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培养跨文化素质的民族人才

2009-09-25金柄珉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培养模式

[摘 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背景下,民族院校应把多元文化教育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把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民族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延边大学秉持“多元共存、融汇创新”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拥有多元文化优势的特点,积极构建多元文化教育体系,并从学科、专业、课程、教材等方面开发、整合多元文化教育资源,改革教学管理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 教育理念 民族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 (2009)04-0001-03

[作者简介]金柄珉,延边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延吉 133002)

“多元文化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族复兴运动中少数民族要求教育平等而提出的政治概念,后来被引申到教育领域并成为教育学的术语,文化多元主义理论是多元文化教育的直接理论基础。多元文化教育在帮助学生获得在国家主流文化中生存所需要的认识、技能和态度的同时,也要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本民族亚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亚文化中生存所需要的能力。延边大学作为具有民族性质的高校如何有效利用和传承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质与能力,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笔者结合教育教学管理实际,试从多元文化教育的选择、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多元文化教育的组织与实施等几个方面做一探讨。

一、民族院校应坚守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多元文化教育是指“在一个多民族国家或社会中,重视各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以实现各民族成员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权利”①。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是文化背景的多样化与多变性,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周围文化的尊重、认可、适应,并进而对之评价。

1.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

从民族院校的办学任务和使命看,加强多元文化教育是学校履行传承民族文化使命的必然选择。历史赋予民族院校的一项重要使命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为和谐社会发展服务,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发展作贡献。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都必须突破保守、走出封闭,少数民族文化只有与主流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创新,才能获得生机与活力。因此,走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道路,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民族人才,是实现教育平等,保持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战略举措,也是民族院校坚守办学使命的必然要求。有研究表明:“多元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从其他文化的角度来观察自己民族的文化,并获得最大限度的自我理解。”②民族院校开展多元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使少数民族学生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加强对主流文化和其他文化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而且可以使其他民族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促进社会繁荣与稳定。延边大学是一所坐落在朝鲜族聚居区、地处东北亚金三角的区域综合性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积淀形成了“多元共存、融汇创新”的办学理念,中华民族主流文化、朝鲜族文化、东北亚各国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交流,朝鲜族文化在多元文化融汇中,得到了创新和发展,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开展多元文化教育,不仅使朝鲜族加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而且提高了朝鲜族跨文化适应能力。学校培养的朝鲜族高级专门人才不仅为延边地区的繁荣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逐步走向全国,在全国各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多元文化教育,也使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学生加深了对朝鲜族文化的理解,促进了民族的团结、边疆的稳定和社会的繁荣。

2.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选择

高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力库。它不仅把国内外多元文化引进并传播到本地区,而且通过这些多元文化资源为区域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为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延边大学建校60年来,不仅与国内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20多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而且与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外的2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这些合作促进了本地区多元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本地区同东北亚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本地区外向型人才的培养,促进了本地区对国内外专家的引进,扩大了区域智力资源总量,提高了区域创新的能力与水平。

3.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是建设学校特色的战略选择

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既是人类多元文化发展的一个严峻挑战,又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势,延边大学在努力跻身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的追求中,我们客观地认识到了被边缘化的威胁,增强了危机意识;同时也看到了开发多元文化教育资源的优势,对建设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充满了信心。我校地处祖国东北边疆,地域的边缘性,使学校的发展受到客观限制。要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立足学校文化环境,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扬长避短。办学特色是学校的生命,是学校发展的优势,只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才能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我校拥有良好的多元文化生态环境,文化多元化的特点突出,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具有十分便利的条件。只有选择多元文化教育,打拼文化力这个软实力,才能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办学实力。

二、确立跨文化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元文化教育体系

延边大学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区域综合性大学,拥有主流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以及周边国家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确立跨文化素质人才培养目标

民族院校是以引领与服务民族地区、传递(播)民族文化、培养民族人才为办学目标的,在培养目标定位上既要考虑专业目标定位,也要考虑人文素质定位。即,一方面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适应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同时,也要适应本民族文化,形成跨文化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培养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适应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少数民族文化,以实现民族团结与进步。因此,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明确提出“培养跨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民族高级专门人才”,并将“立足延边,服务本省,面向全国,辐射东北亚”作为自己的服务定位。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目标,主要基于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对民族人才的需要以及民族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通过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适应本民族文化发展的能力和适应主流文化发展的能力,掌握全球化社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走出一条具有跨文化素质的民族人才培养的道路。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于强化民族人才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

2.整合多元文化资源,构建多元文化教育体系

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必须进一步开发多元文化教育资源,这是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

