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轨社会学初探

2010-08-15李向健

铜仁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越轨行动者亚文化

李向健

( 安徽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

越轨社会学初探

李向健

( 安徽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依赖长久的稳定。对越轨行为的分析、研究与控制,无疑是新世纪社会学者们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首先对越轨行为进行明确的社会学意义上的界定,接着逐一考察当前具有代表性的越轨社会学理论的缺点,最后运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来分析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通过讨论越轨者与其行为反应者的互动、越轨者与越轨群体的互动,得出结论:越轨行为是越轨行为者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互动的产物,双方共同建构了越轨行为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

越轨行为; 结构化; 规则; 资源

一、对越轨行为的社会学界定

对于什么是越轨行为,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给越轨行为一个明确的定义十分困难,因为其内涵几乎无法确定,外延又不清晰。皮艺军教授说,这是因为越轨行为是社会生活中让人最为熟悉又最为陌生的现象和行为。在考察了多种定义之后,他最终选择了霍华德·贝克尔(Howard Becker)的标签理论来对越轨行为进行定义——“越轨行为并非由行为本身决定的一种性质,而是由行为的从事者和行为的反应者双方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性质。”[1]37同样,戴维·波普诺(David Popenoe)在其《社会学》第八章中反复告诫试图给越轨行为下定义的人们:判断一种行为是否是越轨行为几乎完全取决于此种行为所处的情境。这里的情境包括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行为人所处的文化类型、社会规范等多种要素。简而言之,越轨行为的概念是相对的。

鉴于此,作者给越轨行为以如下定义:越轨行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由于违背了群体或社会的重要规范而被该群体或社会中大多数成员予以负面评价并引起人们试图对其进行控制的任何行动、言说、思想以及观念。

二、当前具有代表性的越轨行为社会学理论简介和批评

(一)功能主义越轨社会学理论简介及批评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社会中的结构性紧张和道德规范缺乏所导致的结果。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个人、群体、组织等的付出和回报不对等,利益的需求和满足的差距将会成为个人、群体、组织从事越轨行为的行为动机。其代表性理论是社会失范理论。

1.社会失范理论对越轨行为产生原因的解释

失范,是指规范与价值相互冲突或者说规范与价值相对脆弱、阙如的一种社会状况。[2]214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obert King Merton)用失范这一关键概念来表示个体所接受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现实相冲突时个体所承受的压力。他以美国社会为例,说明越轨行为是如何产生的——美国人所普遍接受的价值观是物质上的成功,而获取成功的手段是在规范的约束下的自我奋斗。他们强调只要努力工作就能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可是,由于特定的社会、阶层、群体、组织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导致某些人只能得到有限的或者是得不到成功的机会。为了达到目标,只能采取在上层社会看来是不合法的手段来获取成功,从而形成越轨行为。

2.默顿的四种越轨行为类型的划分[2]215

其一,“革新”,接受目标但拒绝社会认可的手段,而代之以“新”的非法的手段。其二,“仪式主义”,机会受阻的人接受手段拒绝目标。其三,“退却主义”,既拒绝目标也拒绝手段。其四,“反叛”,拒绝文化上赞同的目标和手段,代之以新的与他人协调的目标和手段。

3.社会失范理论有其明显的缺陷

首先,它无法解释诸如杀人、自杀、强奸和暴力抢劫等社会越轨行为,这一理论仅仅只是解释那些拥有较少或没有成功机会的群体中的成员的越轨行为。

其次,它没有向受众说明,为什么某些群体的成功机会会如此有限,而另外一些群体却轻松获得成功。并且,拥有特权的社会群体何以能够强迫其他群体遵守自己制定的规范,默认自己对越轨行为的定义。

再次,默顿认为美国中产阶级的文化与价值为社会所广泛接受也是其主要缺陷之一。

最后,当个体在面临社会失范的时候,究竟该如何选择,默顿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二)冲突主义越轨社会学理论简介及批评

