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及过程探析

2009-09-25罗国立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硕士生培养目标

[摘 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以学术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定位,面临外在合理性与内在合法性危机,且培养过程的趋同性和封闭性使教育功能出现弱化现象。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定位应转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培养过程应多元化和具有开放性。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 硕士生 培养目标 培养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038-03

[作者简介]罗国立,江西大宇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 330004)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潘懋元教授呼吁“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并开始招收第一批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和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仅培养规模日益扩大,而且培养水平逐步提高。然而也应看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以学术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定位面临着外在合理性与内在合法性危机,而且培养过程的趋同性和封闭性使教育功能出现弱化现象。因此,有必要对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重新加以审视,以利其今后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及过程的实然分析

(一)以学术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定位面临外在合理性与内在合法性危机

1.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以学术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定位面临外在合理性危机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学起步较晚,学科体系没有真正完善,理论人才相对缺乏,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以学术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也为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实际上仍旧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坚持着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使其面临着外在合理性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学学科的日益成熟,我国目前对高等教育学学术型人才的需求已转向以博士层次的人才为主,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高校和高教管理部门的管理和教学辅助岗位,这些岗位需要的人才是掌握一定高等教育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硕士生的培养如继续坚持以学术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的人才便不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从而出现高等教育学人才供需不平衡、行销不对路的问题。

2.从导师队伍现状看,以学术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定位面临内在合法性危机

培养高等教育学学术型人才首要的条件是必须具有足够的较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导师队伍,然而,目前大多数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点并不具备这一条件。一方面,高等教育学在我国是一门年轻学科,相关的理论人才和师资本来就很缺乏;另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规模发展迅猛,专业师资队伍更显不足,许多硕士培养单位不得不聘请大量兼职导师,以致兼职导师成了导师队伍中的主体。兼职导师大多是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领导,他们具有丰富的高校管理实践经验,但缺乏高等教育学专业理论知识。这种导师队伍现状与以学术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定位不相契合,使我们不得不怀疑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可能性和质量,从而使以学术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定位面临内在合法性危机。

(二)培养过程上的趋同性和封闭性使教育功能出现弱化现象

1.培养过程上的趋同性和封闭性

首先,当前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担负着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双重任务,理应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与之相适应,但实际上这两种人才培养目前基本遵循着同样的培养过程:课程学习——实习——论文写作,其中的实习环节只是象征性的,一般并不受重视。这种培养模式侧重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培养的还是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其次,当前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多以教育类尤其是高等教育类课程为主,而与之相关的心理学类、管理学类和经济学类课程较少,也没有建设相应的课程模块,因此,学生选择课程的范围很小,课程学习上表现出趋同性和封闭性。第三,当前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法以课堂讲授、学术报告为主,而具有个性特征的实践教学、专题研讨、导师指导等培养方法则成为附属品。最后,当前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法具有封闭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研究生培养一般都是在所在学校内或学院内独立进行,很少让学生走进社会或与外单位联合培养。

2.学生需求的多样性

学生需求多样性的根源是学生来源和特征的多样性。首先,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专业背景复杂多样,跨专业的多、教育专业的少,知识基础差异很大;其次,学生年龄差别大,从20岁到30多岁不等;第三,学生来源性质不同,应届生和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同在,公费生、自费生、定向生和委培生共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学生的职业规划不同,有想直接就业的,有想继续深造的,有想从事管理和咨询工作的,有想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是这种学生来源和特征的多样性,导致了学生需求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3.教育功能的弱化

多元的需求必然要求有多样的培养模式,与之相适应,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目前具有趋同性和封闭性特征的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与学生多元化需求产生矛盾,从而使教育功能弱化。