——建设特色学科群,推出特色专业。建设多元文化特色学科是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而多元文化特色专业又是多元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我校在几十年的办学实践中,建立了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东北亚研究、长白山天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等三大学科群,产生了一批富有民族特色和东北亚区域特色的研究成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学校利用民族与区域特色和优势,从学科群的角度去进行整体打造,建设了一批体现民族历史与文化、东北亚历史与文化、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这些特色专业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多元文化教育,而且为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打造特色课程,建设特色教材。课程改革是多元文化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在人才培养中居于中心位置。打造多元文化特色课程可以从设置新课程、改造老课程、增加新内容、开设讲座等几个方面入手,借助丰富的多元文化课程资源,重新整合通识课和专业课,在广泛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上,依据专业特点更加深入地开展教学。在打造特色课程的同时,学校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系统地编写多元文化教材,使多元文化教育更为系统、丰富和完整。我校为了实现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的民族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建设上突出了多元文化教育内容,形成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群。“十五”以来,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新开发出多元文化特色课程180门,覆盖了全校60个专业。学校还编写了多元文化特色教材155种,引进国外多元文化特色教材48种。其中《朝鲜族抗日斗争史》、《朝鲜族文学史》、《中朝韩日比较文化》、《中国朝鲜族民俗》、《朝鲜民族舞蹈》等74种教材已被国内外高校选作教材。

——共教共学,营造多元文化教育环境。延边大学地处朝鲜族聚居区和东北亚金三角,具有典型的朝鲜族文化环境和多语多文化环境。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共教共学”的优良传统。各族师生相互尊重、团结友爱,共教共学、共同进步,形成了良好的多元文化教育环境。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体验,在体验中相互认识和理解对方的文化。为了加强和促进文化体验,学校不仅在大环境上要努力营造多元文化氛围,而且在学群划分、社团构建、寝室安排、活动组织等方面,都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各族学生安排在一起,刻意营造多元文化教育环境。通过学生的日常交流与合作,认识、理解和欣赏其他民族文化的魅力,营造浓郁的多元文化教育氛围。

3.建设具有多元文化素质的师资队伍

开展多元文化教育首先需要建设一支具有多元文化体验和多语优势的教师队伍,这是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条件。而营造多元文化教育环境,使受教育者在亲身体验中把握多元文化,则会有效促进教育效果。60年来,我校十分注意教师队伍的多元文化体验,先后选派教师赴韩国、日本、朝鲜、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国家的高校体验和深造,全校70%的教师有过出国进修学习或合作研究的经历,80%以上的教师具有多语优势,这些条件为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些年,为了及时了解东北亚各国文化,学校还邀请相关国家的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三、改革教学管理机制,促进多元文化教育

传统的教学组织与管理难以保证受教育者跨专业、跨学院学习,也难使优质教育资源被校内外受教育者所共享。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刚性的人才培养计划,以满足受教育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

1.改革教学管理机制,实现多元文化交叉渗透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涉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又涉及教学计划、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学校要根据跨文化素质民族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构建有助于实现多元文化交叉渗透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制度创新,改革教学管理机制,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刚性的人才培养计划。自2000始,我校先后进行了两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与此同时,我们还修订了有关教务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实施了三学期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用制度的形式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实现多元文化的交叉渗透。

2.完善绩点学分制,促进跨文化素质民族人才培养

绩点学分制的特点是弹性好,尊重受教育者的选择。它完全克服了学年制缺乏弹性和没有选择余地所带来的弊端,使组织优质教育资源的工作更简便,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阻力更小,对校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更方便。建立绩点学分制后,受教育者可以自主地通过主辅修、学分互换等形式,自由地跨学科、跨地域、跨时段接受多元文化教育。在实施绩点学分制过程中,我校还通过实施三学期制,建立全天候排课制,增大优质课程开出的空间和时间。如我校通过实施绩点学分制,建立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大多元文化教育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短学期修读到跨学科课程,也可以通过长学期进行主辅修的学习,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

3.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个性培养

影响多元文化教育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源,而影响资源利用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更好地组织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分段培养、中外合作培养、学分互换等形式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拓展优质教育资源。

同时,利用国内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跨文化体验,以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环境下的跨文化素质人才培养。如我校同国内外数十所大学建立了交换培养学生的机制,实行学分互换制和共同学位制,每年选派300多名学生赴国内外高校学习,开辟了学生多元文化体验的渠道,增长了各族学生跨文化的适应能力。

注释:

①杨红梅,吕敏霞.浅谈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及其价值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8,(4).

②王富强.论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J].民族论坛,2007,(2).

参考文献:

[1]王凯.美国多元文化教育流变及课程转向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4).

[2]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6.

[3]易丽.近年来关于学校文化变革的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2).

(责任编辑:袁海军)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培养模式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