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

2009-10-23周贵发

职教论坛 2009年23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沟通

摘要: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只有“衔接”没有“沟通”,高职可以升本,但本科学生却鲜有参与高职教育者。论述了两类教育沟通不畅的原因、沟通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沟通

作者简介:周贵发(1957-),男,重庆铜梁人,贵阳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和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23-0008-02

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渗透、衔接与沟通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是我国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不论是在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还是在体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选择权利与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要求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起步比较晚,在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上虽然开辟了一些渠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个我们比较忽视的问题是衔接与沟通模式单一。目前只有“专生本”一条路。而且,很多人一提到高职与普通本科的衔接与沟通问题,想到的也只是“专生本”,这实际上是一种只有“衔接”而没有“沟通”的模式。具体表现在,只有高职学生向普通本科的流动。而没有普通本科学生向高职教育的流动,即使是本科生参加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也非常之少。

一、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缺乏沟通的原因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机制上的原因,也有人们认识上的误区,同时还有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整体水平不高等原因。

1、从机制上讲,缺乏本科与高职合理流动的渠道,一些本科学生想到高职院校参加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但目前却没有这样的渠道。不论是本科或是高职院校都未敞开其大门。许多本科院校过于偏重理论教学,没有职业培训的教学计划,学生参加高职培训学习,取得的成绩、获得的证书不为本科院校所承认。不能作为其本科学习的有效成绩之一。而作为高职院校。也没有制定相应的计划,如何根据本科生的特点开设课程、组织教学内容,这些都制约了两者的流动与沟通。

2、从认识上来讲,高职始终被认为是一种低一等的教育,这是我国长期“重学轻术”思想的延续,虽然我们都在强调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只有类型上的区分,而无层次上的差别,但要让本科学生参与高职的学习总觉得是降了身价。即使有去高职学习的愿望也因为这种错误认识而不能付诸实施。

3、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许多高职院校是由中职院校升格而来,对高等教育的规律与认识不足:高职教育并未摆脱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的很多专业办成了本科的压缩饼干,彰显职教特色的实践技能培训能力也不强。自然,这样的高职教育缺乏对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足够的吸引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沟通的必要性

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两种不同的类型,各自承担着培养不同特点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从现实的情况看,也确实存在着高职教育主要是专科而普通高等教育是本科及以上这种层次上的差别。那么,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否有沟通的必要呢?本科生是否有意愿、有必要到高职参加学习呢?回答是肯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终身学习观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在世界范围已成为一种趋势与潮流。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仅靠大学里的“一次性教育”所学的知识工作一辈子显然是不够的。仍然面临一个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补充的问题。不少教育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交流与沟通非常频繁,本科生在完成学业之后或工作一段时间后到技术学校、到职业培训机构参与技能培训是很普遍的现象。党的十六大报告也强调:“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政府已充分认识到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而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学历与非学历并存、教育与培训并重以及教学模式多样化等特点。使之成为提供终身教育的主战场之一。因此。大学本科生回到高职院校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是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自然选择,也是符合世界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

2、本科生的意愿。据相关报道,安徽理工大学、滁州学院两所高校大约120名即将毕业的本科生回炉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从2002年开始就陆续有大学生进来学习。随后逐年递增。2006年8月,从北京科技大学成教本科毕业已3年的汪洋回到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的数控班上课。以上虽属个别现象,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本科生认识到学习一门技术、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笔者在校既从事高职教育,也承担有本科的教学工作,从我了解的情况看,本科学生参加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意愿与积极性也是很高的。但由于多种原因,即使在校内有职业教育的机构、场所和条件。他们的这种愿望也较难实现。因此,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参与高职教育、甚至转到职业院校学习也有其主观愿望。

3、就业市场的需要,从上世纪90年代大学扩招以来,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不少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无法找到工作的“生存危机”。企事业单位需要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技能、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而且。我国没有那么多高新技术产业去容纳大量的理论型、研究型大学生,中国的产业结构还主要是中、低层次的制造业。而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在这方面竞争力不强,光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必须加强普职沟通的现实要求。

三、促进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沟通的措施

1、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建立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据统计,到2007年,全国高职院校总数达1100多所,全日制在校生800多万,在规模上已真正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虽然高职院校数量很多,但整体办学水平不高。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训场地紧缺,“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不高,缺少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学团队,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不突出。因此,尽快提高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已成当务之急。

实现办学层次适度高移是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来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正逐渐向高层次延伸。如在美国。1969年已有首批技术学位毕业生2858人;在英国,1975年获职业技术方面学位的毕业生7189人。瑞士、英国、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都设有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的技术学院、科技大学。而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仍被限制在大学专科层次。因此,在我国完善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立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应当被提上议事日程。当然。这个过程应当循序渐进、谨慎稳步地推进,切忌盲目一哄而上。可以先让少量实力强的高职院校升格为高职本科。同时,让一些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高职本科,而且可以让一些偏向技术、技能型的、实力较强的、老牌的本科院校转为高职本科,这对于扭转人们对高职教育是低一等教育的偏见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如果我们建立了这样一种相对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由于层次上的差别从而影响普职沟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得到解决,

2、完善学分制。学分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但我国目前的学分制还局限在一个比较狭窄的范围内。局限在高校内部。打破校际界限,实现学分互通,是高校国际化的趋势之一。同时,在学分的计算上,应该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对于本科学生完成一门高职的课程、参加一定时间的职业技能培训,获得一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都可以记入学分。为了区分不同类型,不同渠道的课程、证书,可以参考英国的做法:建立一套合理的学业分换算体系。按专业分类,将与该专业相关的各类课程、证书按照其与专业的相关度和成绩的高低计不同的学分。当然。建立这样一套体系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科研人员通力合作、认真论证、逐步实施。

同时。在推行学分制的过程中,还需抓好一些配套措施。比如:完善学籍管理制度,放宽转转学的限制;完善选课制,改革排课方法,便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能真正实现比较自由地选课;进一步扩大免听、免修的范围,放松过程管理,重视目标管理;实行弹性学制;建立导师制,加强指导与监督工作等。

3、加强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互补与整合。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相互协调、补充与整合,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要实现两者的合理沟通,可以通过课程的设置与课程内容的改革两种途径来实现。在课程设置上,将职业技术课程、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本科课程体系之中,可以作为选修课让学生选择,并允许学生到高职院校或是有资质的职业培训机构参与这类课程的学习。同时,在课程内容上,特别是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设置一定的职业技能模块作为选学或自学内容,为学生学习职业技能、适应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接口。

4、建立沟通机制。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可以采用多种模式。比如:由本科院校统一组织学生到高职院校参加技能培训,这种学习既可以在学生即将毕业之前,也可以在完成一定量课程之后,并可以逐步发展成为长效机制。本科院校可以设置一些高职院校或高职专业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这种模式可以率先在设有高职的本科院校内部进行,然后拓展到就近的校际之间。同时,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适合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培训课程,开办相应的班级。特别是应当提高针对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层次。改变目前以初、中级培训为主的局面。以满足在校和在职本科生对高层次技能培训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金土.我国本科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类型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3(1):5-9.

[2]张耀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抑或各成体系[J].江西教育科,2007(3):49-52.

[3]樊大跃.融会贯通普职教育的“工具”——英国学业分换算体系简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51-53.

[4]李昕欣.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与衔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21(5).

[5]欧阳国文,张宏书.大学生“回炉”热给我们的警示[J].法制与社会.2007-07-10.

责任编辑夏焕堂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沟通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高职高专班主任与学生教育沟通问题探讨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