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理性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探讨
2009-09-25励立庆
[摘 要]有效培养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是新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以大学生现有的认知状况和思维特质为逻辑起点,通过对现实基本问题的针对性梳理、多元性审视和开放性选择,按照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逻辑路径,达到知识构建到认知内化的提升,从而实现对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重构。
[关键词]问题理性 人文素质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 (2009)04-0004-03
[作者简介]励立庆,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工作部讲师(浙江杭州 310014)
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与道德修养、个性品格、理想追求、人际关系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为人处世的特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文化的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近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以及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道德标准下降、学习目标迷失、理性思考能力缺失,一些学生还存在心灵脆弱、诚信缺失、人格缺陷等问题。爱因斯坦曾经指出:“青年人离学校时,应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一位专家,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充分说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尽管各高校采取了人文素质课程、专业渗透、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一系列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以大学生现有的认知状况和思维特质为逻辑起点,依从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逻辑路径,紧紧围绕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所遵循的多元价值观念和基本行为准则,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进行开放式辨析和理性探究,通过对现实基本问题的针对性梳理、多元性审视、开放性选择,实现知识构建到认知内化的提升,从问题理性的视角对重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作了积极的尝试。
一、问题理性及其在人文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1.问题理性的内涵与特征
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问题。波普尔曾指出,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问题理性是指按照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问题、处理事情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问题理性要求大学生具备如下认知:首先,问题具有普遍性。在学习、生活、工作的任何一个领域,都会出现新老问题交织出现、层出不穷的现象。第二,问题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问题会变成大问题。对于大问题我们要敢于担当,对于小问题也要明察秋毫,勤补“蚁穴”。第三,问题蕴藏机遇。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宋代学者陆九渊提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第四,遵循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逻辑路径,是正确认识事物本质、有效把握事物发展方向和进化规律的重要基础。
2.问题理性的原则与要求。首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要勤于和善于思考问题,而且要愿意和敢于提出问题,形成对问题的敏感性和警觉性。其次,要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人最可怕的不是存在问题,而是不知道问题在哪里。要通过加强学习,拓展知识、活跃思维,练就火眼金睛,掌握、发现隐蔽在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的问题。第三,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归类。有的是战略问题,需要高瞻远瞩,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的是核心问题,需要长期坚持逐步解决;有的是社会问题,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和等待时机成熟才能得到解决;有的是紧迫问题,要全力以赴,不能拖延;有的是思想问题,需要深刻检讨、提高认识;有的是能力问题,需要注重学习与锻炼,等等。第四,要寻求破解问题的方法。要善于抓主要问题,找准问题解决的优先次序。要根据外部环境、时机、条件和自身能力实际,来分别确定和着力解决若干个近期、中期和长期问题。第五,要拓展应对问题的渠道。可以通过同学、老师、家长、朋友等各种主体,利用面谈、手机、网络等各种渠道,广开言路,凝聚智慧,积极应对和化解各种问题。
3.问题理性在人文素质中的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国际上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贸易壁垒依然盛行,金融市场动荡不息,利益争夺越演越烈;国内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难以遏制,环境问题、资源能源、社会问题等层出不穷,天灾人祸频频发生,防不胜防,大学生要认清社会发展现状、把握社会发展趋势面临的巨大挑战。同时,大学生还要面对就业、学业、经济、情感等各种冲突与压力,以及对自身定位与未来出路的选择。面对越来越复杂多样、变幻莫测的问题,大学生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态度。比如,有的消极回避、置身度外;有的见多不怪、随波逐流;有的怨天尤人、冷嘲热讽;有的胆战心惊、诚惶诚恐;有的理性分析、积极应对。显然,只有以积极的心态理性地应对问题,才可能弄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理解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而经受各种挑战和考验,化阻力为动力、化问题为机遇。
二、基于问题理性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1.基于问题理性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内涵。基于问题理性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是指在利用人文素质课程、专业渗透、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常规教育渠道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日常的、混乱的、结构不良的问题情境中,以问题的普遍性、动态性和机遇性为指导,以问题的发现、归并、排序、解决为原则,发挥学生在情境问题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或者外界的力量去分析问题、寻求认清问题的途径,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实现人文知识构建到人文素质内化的升迁。这其中包括四个要素:一是以原有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为基础,嵌入问题理性的意识与原则;二是基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所遵循的多元价值观念和基本行为准则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提炼符合学生需求的针对性问题;三是问题成为实施教育的中心,依从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逻辑路径,引导大学生进行开放式辨析和理性探究,不断引导他们深入地理解和解决问题;四是学生角色多样化,既是学习者,也是指导者、监督者、评价者,在角色的转换中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验成长的快乐和成功的价值。
