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学生主体性培养与创新教育
2009-10-23吴筱贞
摘要:创新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在于学生独特的主体性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独特性;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整体性。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培养创新性的技能人才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更新课程观,强调“创新性”课程、“协商式”课程,强调主体性课程设置,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丰富教育活动的形式: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主体性;主体性培养
作者简介:吴筱贞(1963-),女,广东新会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23-41-02
创新教育的实质也就是一种主体性的培养。创新教育的宗旨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在激烈变革的环境中自由地确定自己的位置,能同他人合作共事,善于终身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公民。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独特的社会主体性的培养应是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应该成为我们创新教育的主旋律。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价值观
国家法律中明文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这标示着社会对职教事业的高度认同,反映了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的重大变革和飞跃。但这不应该是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全部,职业教育的价值不仅表现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更表现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只有全面认识职业教育作用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这两方面的价值,并始终以人为本,才能正确评价职业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才能正确对待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第一,高职院校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办学理念的提出,基于学生是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第二,高职院校应当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教育宗旨。要落实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运用成为必然。
第三,教师要把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牢记在心。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形势要求教师们在实施教育时自觉地贯彻素质教育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
当下,在生产和科技出现重大革命、知识总量激增,更新过程日益缩短的情况下,对各个高职院校的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学不能只满足学生学得现成的知识和技能,而应着力发展学生的智能和教会学生技能创新,让学生切实成为适应市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二、变革离职院校的旧课程观
适应高职院校的主体性教育,需要更新旧的课程观。最先进的教育观念、最全面的教育目标往往会因为最差的课程而付诸东流。因此,在教育领域,对旧的课程观的变革尤其重要。
1、由“认同性”课程转向“创新性”课程。工业经济时代的“认同性”课程把职业院校的学生束缚在预定的行为及知识、技能框架内,将学生视为机械加工的对象与材料。知识经济时代的效率标准是知识的生产率,其核心指标是知识的创新与技术的发明。“创新性”课程虽不否定对知识掌握的必要性。但却不致力于认同式的掌握,而是在帮助学生掌握人类认识成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将学生的学习由感知、记忆水平提高到想象、思维高度,其教学模式表现为启发式的教,探究式的学。探究是一种探索、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活动,作为课程形式,它体现在课程知识,技能体系内容中,更体现在课程的呈现、影响与表现过程中。探究与实践有联系一致的地方,也有区别。探究在本质上是实践,但不等于实践,有些纯思维活动的探究就难于与动手、动脑相结合的实践划等号。而实践中一些纯粹实习。练习性的活动,则探究的成分较少。这就要求课程内容应该主要以引发探究的问题和能够操作实践的活动来构成,
加强探究与实践不仅仅是针对理论知识,还有技能型的训练。所以各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应坚持以这一理念作指导,转向“创新性”的课程。
2、由“规约式”课程转向“协商式”课程。在工业经济时代,高职院校的课程依据封闭、刻板的方法、技术及程序编制,从而形成了僵化的“规约式”课程,其内容完全是预设的、规范化的,呈线性排列的结构。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主体性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应该是:在课程目标上,体现以人为本。这是实现职业学校学生主体性的必要保证;在课程内容上,要五育并重,特别是要明确要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实施上,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互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核心课程兼顾,同时以技能训练作为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
在先进的课程体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受到尊重和落实,如选修课的比重不断加大,推行弹性学制,强调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等。这些都是坚持学生为主体理念的体现,在这一过程中能很好地体现课程的“协商式”。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职业学校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不可能以某学科的设置来达成,而应贯穿于各学科的教学和技能的培养当中。课堂教学是学生主体性培养的主要方式。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是主体性培养的基本条件,也是主体性在课堂中的表现。良好的班集体建设是其保证。好的课堂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宽松、安全的氛围,能让其自由充分地表现,能使其体会主人翁的精神,更能使其有主体性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确立标新立异的权力。为此,在教育方法的采用上,应将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创造地进行学习,尽可能多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主动地去了解、认识新奇未知的事物,探求不同事物的关系。凡是学生能自己观察的事物就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凡是学生能实践的事物就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事物就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凡是能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去交流和沟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各高职院校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扩大学生主动参与程度。教师可以采用:榜样,表扬,参与,体验,竞争等多种激励教育方式,并及时予以评价。评价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不局限于认识领域的考察。考试的内容应涉及能充分展示学生创造性和个性特长的内容。只有这样的教学活动方式,才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最终达到主体性的养成。当然。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只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一部分,作为另一部分的实训。也是同样重要的。
四、培养一支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
良好的教师素质是教育成功的关键,要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性,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是个有主体意识的人,他所建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尊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主体性教学的前提和支柱,更是培育创新精神的不可或缺的氛围。教育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共享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在这种和谐氛围中的课堂教学既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建设一支数量适宜、结构合理、双师型、具有现代教育水准的高素质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是实施高职创新教育的根本保证。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具备如下素质:
第一,有现代化的教学观念。旧的教学观念是一种“死教书、教死书”的“填塞式”的教学思想。如果高职院校的教学还是延续高中的那种传统教学方式,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第二,知识结构跟得上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科技发展日益迅猛,知识的更新换代周期显著缩短,一个称职的高职院校教师,他的知识结构却必须是完整的、实用的、有效的。
第三,有较好的教学方法。一般而言,作为当今高职院校里的教师,他必须懂得现代教学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现代教学法就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这种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是大不相同的,它有着较好的效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具有实用的教学技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等逐渐在教学中运用起来。这些先进科技能使光、电、声、形等集于一体,充分刺激人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习潜能。作为高职教师。首先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的组织处理能力,要能够控制课堂,能够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工具。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减轻高职教师的负担,让其课堂生动有趣,学生想听爱听容易听。直观形象的讲述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融入科研成果和一些前沿信息,可以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五、鼓励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
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场地和条件,为学生技能的培养提供机会。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这些企业在走出学校之前初步了解社会,可以为学生的知识创新和技能创新提供经验。另外,各高职院校平时也可以派一些教师到企业去参观学习,积累实践经验,回到学校后能够更好地改进教学,使自己的教学贴近岗位实际。教给学生岗位需要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让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对高职院校来讲是有很大好处的。
因为创新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对学生主体性培养的教育,因此,二者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主体性的培养可以促进创新教育的开展,而开展创新教育又可以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刘宏武.学科创新教育新视点[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白国庆.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创新教育[J].科技创新导,2008(25).
[3]沈洪昌.论高职院校大学生主体性培养的重要性[J].教育文化,2008(2).
[4]詹艾斌.论人的主体性[J].社会科学研究,2007(2).
责任编辑夏焕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