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表演本科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2016-11-23高万雄

戏剧之家 2016年21期
关键词:本科表演创造力

高万雄

【摘 要】随着我国全民艺术修养的提升与影视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子涌入影视艺术院校学习。高校表演本科通过三轮专业考试的选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所招收的学生具备“七力四感二性”的综合素质,教师则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关键词】表演;本科;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J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04-02

一、基本的创造力——表演观念

高校表演本科曾被誉为“演员摇篮”,近几年受各类选秀节目影响,让大众产生了一个误解,认为没有学过表演同样可以拍戏,成为一名演员。

的确,只要能保持本能的活力,在镜头前做到松弛自然,保持平常的状态,就可以完成拍摄任务。影视剧制作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如张艺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张慧科等一众演员。这类演员,我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儿童演员

儿童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是无意识地、纯天赋地保持本能的活力。他们没有任何表演的技巧,只是凭借导演真实的诱导和激发,使他们本真的本能在角色的规定情境中自然表露。在电影制作中,这些儿童演员的表演属于被动创造,必须借助电影的分镜头拍摄才能完成。

上述特指尚未形成个人意识的儿童演员,有一部分年龄稍大的儿童演员已经形成表演观念,特别是一些小童星,他们或多或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造力,不在此类。

(二)临时群众演员

通过尔冬升电影《我是路人甲》可以看出,群众演员也有职业的。在东方好莱坞——横店已经形成了演员产业化,相关部门对来自全国各地热爱表演的人们进行登记管理,同时也提供表演专业培训,让他们成为了具备表演观念的职业群众演员。

而临时群众演员更多是玩票性质,在偶然的机会参加一两次拍摄,按照导演的要求完成规定动作,如站立、行走等,并无创造力可言。

(三)原生态演员

这一类就是被称为“不紧张、较松弛、还自然”的新人演员。他们没学过表演,也没受过专门训练,只是具备了较好的先天条件和表演素质,经过导演的一番沟通和指导,凭借着生活的经验和对生活的感受理解,能保持绝大部分的本能活力,可以较快较好地接受导演指导,自然地融入规定情境。这种表演,只是改变了演员的部分本色,或只是让演员适应不同的规定情境,谈不上主动创造。《一个都不能少》中魏敏芝就属此类,她在电影中的角色与生活中的自己并无两样,只是规定情境发生了变化。

上述三类演员的共同点就是能保持本能的活力。他们偶然获得拍摄机会,亦或成功塑造了一个角色,但最终能成为职业演员的并不多见。而通过表演专业考试进入到表演本科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表演观念,只是这种观念还是比较初级的变形。

在一些欧美国家时常举办的化装舞会,或者万圣节活动等,都是具备基本表演观念而产生出的表演变形,它是一种具备社会属性的表演,是全民都能做到的事情,不仅不是负担,还是自觉追求的情趣。只是在国内,受社会因素、个人性格因素等影响,很多人羞于当众露面,但随着人们个人意识的增强,这种局面正在改善。表演专业考生也较以前更敢于表现,加上考前培训,基本都具备了表演观念。

这些仅仅具备基本表演观念的学生,如果参与拍摄,也许会获得偶然成功。他以本能去感知角色所处的规定情境,说着角色该说的台词,去完成角色要完成的行动,虽然他不会创造角色的特定性格,但可以松弛自然地仿照角色生活,这也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利用“假定”的自我阶段。也是我们在表演本科教学中所说的,从“我演我”到“我演角色”。

在这个阶段中,创造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鼓励学生表演变形。

对学生进行“解放天性”与“元素训练”都是在挖掘表演潜力与培养表演欲望,当这个欲望达到一个程度后,变形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在观察生活练习中,他们扮演着爸爸妈妈、路边商贩等人物形象,或许看上去仍然是学生本色个性,缺乏年龄感及角色个性等,但我们仍然相信,他们是以角色的名义在舞台上生活。

在笔者所执教的15级小品教学阶段,就有过这么一个有趣的表演。一男生在小品作业中,饰演了一位带当地口音的宿管大叔,这位大叔穿着白背心和短裤,腿有一点瘸,头发花白。这位男生首先在外貌上尽可能贴近角色,然后通过大叔在工作中暗示学生给他一支烟;为学生有偿洗衣时不用洗衣机而用手洗,学生要求使用洗衣液而他偷偷改用洗衣粉等事件,表现了这位大叔爱占小便宜的个性特点。通过表演我们可以感受到,或许这位大叔因为身体的残疾,生活在社会底层,又因为个人素质和职业的关系,逐步养成了他不同于其他宿管工作人员的独特个性。在这个小品中,该男生已经开始从“我演我”步向“我演角色”。

二、表演科班生的功力——既定角色塑造

当学生熟悉了表演变形,也学会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之后,就要进行既定角色塑造。

既定角色塑造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既定文字角色塑造。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将小说改编片段用作练习材料。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抽象的特征,靠读者的想象在脑海中形成并不那么具体的形象感。因此,当这部小说尚未搬上荧屏荧幕之前,其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既定的抽象人物形象。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分析,然后改编成片段,完成抽象人物的具象化塑造。这个过程就是既定文字角色塑造。

在这个教学阶段中,教师应该检验学生对既定文字角色的理解和把握是否准确,创造的人物形象是否能够被读过小说的观众所接受。

第二个阶段是既定经典角色塑造。很多演员参加过多次拍摄,塑造了一些较成功的人物形象,但是对经典人物形象却不敢触及,而实现既定经典角色塑造才是真正考验演员表演技巧的功力。正因如此,表演本科在这一阶段才会选用经典剧目作为教材,例如曹禺先生的《雷雨》《日出》和《原野》,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和《茶馆》等,众多的剧院剧团都排演过这些经典剧目,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有一个明确而公认的具象化形象,这些形象不仅只是既定的文字形象,他们已经反复在观众心中建立起具象化的视听形象,如著名演员濮存昕塑造的周萍、方舒塑造的陈白露等。因此给学生留下的创造空间已经很小,不能依照自己的理解和分析随意创造。在这个有限的创造空间中,对角色塑造的准确性,就是检验演员的创造力。

在这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根据个人条件完成既定经典角色塑造的考验,打下创造力坚实的根基。

三、大师的创造力——只识角色不识君

表演本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掌握既定角色塑造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类角色,然而这都是有限的。学生毕业走出校园,投身到影视制作行业中,他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角色,是否能将这些不同的角色塑造成功,就要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这些方法。

有的演员为了成为所谓的“演技派”,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追求饰演大反差的角色,想以此来赢得观众的赞赏,而这却是对演员创造力的误解。在表演本科学习中亦是如此,虽然我们鼓励学生尽可能进行多类型既定角色的塑造,但也是建立在清晰准确的既定角色塑造基础之上的。只有在一个个清晰准确的既定角色塑造之上,才能去谈更高层次的创造力。

“只识角色不识君”便是此种高层次创造力的表现,在观众眼中演员塑造的角色是第一位的,而多个深入人心、性格鲜明的角色都由一位演员创造,才可谓掌握了创造力的高层次技巧。

综上所述,在表演本科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创造力的培养不是表演的基本元素训练,而是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一步步完成表演终极任务。作为表演科班生,只有掌握这样的表演技巧和锻炼好较高层次的创造力,才能更好地适应行业的需求,才有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

猜你喜欢

本科表演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论中国画本科学习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