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隐性效果评判体系的构建

2009-09-02曹向阳姚海鹰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曹向阳 姚海鹰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隐性效果指的是课堂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和日常行为规范产生的长远影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效果的评判及反馈将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通过构建一个由科学的调查体系、真实的综合评分体系、负责的长期跟踪体系相统一的隐性效果评判体系,把它与已有的显性效果的评判体系结合起来,将会有力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效果;显性效果;评判体系

中图分类号:CA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3-0084-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的重要职责,它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否发挥作用、发挥多大作用,一直是理论界和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高校生活只是学生人生道路中的短短一程,而在这期间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影响到他们的一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一直以来,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探索和研究从未间断,但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殊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实效性必须由显性效果(直接效果)和隐性效果(潜在效果)两部分组成。显性效果指的是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可以通过考试、考察来直接评判,目前,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效果评判上,基本上已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评判标准和评判体系。隐性效果指的是课堂教学对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今后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效果的评判体系,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准确反馈,将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化认识、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真正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积极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判的重点和难点是隐性效果的评判

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培养与塑造是一个长期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全社会必须形成合力的系统工程。因此,要评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相对比较困难。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因此把自己的工作当成“良心工程”,希望通过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尽可能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导致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判研究,多集中在教材教改是否到位、教学理念与方法是否提升、学生考试考察成绩是否达标等显性效果方面。虽然也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评价既要看当前,又要看长远;既要评价其直接效果,又要评价其潜在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最终衡量标准,不仅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学会了、真懂了、真信了,看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但其研究的重心仍集中在“教学实效性”而非“效果评判”上。也有学者提出用“学绩测验体系、素质评价体系、教学评议体系”构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系统。其实,“学绩测验体系”以及“教学评议体系”,由于它的标准化和可操作性,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做得比较好,比如通过试题库、教研室集体命题、考试考核相结合、学生网上匿名评教、教学督导随堂听课等措施,基本上已打造了一个比较科学和完备的学绩测验体系和教学评议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而关于“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学者也只是提出了“对培养对象进行定性评价和定量测量结合”、“根据素质评价体系的结构与功能、静态与动态、定性与定量、测量与评定的原理与实际调查研究,确定科学合理并符合思想政治课特点的必要评价要素,设计素质评价的整体要素和标准体系,确认素质评价的计量、评价、方法体系和评价组织”等相关原则,但涉及到这套体系究竟如何具体化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并没有继续深入研究。

综观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判研究,可以发现,研究重点大都集中在教学实效性的测量和直接效果的评判标准上。我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判,其难点和重点恰恰在于隐性效果(素质教育效果或是潜在效果)的评判上,只有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隐性效果和显性效果的评判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一个跟显性效果评判同样科学又合理的隐性效果评判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不至于沦为“良心工程”,从而也就不至于把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仅仅寄托在教师的个人素质和职业操守上。

二、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隐性效果评判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隐性效果强调的是教学效果的持续性,它的目标要求是对学生的将来、甚至是一生都要发挥积极的作用,促使受教育者在任何时候都能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不像显性效果一样,可以在教学任务完成后直接评价,也不同于显性效果可以通过对教师的课堂考评和对学生的成绩考核来随时测量。所以,要评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隐性效果,确定它已真正“进入学生头脑”,并对学生的未来产生积极影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必须承认,一是人的思想认识会不自觉地反应到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上;二是人思想认识的发展是有迹可循的;三是人的思想认识虽然是个性反映,但也具有群体性特征。因此,可以从上述三个方面出发,构建一个由科学的调查体系、真实的综合评分体系和负责的长期跟踪体系相结合的隐性效果评判体系,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是建立科学的调查体系。调查主要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从调查问卷的设计到调查结果的分析都必须是科学的。显性效果最直接、最明确的评判方式是通过考试来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隐性效果的评判同样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把握学生的“知、信、行”。但要使调查结果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必须把握好几个重要方面:首先,调查内容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内容一般都是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但评判教学隐性效果所作的调查,内容应该更加全面,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这一要求,调查内容设计的重点要围绕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道德素质展开,考察学生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追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党和政府信任和追随、对中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的认可和支持、为国家和集体利益作出牺牲的勇气和决心等方面。同时结合社会现象考察大学生对公民基本道德的遵守程度。

