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音乐元素在古筝重奏课中的运用
2022-07-22陈娟
摘 要:通过包头师范学院古筝重奏课教学改革的示例,分析包头师范学院古筝重奏课的现状,结合实践论述了将蒙古族音乐元素运用到古筝重奏课教学中的条件、方法、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最后结合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了古筝重奏课的培养目标,在立足于本土,传承、弘扬、繁荣黄河流域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力求培养出热爱传统文化艺术、本土文化艺术并致力于促使其传承和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古筝重奏课;蒙古族音乐;培养目标
注:本文系包头师范学院教改课题“地方音乐融入高校古筝教学的实践探索: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BSJG20Q006)研究成果。
一、包头师范学院古筝重奏课现状
包头师范学院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所高等师范类院校。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基于古筝重奏课成立了包头师范学院“天河之韵”古筝乐团,该乐团成立十二年来,大大小小各級各类的演出举办了很多场。但是,近两年来,古筝重奏课的发展到了瓶颈期,全国各大院校和团体的古筝重奏新作品不断涌现,尤其专业院校,在技巧和形式上逐渐追求专业化,大多数作品最精彩的部分是以高难度炫技的形式来呈现,对于包头师范学院的学生来说,排练这样的作品难度相当大。在数次尝试后,不得不将乐曲精彩的炫技部分进行改编或删减,以降低其难度,但这也使作品失去了原本的特色。
包头师范学院古筝乐团自成立以来排练和演出的几十首作品中,只有一首是由蒙古族民歌改编而成的,即古筝四重奏《天上的风》,同时这也是当时学院的教师根据蒙古族民歌改编的一首小作品,其余作品均为目前出版的作品集中的古筝作品。另外,由于受学院古筝专业学生招生计划的限制,学生的人数较以前大大减少,基数的减少导致学生的整体演奏水平和综合能力较以前都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就使得乐团的发展和成长遇到了瓶颈期。
基于以上现状,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境下,将蒙古族地方音乐素材引入古筝重奏课就显得非常必要了。一方面,学院古筝专业的学生主要包括蒙古族和汉族,蒙古族音乐的融入可以使蒙古族学生对于古筝重奏课的学习更加热爱和投入,对于汉族学生来说,他们也可以在学习、排练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蒙古族音乐和文化,从而了解身边的蒙古族同学,有利于民族团结意识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在古筝的九大流派中就有蒙古筝——雅托噶这一流派的存在,但是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习筝人,很多学生都不了解这个流派,也没有了解这个流派的途径。而古筝重奏课教学改革可以让学生了解蒙古族音乐文化,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了解雅托噶和演奏雅托噶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有利于雅托噶的传承和发展。蒙古族音乐素材的加入也可以让乐团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地方音乐风格特色的古筝重奏乐团,有助于解决乐团当下遇到的困难,为乐团今后的发展寻找到合适的路径和方向。
二、蒙古族音乐元素在古筝重奏课中的运用
(一)蒙古族音乐元素在古筝重奏课中运用的条件
近年来,将地方音乐、戏曲音乐的元素运用到古筝曲的创作中,是很多作曲家创作的常用手法,也是古筝乐团发展的新方向。这不仅可以将传统音乐发扬光大,还可以增强音乐的可听性,壮大古筝音乐的听众群体,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多声部重奏的运用,能够使乐曲的音响效果更加立体。复调的创作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多条旋律线并行,营造了延绵不断、余音绕梁的听觉效果,在使中国民族音乐与世界接轨的同时,使具有地方音乐风格的作品的情感更加丰满。
包头师范学院古筝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基于以上目的,探寻古筝专业课和合奏课的发展新方向,创新古筝教学新模式。本文系包头师范学院教改课题,课题组通过对《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和《中国古筝名曲荟萃》等资料的查阅,搜集了35首地方音乐作品(表1)。从搜集到的曲目来看,作品的难度普遍较小,比较适合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古筝重奏乐团现有的专业水平。
(二)蒙古族音乐元素在古筝重奏课中运用的方法
1.蒙古族曲调的改编
通过前期的资料搜集,课题组发现,将蒙古族音乐曲调作为古筝重奏曲的作品非常少,在为数不多的乐曲中,以独奏和伴奏作品为主,这类作品旋律相对简单,在排练教学中,课题组对一些耳熟能详的蒙古族民歌进行了简单的改编,分声部、定指法,运用加花变奏等手法,使声乐作品成为一首器乐合奏作品。同时,也对古筝与其他乐器的合奏进行了改变。例如,古筝与钢琴的合奏,古筝可以弹奏出主旋律,也就是民歌的演唱部分,钢琴可以用来即兴伴奏,同理,也可以将钢琴替换成扬琴、琵琶、马头琴等乐器。这种形式较为灵活,具有即兴性。除此之外,将蒙古族古筝独奏曲进行拆分改编后,也可以用合奏的形式呈现。例如,《草原英雄小姐妹》是一首歌颂草原小姐妹龙梅、玉荣的古筝独奏作品,但是,技巧的运用较难,一年级的学生很难独立完成,而将乐曲较难部分拆解分配到二、三声部,则能大大降低演奏难度,并且还能通过丰富声部使和声更加饱满。以上方式可以由教师和专业作曲家共同完成,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创作和改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社会和学校培养复合型人才。
2.蒙古族合奏形式的运用
