2学期的教学,对45名学生及市区3家医院临床带教教师20名共65人的访谈,有25名学生及14名教师认为新护理技能训练模式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23名学生认为对增强临床实习适应性有帮助,另有12名教师认为学生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有所提高,具体结果见表1、表2。

表1 2007级学生对新护理技能训练模式的评价(n=45)

表2 市区3家医院临床带教教师对新护理技能训练模式的评价(n=20)

3 结论

新护理技能训练模式在训练方法上有很大改变,体现了科学性与灵活性的特点。训练时学生对自身特点了解更多,训练的针对性更强,故训练效果更好。从访谈结果可见,新护理技能实训模式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及临床实习适应性的增强均具有促进作用。

4 讨论

4.1 新护理技能训练模式对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

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虽然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但经过后天训练与培养可以得到提高。本模式充分体现了训练方式的科学性,让学生知其长、短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感受到护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从而巩固并加深了其对医学和护理知识的理解[6]。

4.2 新护理技能训练模式对学生获得职业情感体验的作用

良好的实验课程和实验情境是技能培养的关键[7]。在该模式中,要求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形成了良好的实验情境,使学生体验到不同角色的需求,有助于他们在临床实习中更加关心、体恤患者及其家属。如吸氧操作,面对患者呼吸困难,难以正常交谈,家属焦虑不安的情况时,学生能体验到操作的紧迫性及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解释疏导工作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只有学生在训练中有所体验与感悟,才能更快、更好地融入临床实践。

4.3 新护理技能训练模式对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作用

目前,医学教育界普遍存在的难题是临床见习的场所与时间受到限制,各院校纷纷在校内建立仿真医院,进行仿真练习,取得了显著效果。我院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积极拓宽视野、迈开步伐,把教学的镜头对准临床实际。在附属医院拍摄护理操作录像,经制作后提供给学生开展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可观看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的护理操作,还可进行纠错练习。

总之,新护理技能训练模式从根本上训练了学生的各项能力。但是,其对教学与实训准备提出了较高要求,如在模拟情境训练中,教师在课前应进行情境设计,学生也应认真做好角色扮演,才能较好地达到训练目的;而在计算机模拟训练中,教师必须在业余时间采集病案、拍摄录像,以使所获资料能满足教学需求。笔者对该模式只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仍需深入研究。

[1]刘经蕾.护理技术操作模式改革与实践[J].护理研究,2007,10(21):2716~2717.

[2]孙一勤,周瑾,陈小萍,等.基于仿真医疗情景下的开放式综合性护理技能训练实验[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7(23):70~71.

[3]张学思,阳艳,郑恒,等.构建内科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医学生临床岗位技能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4):82~84.

[4]倪国华,曹梅娟,范亚峰.护理专业课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9(14):1101.

[5]张咏梅,钟建华.角色扮演法在手术体位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6):455~459.

[6]袁义厘,耿桂灵.护理综合性实验教学中模拟临床情境演练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2):1122~1124.

[7]史平.护理学基础实验课程与情景设计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5B):4~5.

G420

B

1671-1246(2010)07-0076-02

猜你喜欢

模拟训练护理学技能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劳动技能up up!
模拟训练(二)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模拟训练(十一)
模拟训练(十)
画唇技能轻松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