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硕士生社会心态分析与消解策略

2017-04-20曹娟

时代金融 2017年9期
关键词:社会心态硕士生新媒体

【摘要】新媒体成为热门,渗入社会各个阶层并产生影响,它对硕士生的社会心态的形成产生作用。新媒体下硕士生的社会心态产生主要因素为新媒体催生现实的人际关系困境、强化消极自我暗示等,应坚持通过构建“学校、社会、自我”治理体系,达到培育硕士生健康的社会心态目的。

【关键词】新媒体 硕士生 社会心态

硕士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的社会心态,不仅有利于硕士生自身的健康全面的发展,对于国家、社会、家庭也意义深远。硕士生的社会心态是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现实的内心表达,培养其正确的社会心态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新媒体环境下硕士生社会心态表现

(一)对于网络世界过度沉迷

新媒体的灵活性和虚拟性使得硕士生在网络空间时,行为受到的约束比现实中小得多,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硕士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微博是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它具有着一般媒体共同的特性,在这平台大家可以平等交流与沟通,它不仅缩小不同行业的距离,而且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形成与稳定。[1]但是,由于硕士生对于虚拟世界的过多依赖,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的人际关系非常单一与冷淡,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甚至会造成人际关系危机。[2]

(二)过分轻信夸大不实的报道

新媒体每天都捕捉来自各个领域的消息与事件,且其习惯对事件进行过度夸大,这对硕士生心理造成了冲击。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使得硕士生对食品安全失去信心,以及在道德与诚信方面的价值观产生了不满,阻碍了其健康的社会心态的树立,这将影响到国家的整体综合素质与道德力量,以至于影响到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形象。此外,新媒体关于就业难的过分夸大,导致硕士生不良就业心态,对于学术研究失去积极性,促使人生迷茫和思想彷徨,甚至可能滋生偏激行为。

(三)对西方价值观盲目崇拜

西方国家利用新媒体对硕士生社会价值观进行西化,催使社会价值观上趋向于西方。硕士生是学生群体中一员,与社会接触有限,易被新媒体传达的一些表面现象迷惑,从而迷失正确的社会心态。[3]在新媒体的搭建的平台上,很多外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渐渐渗透入我们日常生活。他们过度把外国文化给神化,这是国家归属感与民族认同感缺失表现。硕士生作为国家未来中坚力量,应当理性面对外国文化融合现象,积极养成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

二、新媒体环境下硕士生社会心态原因分析

(一)新媒体化下催生现实人际关系困境

新媒体下的虚拟生活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另外一种生活形式,它在一定范围内培养和塑造着人们的心理和精神世界,并积淀在其内心深处,加强或改变着生活模式和心理倾向。新媒体环境下催生的符合青年群体自身特点的文化,它包含双重特征:一方面是积极正面的主流文化,它是形成积极社会心态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偏离主流文化的新文化,使得传统文化渐渐被分解与改变。在积极与消极影响的博弈下,大家往往易入误区,使硕士生产生不良的社会心态并陷入人际关系的困境。

(二)新媒体环境强化消极自我暗示

新媒体给硕士生带了更多方便接触到社会的途径,尽管这是个好的方式,但是一些夸大的报道,往往给其心理上的震撼。新媒体时代相互交流性强和信息传递速度快,硕士生通过新媒体进行自我暗示的机会增多,他们选择自我暗示的参照对象和比较范围增多,这进一步拓展了他们进行群体交流沟通质和量的度,促进其在不断地信息交流中形成各种社会表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比较从而得出结论。面对片面的结论,硕士生们习惯于消极地盲目地自我暗示,以此形成各种复杂矛盾的社会心态。

(三)新媒体环境下价值观冲突及群体心理特性变化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积极与消极的价值观在新媒体平台上相互交融与碰撞,使硕士生陷入多元化价值观矛盾中,这成为消极社会心态产生的深层原因。新媒体平台上,许多的信息传播表现出不确定性和无屏障性,时常地冲击着硕士生的思想观念,导致青年的价值决择和价值判定的困难。尤其是西方的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它们在新媒体网络领域中传播,导致硕士生群体的价值观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排斥,嚴重地影响当代硕士生社会心态。[4]

三、新媒体环境下硕士生社会心态消解策略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

新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基本平台,是当代硕士生信息发接主要渠道。党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价值诉求标准,通过对硕士生进行精神激励、情绪疏导等调节机制发挥作用,促硕士生养成好社会心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硕士生社会心态调节起内在渗透作用,它规范着硕士生社会心态性质并引其发展趋势,指导其社会心态向着社会主流意识方向发展。因此,要利用新媒体深入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硕士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先进思想来充实自己,用正确理论来优化自己,从而形成积极社会心态。

(二)学校加强心理疏导

学校有教书育人宗旨,应对硕士生进行有效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从而培育硕士生良好社会心态。关于硕士生社会心态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的辅导员群体应在进行心理疏导时从硕士生心理特点切入,传播更多的积极健康正面的信息,让他们树立健康社会心态。第二、学校要善于观察新媒体发展的态势及对于硕士生心态产生的效应,准备好事前的预防工作。第三、学校应当积极鼓励硕士生们到社会中进行调研与社会实践,真正地了解社会情况,自我矫正之前错误的看法,自觉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自身新媒体素养提升

新媒体是个自由与平等的领域,可以允许你自由言论。在这价值观多样复杂时代,硕士生更需要不断提高新媒介使用素养,这是促进硕士生社会心态调整的根本途径。硕士生应认真推敲新媒体传播信息内容,学会更加理性面对各种新媒体信息,不断提升自身在网络空间中屏蔽不良信息的能力和正确的判断力,进而提高自身对于网络信息的驾驭技能。同时,青年要提升新媒体的使用与维护能力,培养理性成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对是非有明确的认识与判定,能较为理性地参与新媒体信息的分享与传播,约束自身不正确地新媒体的使用行为,坚持道德标准、网络伦理。

参考文献

[1]甘乐.2011年中国青年的社会心态[J].当代青年研究,2012.

[2]杨蔚.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心态引导与培育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

[3]朱耀斌.思想政治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规律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1.

[4]陈虹.微媒体化下青年社会心态变化及其引导策略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

作者简介:曹娟(1991-),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公共治理。

猜你喜欢

社会心态硕士生新媒体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赵燕磊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社会资本视角下女硕士生就业状况研究
军事科学院1991年招收军事历史学科专业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