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学生学习动机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探讨
2009-10-23张杰标刘大海
张杰标 刘大海
摘要: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以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前提,一个人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形成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特点决定了必须通过外因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才能取得实效。
关键词:学习动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张杰标(1969-),男,河北廊坊市人,廊坊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刘大海(1970-),男,河北廊坊市人,廊坊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23-0010-02
在我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如何才能适应形势变化。不断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教育实践和心理学研究业已表明,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一定的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研究学习动机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无疑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动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界定学习动机、思想政治教育等的相关理论是研究这一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1、学习动机的相关界说。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不少研究者都予以特别关注,也提出自己的观点。
“所谓动机,是指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其头脑中的反映”;“我们把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这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称为学习动机。”。
动机理论的研究久有历史,其中现在业界有较大的影响的是班杜拉的研究。他在《思想与行动的社会基础一社会认知理论》一书,详细论述了他的社会认知观点。在他看来。人既不是由内部力量驱动的,也不是被外部刺激自动塑造和控制的。人的机能的实现是行为、认知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班杜拉的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形成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2、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界说。“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指一定阶级、政党和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用一定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生命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个阶级或集团为了建立或巩固其政治统治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思想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与此相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体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三方面的内容。
思想教育主要是教给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思维)方法,力求使受教育者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符合,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它表现出方法论的特征;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政治理论、立场、观点和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传播政治理论和政治价值观,使受教育者认同和服从一定社会的社会制度,建立起相应的政治信念,表现出强制性的特征。“重点是解决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问题的立场和态度”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使受教育者认识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德性、转化为他们的德行、进而对道德进行反思和批判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祛恶扬善,它具有自觉性的特征。这也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有其自身特点。它是一种价值观教育。效果如何更多的是学生内心的体验和评价。
二、高职院校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
“人的机能的实现是行为、认知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是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运用这一理论从影响学习动机的内外因角度对高职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考量可以做出以下的思考:
1、内因方面。人接受教育内在原因是什么?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的研究成果看,构成个体活动动力系统的基本要素是本能、需要和动机等三个处于不同层次的要素。不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现象,使受教育者接受并发挥作用动力系统虽然也包括本能、需要和动机三大要素,但是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需要和动机。
所谓需要。是指人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是人对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所提出的要求和行为动机在大脑中的反映。需要在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个性心理发展和行为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人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一个人活动的直接原因,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动机的作用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而人的动机又是由于某种欲求或需要引起的。学习动机越接近个体需要、越明确、越具体,其学习积极性就越高;而不是学习动机的层次越高,学习积极性就越高。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总起来说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物质需求多为人的本能,不需要刻意激发,精神需求则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满足精神需求的范畴。同时因其复杂不具体而对受教育者激发性不强。应该讲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是存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内化活动的需要(内部动力)就是掌握思想理论、提升自己思想政治素质和个人修养水平的愿望和要求。”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效果的最基本的基础。
学生的年龄特点、抱负水平、价值观以及兴趣等都对思想政治课学习动机的形成、发展有重要影响。年龄因素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表现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主导性学习动动机呈现不同的趋势。年幼的孩子,在学龄初期,对于社会的影响,家长的过高要求常常不予理睬,其学习动机主要集中在直接近景性学习动机方面。随着年龄和知识经验的增长,世界观逐步形成,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动机就越来越占支配地位,并逐渐成为学习主导性动机。进入高职院校学生普遍面临着就业的选择,学习动机与将来的学习或未来的职业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学习动机更趋于稳定而持久。这在学生专业课学习方面表现明显,而在思想政治课学习方面因其指向性的弱化其学习动机也相应弱化。另外。个人的抱负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抱负越高,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动机越强。相对与其他高校学生,高职学生的抱负较弱,相应的学习动机也就不强。
2、外因方面。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政治课教师的教学理
念、方法、评价方式都是外在影响因素。复杂的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市场经济思潮的冲击下。学生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是一种更加现实的表现。”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局面。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对大学生造成强劲的冲击和影响,导致其思想观念选择上的功利性,因为工具性或者实用类课程对于满足学生日后的需要起到更加直接的作用。多数大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应该努力学习,但他们上大学的动机比较复杂,主要为求知和掌握适应社会所需的实用本领,表现出较明显的功利倾向学生对实用专业课学习动机较强,而对其他课程不感兴趣。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使用价值是阻碍高职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原因。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的复杂使人可以很容易的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加上学生正处于心里发育的叛逆期,造成正面宣传难度很大。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的改变非一人之力能为,作为政治课教师能做的就是从教学理念、方法、手段评价方式上努力激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动机。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全国高校政治理论课的调查,我们发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尽人意,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老师总是不愿给学生充分的自我支配的时间,大学教学还基本上停留在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灌输式教学的层面上,未能形成教学相长、教学互动的良性效应。很多大学生认为。政治课就是在重复中学时代的做法,让学生唱高调,背政治教条,这就是很多学者所提到的泛政治化的情况。本应该是同生活息息相关、同学生的思想实际相关的思想政治课却因为认识的错位,而被异化了。这就导致了学生看不到学习政治课对未来生活的益处所在,自然就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也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从生源方面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大都是高考成绩不理想的才上高职,在他们学习动机中追求实用的功利性目标往往占有较大比重。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和思辨性,不能在短时间内满足多数学生的功利性需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外因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内外因辩证关系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这个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这个内因的决定作用,也就是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觉吸纳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自觉意识。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既受社会环境、家庭、学校、教学方法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又受年龄特点、抱负水平、价值观以及兴趣等内部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外因激发内因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4]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A.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张贞云.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社会化[D].中国期刊数据网,2005.
[8]邓燕霞.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D].中国期刊数据网,2001.
[9]王英.论隐性课程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实现的强化作用[D].中国期刊数据网.2003.
[10]张正华.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研究[D].中国期刊数据网,2007.
[11]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3.
[12]姚利民.当代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104-108.
[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夏焕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