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高校心理危机干预问题

2009-09-25赵力非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危机干预心理危机高校

[摘 要]高等学校心理辅导课程目的是为中小学校培养心理辅导人员。目前我国高校在心理辅导和人员培训方面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本文分析了学校心理辅导实践活动课的模式,并运用MSSMHS量表对受辅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验,从而为我国高等学校心理辅导课程以及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的培养摸索出一套可行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心理危机 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 (2009)04-0129-02

[作者简介]赵力非,东北电力大学输变电技术学院(吉林吉林 132013)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高校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加强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有效地进行早期心理危机干预,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十分必要。

社会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困难等问题,使每一个在校大学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重视对心理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干预,有效控制, 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危机与心理危机

危机含义:一般而言,危机( crisis)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如地震、水灾等;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危机出现是因为个体意识到某一事件和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而不是个体经历的事件本身。

任何对个体或者团体产生足够大的压力而超过他们应对能力极限的冲击性事件都是危机事件。而心理危机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一种短暂的临时状态;二是一种混乱与瓦解状态;三是当事人无法用通常有效的方法来处理所面临的特殊困境;四是有获得新的良性结束的潜在机会。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中的常见表现

1.危机表现。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一般危机反应会维持 6~8周。简单地说,危机发生过程中个体常见的反应有认知、躯体、情感、行为表现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变化。危机通常会给人带来焦虑、震惊、沮丧、担忧,有些会有悲伤、哀痛等情绪反应。在此基础上很多学生还会出现荒废学业、报复社会、消极厌世等极端的反应过程。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危机。

2.危机结果。由于处理危机的方法不同,后果也不同,一般有四种结局:第一种是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种是度过了危机但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性;第三种是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第四种是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严重心理障碍。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危机反应无论在程度或是时间方面,都不会带来生活上永久或极端的影响,他们需要的只是有时间去恢复对现状和生活的信心,加上亲友间的体谅和支持,老师、同学的关怀与理解,可以逐步恢复。但是,如果心理危机过强、持续时间过长,就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出现非常时期的非理性行为。对个人而言,轻则危害个人健康、增加患病的可能,重则出现攻击性和精神损害。对社会而言,则会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秩序混乱,冲击和妨碍正常的社会生活,如听信传言、犯罪增加等。其结果不仅增加了有效防御和控制灾害的困难,还会在无形之中给自己和别人制造新的恐慌源。

三、大学生中存在心理危机问题的原因

原因如下:(1)学业困难。有的学生在大学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会学习,有的出现厌学,几门课程考试不及格等挂课现象,因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2)失恋。大学生情感受挫,也会作出过激行为。(3)人际交往困难。很多学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能够适应角色,不能很快地融入大学生活。有的学生感觉大学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像高中时那样单纯,功利色彩多,有了心里话不知和谁去讲,就闷在心里;有的学生希望与人有交往活动,但认为自己没有交往能力。(4)家庭经济状况差。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求学时,四处打工赚钱,牺牲了很多的学习时间,造成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大学生看到别人过着富裕安逸的生活,而自己一无所有;加上当前社会上攀比之风盛行,也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严重失衡。(6)就业压力问题。有的同学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职业,想从事什么职业,能够从事什么职业;有的同学投了数次简历仍无人问津,进而对自己失望,有的学生害怕走出校园受到挫折。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法

危机干预是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学习与生活。

1.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全面规划和领导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履行危机干预工作的职责,为重大危机事件的处理作出决策。学生工作处为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心理咨询中心为具体负责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专职机构。各系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由系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负责,各系指定一名辅导员为系心理健康教育联络员。

2.心理筛查。在新生入校之初就要对每一位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在普查中,把有自杀倾向的学生筛查出来,由心理教师进行摄入性会谈,了解问题的严重程度,并通知学生所在班级的辅导员,启动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对有自杀意念者进行跟踪访谈。

3.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长效工作机制。对学生心理危机的关注,不能仅仅是在某个特定阶段,而是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符合本校实际的长效工作机制,成立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为组长以彰显学校对这一问题给予的高度重视,各部门相关人员为组员,相互配合,并应建立以下几项制度:(1)培训制度。学校对心理咨询的老师、全体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心理委员、心理协会骨干实行定期培训。(2)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3)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报告制度,心理危机周报表、月报表制度。(4)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反馈制度。(5)建立危机干预制度。(6)备案制度。学生因心理问题需退学、休学、转学、复学的,系部应将其详细材料报学工处与心理咨询中心。(7)鉴定制度。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后复学的,应经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对其恢复状况进行鉴定,或到由心理咨询中心指定的专业医院进行鉴定。(8)保密制度。参与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员应对工作中所涉及干预对象的各种信息严格保密。

五、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防护体系构建

1.自救、求救与救助他人防护体系的建立。危机干预是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在于及时发现、及时介入,而这依赖人们对心理问题的敏锐觉察力。因此,面向全体、立足教育、重在预防是危机干预最有效的手段。学生学会自救、求救与救助他人是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防护体系的基础。自我调节是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作为基础的,所以高校应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通过举办与心理危机防护有关的论坛和讲座,提供危机防护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来普及心理危机防护常识,增进大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心理危机现象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危机防护素质,增强他们的自救、求救与救助他人的能力。

2.五级防护网的建立。危机干预五级防护网包括:学生的自我调节是五级防护网;寝室参与是四级防护网;心理委员、辅导员参与是三级防护网;系部参与是二级防护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参与是一级防护网。五级防护网的建立是我们开展大学生危机干预教育的工作基础,加强五级防护网之间的信息沟通,面向学生公布各级防护网的功能和求助途径,建立健全危机事件应急处理方案,设计学生遭遇危机后求助机制和学校处理应对机制,包括应急措施和评估体系,这对提高学生对心理危机应对水平大有裨益。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去研究、去探索,找到符合本学校行之有效的制度,做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朱光丽.自杀的心理机制及防治[J].交通高教研究,2003.

[2]朱晓斌.美国学校危机管理的模式与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向欣)

猜你喜欢

危机干预心理危机高校
社会工作者对企业职工心理问题的有效介入
校园危机干预中的哀伤辅导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移动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影响及对策研究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
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验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