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演变与思考
2009-09-25丛珊珊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历经多次变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为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工作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梳理30年间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发展历程,归纳了其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取得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本科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高校 本科 专业设置
[中图分类号] G64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 (2009)04-0062-03
[作者简介]丛珊珊,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234)
专业是高等学校中最基本的单位,通过它,可以反映出整个学校的全貌。可以说,办教育就是办学校,而办学校就是办专业,拥有新颖性、特色性的专业是众多高校追求的目标。因此,专业设置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还关系到高校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早在1998年,教育部就颁布《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2000年提出《关于近期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几个具体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2001年教育部又颁布《关于学科专业调整的原则性指导性意见》。这些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工作。本文通过对30年来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历史演变的介绍,分析当前专业设置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并进而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对策。
一、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演变
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专业设置始于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则将大学堂的专业修订为经学、政法、文学、商、格致、工、农、医等8科,开创了我国高教史上关于专业设置的先河。建国初,我国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是参照前苏联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进行的。从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57年,我国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取消了原有大学中纷乱庞杂的院级设置,调整为工、农、医、师范、政法、财经等系科,采取独立建院,或与原有同类学院合并集中。从1952年至1957年,我国共有11种学科门类,专业调整为323种。从1958年至1965年,在大跃进思想指导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过急过快。1960年,高校数量由1957年的229所增至1 289所,专业数由323种增加到627种,造成了专业比例失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从1966年到1978年间,新中国建立起来的专业体系走向崩溃的边缘。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随心所欲,专业目录比较混乱,很多高校大批停办专业,很多理科专业被取消,文科专业更是办成“写作班”。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开始了长期不懈的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经过30年的不断调整,我国本科专业设置也越来越贴合实际,并与科技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根据高校自身实际设置学科专业的新体制。从总体上来看,30年间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978-1987年:专业设置的恢复与调整时期。
为全面纠正十年“文革”中的错误,恢复和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1978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改造工作的意见》,提出了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改造的基本原则。同时,教育部还为此专门成立了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办公室①。到1980年,我国675所高等学校共设置专业1039种,其中理、工科专业的比重继续增大。这次专业调整,是在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发布的《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和《高等学校绝密和机密专业目录》基础上进行的。在这一时期,根据形势的发展与办学实际的需求,我国相继对专业的设置进行多次更新和调整。从1982年开始,我国先后组织进行了文、理、工、林、医药各科类本科专业目录的全面修订,历时5年②;到1987年底国家颁布了修订后的本科专业目录,专业种数由原来的1343种减少到671种③。这次对专业目录的修订从根本上解决了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专业设置混乱的局面,使专业名称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加强了薄弱的专业、新兴和边缘学科,恢复和增设了财经、政法等长期比较薄弱的专业。专业口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拓宽,增强了专业的适应性。
2.1988年-1997年:专业设置调整和改造时期。自1989年开始,通过对专业设置的调整和改造以及对专业目录的修订,我国将学科划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和农学等10个门类,下设71个二级学科门类,专业种数也从671种减少到504种,制定并出台了体系比较完整、比较科学合理和规范化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1993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④。这次调整使专业数目进一步减少,专业口径进一步拓宽,专业设置开始以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为依据,突破了与行业、部门相对应的传统模式。
3.1998年至今:专业设置不断发展和完善时期。1998年,我国对专业目录进行了第四次的修订,这次修订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科专业适应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改变高等学校长期存在的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宽、专业门类之间重复设置等状况。经过调整,增加了管理学学科门类,共设11个学科门类,71个二级学科,专业数量由504种减少到249种。这次调整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按照学科设置专业,强调了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同时,门类和专业的划分更加科学合理,专业种数也更加适当,有利于优化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了办学的效益。
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仍然执行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现行专业结构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知识发展的要求。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要求加强对高校本科专业结构的改革调整。可以说,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历经数次变革,所设的专业种数也是不断变化,各个学校都在根据教育部设定的专业目录来设置专业,根据专业设置要求来制定教学计划,按照专业情况来进行招生,逐步形成一个有序的程序。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状况在不断的完善,逐渐打破了原来纷乱繁杂的情况以及办学效益低的局面,更加适应了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需要。