2.基于问题理性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特征。第一,问题的提出更具针对性。在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各环节中,更加重视问题的发现。即对形形式式的问题进行梳理后,找出真正需要解决、并且能够解决的问题,即问题具有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解决性。根据学生密切关注和迷惘困惑的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通过案例展示、观点争鸣、理性思索及未来畅想等途径,激发大学生进行理性思考的兴趣和潜能;通过构建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与交往能力、心理调适与抗逆境能力等一系列问题的现实情境,引导大学生围绕观念、态度、学习、生活、情感、人际交往、社会活动及生涯规划等方面来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自觉行动等一系列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第二,问题的分析更具多元性。通过人文素质课程、专业渗透、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相互推动,引导学生在未知世界中,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收集和处理新信息、获取新知识、加强合作交流等途径,经由观察、讨论、猜想、推断等过程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把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包括模拟的真实情境)中进行思考与反省,让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进行民主、自由、平等和开放式的探讨,调动学生积极借助外界力量寻求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通过组建团队开展合作学习,开阔学生的思维,增强适应能力,培养他们批判的、创造性的思考习惯,掌握问题分析的多样化技能。
第三,问题的解决更具开放性。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很多都是结构不良的,而且随着认知的深化和环境的变化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是可以通过努力得到解决的,但是没有固定的解决模式,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有些问题由于自身或者外界的原因,解决的条件还不具备,需要等条件成熟才能着手解决。对于不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只要在问题情境中思考了、尽力了,就不一定要苛求一个标准的答案,或者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认真应对问题困境的过程,其实就是逐渐积累真知、逐渐走向成熟和理性的过程,不管问题解决与否,人的素质都已经得到提升。
三、基于问题理性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实施关键
1.氛围营造,明确目标。一是在寝室、班级、社团、院系等层面,通过个别交流、自由发言、小组讨论和集体活动等途径积极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参与氛围,唤起学生的轻松体验和参与意愿。二是通过内容(问题)的贴近性、丰富性和多样性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拓宽参与面,促进参与深度。三是通过多种渠道,筛选和确定符合学生需求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发挥学生在问题发现和分析中的主导性和创造性。四是通过课堂讨论、网络辩论、活动感悟等形式,提出对问题的认识、对策、决议和建议,发挥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主体性和群体智慧。
2.组建团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实现自己影响别人的愿望,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别人影响自己的需求,是影响力和归属感的有效统一,能够达到学业成功和心理沟通的双重效果。依靠团队的力量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符合知识经济的潮流,成为当前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渠道。团队不同于一般群体,是由若干知识技能互补、彼此承诺协作、目标一致的个体组成的高级群体,具有目标明确、凝聚力强战斗力高等特点。组建学习团队的关键是优化成员的组成,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知识上的互补,二是个性上的互补,三是能力上的互补。从而发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功能,大大增强团队的学习能力。同时,要积极倡导团队精神,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要求个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技能,认清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有强烈的合作意愿;二是要求个体之间相互尊重、信任、欣赏、宽容、帮助;三是要求个体对于团队事务尽心尽力、全心投入;四是要求个体对团队具有强烈的荣誉感、归属感和忠诚度。唯有如此,团队才能有自治能力,实现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3.拓宽渠道,增进沟通。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首先团队的组建并不一定能够即时跟进,其次即便组建了团队,有时候团队的力量也解决不了问题。因此,需要构建更加广泛的互助平台体系来拓宽交流渠道,凝聚更多人的智慧,使问题得到解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通过手机短信、E-mail电子邮件、网络论坛、QQ群聊、博客等信息辅助平台渠道,可以有效拓展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传统的教育平台,实现沟通渠道的多样化和立体化。信息辅助平台渠道不但能够解除面对面交流固有的思想顾虑和交流禁忌,突破等级观念,平等、自由、及时地阐述个人思想和发表个性化言论,而且能够促进交流的全面性和深入性,挖掘学生的互教、互助、互学潜力,推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发挥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主体性作用。
4.过程控制,加强引导。基于问题理性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关键是对传统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嵌入问题理性,这就需要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加强引导与调控。首先,要明确问题。要将教育培养的总目标分解为分目标,并将其置于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第二,要明确导向。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状况和思维特质,紧紧围绕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所遵循的多元价值观念和基本行为准则,充分利用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网上与网下等各种渠道,进行开放式辨析和理性探究,从而避免陷入自我中心和自我封闭等不良境地。第三,要适时推动。要通过面对面或者网络渠道,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和问题发展态势;要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增强信心,积极寻求对策;要在关键时刻发表倾向性意见,引领积极的舆论氛围,对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第四,要考核评价。要及时肯定学生的观点与想法,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客观、公正地对学生、团队的参与情况进行公开点评和反馈,并将结果反映到成绩评定、学年评价、评奖评优和就业推荐之中。
参考文献:
[1]余海虹,白学龙.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1999,(5):38-39.
[2]金燕,张秀敏.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探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5):27-29,38.
[3]赵文力.会计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探析[J].会计之友(下),2007,(3):84-85.
(责任编辑:向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