二、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及过程的应然分析

(一)培养目标定位应转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首先,从学科性质来看,高等教育学主要是一门应用学科,而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①。学科性质内在规定着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价值取向应是“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应是应用型人才。其次,从国家相关规定来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规定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目标为:“系统地掌握教育理论;了解高等教育学及相关学科中主要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进行教育科研所应具备的基本方法;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事教育研究工作、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和高等教育学科教学工作。”②从培养目标表述中可知,培养学术型人才是其要求之一,但培养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等应用型人才更是其应有之义。再次,从师资队伍现状来看,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多数是高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或曾经是教育管理工作者,他们以管理经验和实践能力见长而高等教育学专业理论知识相对不足,这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最后,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社会对高等教育学硕士毕业生的需求岗位大多是在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门与学生事务部门,这些岗位要求毕业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处理事务的能力。这一外在的需求也规定着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外适性质量目标必须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因此,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应采取“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从以上分析中可知,采取 “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定位,具有内在的合法性和外在的合理性。在高等教育学初建时期,培养硕士层次的学术人才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促进学科发展为主,其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在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业已达到相当规模的今天,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应主要是博士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高等教育学硕士层次的培养理应回归其应用性的学科性质,即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体现其应用性的特征。

(二)培养过程应多元化和具有开放性

1.课程体系应多元化和具有开放性

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以培养具有较强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自己的目标,学生需要掌握许多与教育学相关的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门类的理论知识。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多以高等教育类和教育类为主,没有真正走出教育的城堡,学生学习的知识范围狭小,课程学习上表现出相对的趋同性和封闭性特征,这与高等教育学的培养目标不相协调。因此,应该建立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学生应用能力。一是要做到对现有课程进行合理整合,适当减少教育类课程数量,增加非教育类课程比例,同时鼓励学生到其他学院或学校选修其他学科门类课程。二是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模块设置,以增强课程的多元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课程模块。

2.实现培养过程的开放与多元化

对于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来说,应用能力就是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这里面的教育问题不仅指教育管理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也包括教育理论研究和学习中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③。而一切问题都来源于管理和研究的实践与对实践的思考,正如杨振宁所说:“科学研究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就必须面对原始的简单的物理问题,而不是别人的猜想 。”④所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必须让学生真正深入管理和理论研究的实践,直面原始问题,增强其对现实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课程体系进行模块整合、开放设置的基础上,实现培养过程的开放与多元化。

——实行分类培养,多元指导。在第一学年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学完成之后,从第二年开始,实行分类培养。对于少数教育基础知识扎实、愿意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减少实习时间,进行学术性课程模块学习,同时,创造条件让其参加导师或其他教师的课题研究,以助研的方式按照学徒式或专业式的培养模式进行针对性培养,增强其发现、分析和解决理论问题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为进一步培养学术型人才打好基础。而对于愿意从事管理工作的学生,进行应用性课程模块的学习,以助管或聘用的形式按照协作式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并延长实习时间到半年或一年左右,创造条件让他们在3~4个不同的管理岗位进行轮岗实习,培养其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式培养方法。“请进来”是指积极聘请校外甚至是国外的著名学者、专家、企事业管理者举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学术讲座,开展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合作指导学生的科学研究,拓宽学生的视野。“走出去”是指学生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校内或院所内培养,要积极走出学院,与不同学院合作培养。要敢于和善于与其他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办学,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或见习,进行联合培养。只有实行开放教育,学生才能深入实际、直面问题,才能真正提高应用能力,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才能有效达成。

注释:

①潘懋元, 王伟廉. 高等教育学[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350.

②高耀明. 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问题与对策——2006年全国高等教育学博士点和硕士点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J].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7, (4): 97.

③王永斌.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N].光明日报, 2005-04-05.

④转引自王永斌. 高等教育学研究中的“问题”与“主义”[J].江苏高教, 2007, (4): 21.

(责任编辑:王庆玲)

猜你喜欢

硕士生培养目标
蒙古族音乐元素在古筝重奏课中的运用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李德辉写生作品选
新媒体环境下硕士生社会心态分析与消解策略
新加坡硕士生人数持续上升 高校提供更多科目选择
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Younger and Older learners’Advantages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Different Learning Set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