其次,调查时间的相对延迟性。所谓时间的延迟,主要指不在课程讲授同时对所教学生进行调查,而应放在课程结束后的一两年。多数高校一般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安排在大一、大二,所以,调查对象主要是大四行将毕业的学生,这样做一来可以反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结束后,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是否具有持续性和连贯性,二来可以反映学生是否真正地受到了以前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再次,匿名原则,主要是为了使调查结果更真实可信。

二是建立真实的综合评分体系。主要指评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要综合多个部门、多个角度。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判,这个效果远非单纯的考试成绩评判、单个教师的评分评议就可以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主要是看能否扎根于学生思想、左右学生行为的隐性效果,这些隐性效果更多地会在课堂之外得到表现。所以,从学生脱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后的日常生活言行中,更能反映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以此来作为考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就比较全面。而在课堂之外,接触学生较多、了解学生较深的,是高校各级团委、学生处和班委等,所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判,高校的教务部门应该综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部门、团委、学生处、年级辅导员甚至是普通学生,通过各级各部门对学生的考试考察成绩、日常思想政治表现、校内外的道德表现等诸多方面按比例打分,最后汇总成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并反馈给相关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人员参考。但在这里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某些部门的敷衍了事和学生间的串通互打高分,一定要通过相关制度保证评分的严肃陛和公正性。

三是建立负责的长期跟踪体系。正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隐性效果体现的是对学生积极而长远的影响,所以,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考评不应止步于学生的毕业之时,而要把这方面的工作继续延伸到学生工作后、为人父母后甚至更久远的时候,可以通过和他们进行间断的沟通交流、咨询所在单位对他们的评价、甚至可以把针对在校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调查问卷同时寄发给他们,了解他们现时的思想动态。这个体系的建立相对比较困难,工作量大而且很烦琐,因为生活地的分散、工作的变换、相关通讯费用等原因,相对于前面两个体系的建立,要困难许多。所以,建立长期的跟踪体系,我们首先强调的是负责。有了责任心,就可以努力扩大调查范围、增加交流频率、扩充沟通对象,力求使调查更全面、更具体、更真实。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和学校学工部门共享学校招生就业信息、利用校友QQ群等来相应地减少工作量,做到反馈信息的即时和便捷。同时,对反馈信息的整理和分析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形成结论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分析改进措施,提供给相关人员参考。

三、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隐性效果和显性效果评判体系的有机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一直是教育界和理论界努力探索的实践课题,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如前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培养和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力量,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任务尤为艰巨。但同时,我们发现,因为高校的体制以及学制等原因,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评判有两大局限:一是大都在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围内进行,课程改革都围着教材、教师、学生打转;二是“铁打的高校、流水的学生”,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判的短期性。而这两方面的局限正是需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隐性效果的评判体系来加以弥补的。但我们也看到,针对教材、教师、学生的教学改革以及在教学后立刻、直接的评判效果,正是显性效果评判体系的重点内容,在这一点上,高校责无旁贷,并且,全国各大高校在这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

所以,要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必须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隐性效果评判体系与显性效果的评判体系有机结合起来,由此方能相得益彰。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认真钻研教材、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潜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显性效果,能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养成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习惯,增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终身受益。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可以提升自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结合课堂知识关注时事可以让自己更好地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理性看待社会热点焦点,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就可以变枯燥为有趣、化深奥为通俗,促进自己学习成绩的提高。由此,两个评判体系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所学与所想、所思与所为,以此检验课堂教育教学的效果是否达标,更是检验学校、社会对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所作的长期努力是否卓有成效,从而打造一个从课堂到课外、从被动到自觉、从思想到行动、从当前到长远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青年人的成长成才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服务。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与时俱进……重要的不仅在于老师让学生‘听懂,还在于让学生‘想懂。不仅要让学生按照教育者指引的方向‘公转,更要设法让学生增强‘自转的能力。‘自转能力强,既是学生成长进步的表现,也是对教育效果最好的检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的双评判体系,恰恰是对教育者指引“公转”能力和实现学生“自转”能力的一种发掘和跟踪,并可以藉此保证大学生未来的人生在既定的正确轨道上快速健康运行,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c],中发[2004]16号,

[2]盛湘鄂_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及其评价[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75—78,

[3][4]于明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系统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79—82,

[5]胡锦涛,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c],2005,

[6]李万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我见:贵在“润物细无声”[N],人民日报,2004-11-26(11)。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反思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新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互动载体探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