社会冲突理论学家一致反对功能主义关于所有社会成员共享一套价值观的理论假设。他们认为,个体所持有的价值观是同他(她)占据的特定的社会位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占据较高社会地位的人与处在较低社会地位的人的价值观不尽相同。社会规范的制定更多地受到来自有权势阶层的影响。在此情境下,规则总是会更多地判定无权势的阶层的某些行为是越轨行为。其代表性理论是文化冲突理论。

1.文化冲突理论的主要论点

在文化冲突理论社会学家们看来,每一个社会都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文化——主文化,它的大多数社会成员都遵从这种文化;并且,从主文化的角度出发,把那些保持一套自己的与主文化存在明显差异的价值观和规范定义为亚文化。戴维·波普诺总结说,文化冲突理论“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复杂的社会包括许多的亚文化,每一种亚文化都有其自己独特的目标和价值。这些亚文化可能集中于种族、性、生活方式、地理位置或者其他因素为中心而形成。被一个群体视为越轨的行为对另一群体中来说可能是可接受的行为。然而,较为强大的亚文化能有效地将许多弱小的亚文化的价值界定为越轨”。[2]217

同样的道理运用在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对立:从主文化的角度认定的越轨行为恰被亚文化群体认为是遵从行为;而主文化所倡导的行为在亚文化群体看来才是真正的越轨。

2.对文化冲突理论的批评

对于文化冲突理论的批判,可以用美国社会这种拥有高度异质的文化体系加以阐述。文化的多元化是美国社会的主要特征,所有不同的种族、民族集团都持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可是并没有出现破坏社会发展秩序的冲突。虽然,各个不同的种族、民族集团都有着各自对于越轨行为的定义,令人惊奇但是又合理的情况——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程度似乎远远超过它们之间的分歧与冲突。有学者说,“在早期一些调查中发现,甚至连一些青少年罪犯,都抱有与中产阶级相同的价值观念。”[1]114

(三)互动主义越轨社会学理论简介及批评

从符号互动理论的角度出发,许多社会学者都强调所谓的越轨行为实际上是由越轨行为者和行为反应者共同构建出来的。到目前为止,从互动的角度去解释越轨行为时最具有说服力的社会学理论往往会提出这样两个最常见的问题:有些行为为什么一开始就被定义为越轨行为?为什么有些群体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而其他的群体却没有呢?其代表性理论是标签理论。

1.标签理论及其主要论点

标签理论认为,由于社会中的某些集团掌握一定的权力,他们通过权力的运用,主观认定社会中的另一些成员的不同行为为越轨行为,并给这些成员贴上越轨者的标签。标签理论最重要的贡献是将越轨行为看做是相对的。

初级越轨与次级越轨。霍华德·贝克尔作出如下区分:第一,那些轻微的、暂时的、试探性的越轨行为被称作初级越轨行为,它们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危害,或者这些行为根本没有被别人发现,行为者也不觉得自己越轨了。第二,当初级越轨行为被“重要他人”发现并被公之于众,行为者及其行为就可能被贴上标签——由于他作出了越轨行为,他是一个越轨者。这时,初级越轨行为经过行为的“发生——被发现——公之于众——被贴上标签”这样一个过程,就变成了次级越轨行为。

行为者一旦被贴上标签,他的处境就会变得异常糟糕,“越轨者身份常常成了他的主要身份,一种居支配地位且限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身份”,“被标签为越轨者的人常被社会拒斥和疏远”。[2]220-221 其中,第一个后果会直接导致越轨者自觉地接受标签,形成了“我是一个越轨者”的自我认同感。于是,越轨者反而会重复并加强这种越轨行为,自然地加入越轨群体,寻求支持和认同感。