二、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取得的成就
在新中国成立到现在近60年的时间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历经了多次变革。从其发展来看,我国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与当时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密切相关,并受到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本科专业设置逐步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通过不断的调整与变革,满足社会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30年来,在不同的时期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表现在:
1.扩大了高校办学自主权。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办学模式受前苏联很深的影响。尤其在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政策上,具有较强的计划色彩。专业设置的权力主要集中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专业设置的依据是国家的计划,地方政府和高等学校没有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权力。改革开放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依然主导着大学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和调整。但是,在近几年,教育部已经开始逐步下放权力,使部分高校扩大了本科专业自主设置的权利。如2002年,教育部授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6所高校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这是对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一次重大改革,也是对我国本科专业设置中长期存在问题的一次重大突破。
2.专业种数有所下降。我国本科专业种数一直较多,在1980年竟达到1 039种。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国也开始对专业种数进行调整,根据实际的需求逐步减少不必要的专业。从1980年的1 039种,到1987年的671种,到1993年504种,再到1998年的249种,专业的种数在不断的下降。
3.专业口径不断扩大。我国本科专业历来划分较细,强调专业的对口性,出现了如陶瓷专业、铸造专业等以单个技术为对象的专业。这使得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成为一种专才式的教育,而这种专才教育使专业的口径越加狭窄。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要求专业要向交叉与融合的方向发展。因此,我国不断地拓宽专业口径,压缩专业种数,并通过高校的合并,使高校本科专业的覆盖面得到不断扩大。
4.专业发展更加侧重新兴学科。在我国,专业设置上比较偏重理工科发展,忽视财经、政法等学科专业的发展,使得专业发展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逐渐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领域,而这些领域的发展都需要靠大量的专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的是专业教育。因此,信息科学专业、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等学科专业在本世纪初快速发展起来,各高校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相应地设置新兴专业。
5.专业设置的市场导向性增强。我国专业设置传统上以行业为导向,根据行业的需求来设置专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扩招,大学生毕业数量不断上升,他们的就业情况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比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中国加入WTO后,外语专业、国际贸易专业也相继成为热门专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加大,计算机专业、软件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也受到了市场的追捧。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导致专业热点也在不断地变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直接影响着不同专业的招生情况,也影响着大学学科专业设置的不同取向。
三、对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思考
从30年来我国本科专业设置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我国在专业设置上取得了众多的成就。专业设置更加符合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也更加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随着专业种类的减少,专业重复设现象更加严重,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趋同化。部分学校借助专业调整的机会盲目追求大而全,拼命增加新专业特别是所谓的热门专业,造成了同一专业重复设置数量过多,专业培养的规模急剧膨胀的现象。加之很多高校在同一层级专业上多采取相同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各个学校互相模仿,导致学校自身专业定位模糊,培养模式趋同⑤。同时,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严重不足,目前高校专业设置依据的仍是教育部1998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高校如果想设置目录之外的本科专业,就必须由学校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程序上报教育部审批,而审批过程往往非常复杂,增设新专业的难度很大。高校专业设置的权力高度集中,严重限制了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的创新,不利于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建立自己的专业、办出特色。而且专业目录的调整和修订时间过长,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和学科变化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时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其自身发生的巨大变化都对本科专业设置提出了更高要求,急需对我国大学专业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更新。一方面,要减少重复专业设置,根据学校自身的优势设置特色性专业。另一方面,还要处理好政府、市场和高校三者的关系,扩大学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既要保证高校有一定的自我发展的空间,又不能忽视政府的调节作用。要通过立法、拨款等手段,给与高校一定的指导和管理,避免在专业设置上出现盲目性与随意性。而高校在获得一定权力的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机制,根据社会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推动专业设置的健康发展。要重视市场对专业设置的导向作用,根据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及时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可以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成为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重要参考依据和价值取向。
注释:
①林蕙青.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D].厦门大学教育学院,2006.
②杨英顺.当前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的特点与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5,(2).
③④汪晓村,鲍健强,池仁勇,虞晓芬.我国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⑤贾勇宏.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雷同的博弈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1).
(责任编辑:袁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