蒙古族器乐的合奏类型有鄂尔多斯的“乃日”合奏、锡林郭勒盟南部地区的“阿斯尔”合奏、科尔沁地区的“东蒙合奏”。鄂尔多斯的“乃日”将歌唱与乐器演奏合为一体,其乐器合奏部分从形式和特征上来看已经具备了和奏乐的意义,常用乐器有笛子、四胡、三弦、扬琴等;锡林郭勒盟南部地区的“阿斯尔”合奏演奏主要出现在民间民俗活动中,如婚礼、宴会、聚会等场合,常用乐器有马头琴、笛子、扬琴、三弦、雅托噶;科尔沁地区的“东蒙合奏”相对来说保留较为完整,史料记载,其是由王府、寺庙、民间三方器乐相互吸收、融合不断发展而成的,例如喀喇沁右旗王府内的乐队的乐器包括胡笳、火不思、奚琴、胡琴、四胡、筝、琵琶、三弦等。
现代蒙古族器乐合奏的形式比较多样化,以包头师范学院的蒙古族乐队为例,其所用乐器包括马头琴、潮尔、四胡、扬琴、雅托噶、三弦、笛子以及各类打击乐器。在排练中,古筝乐团就与蒙古族小乐队进行了合作,演奏了《秋雁》《苍茫》等乐曲。这样的授课形式大大丰富了古筝合奏的演奏风格,提高了学生学习、排练的积极性。
雅托噶在传承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是以伴奏和自弹自唱的表演形式存在的,其中,自弹自唱是雅托噶非常重要的表演形式。在排练过程中,《森德吉玛》《送亲歌》等乐曲就需要以自弹自唱的形式呈现,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弹奏技巧的同时练习蒙古语演唱,这对于器乐专业学生来说是比较大的挑战,要求他们在协调双手的同时还要关注演唱音准、节奏和蒙古语发音的准确性。
(三)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大多数学生对于蒙古族音乐和民歌的了解知之甚少,在排练中由于不熟悉旋律,经常会出现节奏的错误,因此他们需要多听、多唱,也可以集中进行唱谱训练。
所涉及的蒙古族民歌弹唱部分是汉族学生的最大难点,由于不会说蒙古语,汉族学生需要在蒙古族学生的帮助下,将蒙古语的歌词用拼音或者汉语进行标注,并与旋律对应记忆,在不能够充分理解歌词意思的情况下,这种自弹自唱难度较大,错误率也较高。因此,在排练中,可以采取一帮一或一帮二的办法,点对点地辅导学生进行蒙古语演唱,这项内容可以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进行线上辅导。
大多数汉族学生对于蒙古族音乐的诠释能力较低,由于对蒙古族文化、蒙古族音乐的了解较少,学生在演奏中缺乏表现的欲望或者不敢表现。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欣赏各类蒙古族音乐,包括演唱、演奏、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这项学习任务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进行。
基于以上问题,在教学中、排练中,教师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但这是一项长久的工作,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持续改进和创新。
三、古筝重奏课程的培养目标
根据包头师范学院古筝合奏课的大纲要求,古筝重奏课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表演、传承与教育人才为目标,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与技能,具有较强的舞台表演能力、技能实践能力;在立足于本土,传承、弘扬、繁荣黄河流域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力求培养出能够服务于地方艺术院团、乌兰牧骑等演出团体的音乐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坚毅精神的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符合少年宫、校外艺术培训机构用人要求,服务于校外艺术教育阵地,从事音乐表演、音乐教学和研究的专门人才。在教学、艺术实践演出中使学生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因此,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要强化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与蒙古族音乐理论的学习,为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的创作、演奏等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作品的理论分析和乐团排练、指挥法专业知识体系打好基础。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让学生参加包头师范学院“新生入学艺术教育音乐会”“高校乌兰牧骑展演活动”等,以校外专业院团演出的形式在课程团队的实践基地开展第二课堂;通过排练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红色经典作品、蒙古族特色作品,将富有地方特色的古筝合奏课融入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为社会服务的意义,在实践中锻炼心理素质,达到社会的用人标准。
参考文献:
[1]赛娜.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民间器乐合奏研究:以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民乐“四大件”乐队为例[J].大众文艺,2021(8):107-108.
[2]烏亚汗.蒙古筝的演奏艺术及技巧[J].今古文创,2020(23):73-74.
[3]恩和.漫谈蒙古族器乐现状与传承[J].北方音乐,2020(3):21-22.
[4]庆歌乐.蒙古族当代传统器乐合奏的分布格局与风格流派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9.
[5]博特乐图,郭晶晶.蒙古族音乐研究百年(四)[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2):64-79.
[6]博特乐图,郭晶晶.蒙古族音乐研究百年(三)[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1):17-24.
作者简介:
陈娟,包头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器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