标签理论强调,如果对被贴上标签的越轨者进行制裁,只会强化想要消除的越轨行为。

标签理论的核心是:谁给谁贴上越轨者的标签?按照韦伯(Max Weber)的社会分层理论,决定分层的要素是个体在社会中所占据的地位、所拥有的财富、所获得的声望。社会学家们指出,由于在价值标准和基本利益之间存在差异与冲突,占据较高社会地位、拥有较多财富、德高望重的人有权力给他人贴上越轨者的标签,而那些无力拒绝标签的人就成为了越轨者。“越轨行为的标签很少被贴在那些发动战争的政治家或做出的决定造成了环境污染的公司董事长头上。与偷窃、打架等行为相比,这些活动的社会后果严重得多。但是通常被视做越轨行为者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3]254

2.对标签理论的批评

标签理论把越轨行为的研究重点从越轨行为本身转移到社会对越轨行为的反应及其意义上,着重强调越轨的过程,这是它的一个突出的贡献。就当前社会学界对越轨行为研究的深度和影响来说,标签理论独占鳌头。

然而,和其他理论一样,标签理论也有自己的缺陷:

第一,标签理论的主要缺点是——它过于重视社会反应,从而忽视了越轨者的所作所为。杀人、强奸、暴力抢劫,这类行为难道社会不给其标签,它们就不是越轨行为了吗?标签理论的理论假设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任何行为本身都不是越轨的。

第二,标签理论忽视了社会背景对个体被界定为越轨者的影响。来自贫困黑人家庭的青年确实比来自富裕白人家庭的青年更容易越轨。

第三,标签理论没有为有效对付越轨行为提供比其他理论更有意义的思路。它提出了“改变定义”和“消除指称所带来的利益”不具实际上的意义。

三、从结构化理论的视角看待越轨行为的产生

(一)结构化理论简介

结构化理论的核心是结构二重性理论,它把行动和结构视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两个侧面,行动和结构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辩证的具体的统一。结构二重性的含义是:行动者利用结构,并且在利用结构的特质时改变和再生产这个结构。结构化理论的首创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意思是,虽然我们的行动都受到我们所处的社会背景的影响,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行为会仅仅由这些情境所决定。我们拥有并且创造我们自己的个体性。我们的行为既在构建、塑造着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同时又在被社会世界所构建、所塑造。

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结构可以概念化为行动者在跨越“空间”和“时间”的互动情境中利用的规则和资源,正是使用这些规则和资源,行动者在空间和时间中维持和再生产了结构。[4]241

1.规则

规则同实践紧密相关,它只有在社会整体发展的历史环境中得以理解。规则这样定义:行动者在各种环境下面理解和使用的“可归纳而得程序”。具体说来,规则帮助行动者理解事物和他人行动,并提供给行动者行动的相关程式的方法论和技术。规则有两类:规范性的规则,规定着权利和义务;解释性规则,解释权利和义务何以可能。安东尼·吉登斯强调,规则是实践活动的生产和再生产的条件和中介。

2.资源

资源是行动者从事具体行动时所具备的各种影响行动效果的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吉登斯那里,资源是行动者用来处理事务的工具。资源可以产生权力,资源的拥有、组织、配置和操作赋予了行动者处理事务的权力。资源也有两类,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前者指权力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物质资源;后者是指权力实施过程中的非物质性资源(支配性资源)。安东尼·吉登斯提出,当行动者利用资源进行互动时,资源所产生的权力会帮助行动者构建他人的行动。

(二)结构化理论视角下越轨者与社会情境的互动

社会中拥有资源的人,通过某种方式可以将资源转化为权力,权威性资源直接产生权力,配置性资源通过转换为权威性资源而产生权力。个体或多或少拥有各类资源。拥有资源较多的人拥有较多的权力,他们利用权力构建关于社会成员如何行动的规则,并负责对规则进行解释。而拥有资源较少的人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权力,在互动中只能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如果他认为遵从规则会带来利益,他将选择遵从;如果他发现遵从规则不能或很少获益,而反抗规则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他将选择违抗规则。于是,越轨者产生了。违抗规则一旦形成规模,造成一种对外的群体的压力,势必会对现行的规则产生影响。规则建构者考虑越轨者的利益需求,会积极谋求修改甚至是重置规则,以获得新的平衡。这时,越轨者会利用现时的规则获取资源,以求得下一次迫使规则制定者修改和重置规则的条件。就社会而言,越轨行为一旦形成,就将无法消除,尽管可能会呈现各种形式。

需要指出的是,越轨者的违抗行为必须考虑行为反应者的容忍限度。从整体发展的角度看,如果一旦突破底线,双方的冲突将不可避免,所有达到平衡的基础将不复存在。

(三)结构化理论视角下越轨者与越轨群体的互动

当越轨者加入到越轨群体的行列,一方面通过与其他越轨者之间的互动构建着越轨群体的规则,另一方面,越轨群体的规则也会构建着他的行动。

1.当一个人为越轨群体其他成员所接受而进入到越轨群体,他与其他成员就共享着一套行动规则的定义。他们拥有相似的资源,对于改变现存规则以获取资源有着同样迫切的渴望。他们商讨着如何从事越轨行为对群体及成员更有利,不断制定、修改着越轨群体的行动规则,不断吸纳新的符合条件的越轨者加入。

2.同时,越轨者一旦加入越轨群体,鉴于群体强大的压力,基本都会遵从群体已有的规则。这些规则一方面使他们找到情感和社会归属,另一方面也会迫使越轨者持续维持越轨的生活方式,作为越轨者的形象不断被增强。这时,越轨者突然发现,即便能摆脱前一套规则的束缚,最终也会跌入到另一套规则精心炮制的陷阱中。于是,在越轨群体的内部也会产生类似于越轨者与行为反应者之间的那种互动——资源不断衍生权力,权力不停构建规则,不断有人违抗规则,规则不断修订、重置,为下一次的修订和重置埋下伏笔。

四、小结

越轨行为只有在互动的视角中才能得到很好的理解。越轨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会结合客观条件做出自己的主观判定。对越轨行为的定义以及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模式都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运动过程中。考察越轨行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需要从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进行。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试图超越结构与行动的二元对立,寻求对事物的一种普遍的综合的解释,在理论高度上和理解方法上高出其他理论一筹。用结构化理论来分析越轨行为再合适不过。

鉴于水平有限,对于越轨行为的考察,作者仅仅从产生原因方面进行叙述;而如何有效减少一个具体社会的越轨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平衡,需要从一个社会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对策。

[1] 皮艺军.越轨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 [美]戴维 • 波普诺(David Popenoe).社会学(第十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 方青,孔文.社会学[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54.

[4] 文军.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41.

Abstract:Nowadays, China is in a high-speed transitional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depends on long-term stability. It is no doubt that the analysis, research and control of deviant behavior is the sociologist’s important mission in the new century. By using documentary analysis, first, deviant behavior in sociology is definitely defined. Then the shortages of the present typical sociological theory are inspected one by one. Finally, the reasons of deviant behavior are analyzed through Giddens's structural thesis. Through discussing the interaction of the aberrant deviant and his or her reactor, and the interaction of aberrant deviant and deviant group,the autho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deviant behavior is the product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 aberrant deviant and surrounding circumstances, and the two sides form the inner mechanism and external performance of deviant behavior's.

Key words:deviant behavior; structural; regulation; resource

(责任编辑 马俊锋)

The Analysis of Sociology of Deviance

LI Xiang-jian
( College of Society,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3, China )

C91

A

1673-9639 (2010) 05-0081-04

2010-07-16

李向健(1985-),男,安徽肥西人,研究方向:青年社会学,安徽师范大学2009级社会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越轨行动者亚文化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越轨创新的概念、测量及结果研究
越轨创新的前因、过程与结果研究
越轨创新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敬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行动者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网络行动者的新媒体使用特征、影响及媒介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