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五个转变

2009-09-02谢晓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转变改革开放思想政治教育

谢晓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经历了巨大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人的定位从工具向关注主体性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从阶级性为主向注重社会性的转变、目的从社会性目标向重视个性化的转变、内容从单一化向融入人文教育的转变以及视野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等方面都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是时代发展的投射,是思想解放的反映,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从以上五个方面探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转变,从而为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提供启迪与借鉴。

关键词:改革开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3-0022-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改革无法离开理念的导向作用,而理念的形成一方面受到社会实践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思想前提。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主体特征、社会要求以及内容体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人”的定位从工具性向关注主体性的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对受教育者的定位问题,这不仅仅是涉及围绕教育形成的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涉及教育的目的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社会环境相对封闭,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比较单一,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的定位更加趋于实证性和工具性,人的整体性价值渐趋冷落,导致“人的缺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受“左”的思想影响,同时受到人群的阶级划分意识的影响,把大学生看成是被教育和被改造的对象,当成被动、无个性差异的群体,从根本上忽视每一个个体的特征、个体的需求和个体的诉求,导致在国家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掩饰下漠视个体的需要与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无论在教育的手段上还是在教育的方法上都是机械地、居高临下的说教与灌输,一定程度上把学生当成实现某一社会目标的工具。

改革开放打破了僵化的思想对人们头脑的束缚,也为人们的发展提供制度空间,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极大地进发,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的主体性地位更加凸显。这不仅证明了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而且,最具有革命性的认识是对人的定位从工具性向主体性的转变。这样一种转变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样的转变同样符合我们对社会发展目的重新认识,符合我们对教育发展规律以及人的成长规律的重新认识,符合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符合学生自身的认知和对自身发展需求的定位。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实践也验证了这种转变的正确性,那就是社会中个体积极性的极大进发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在现实的层面上,这样一种转变意味着人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基础和根本。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逐渐注重从马克思主义人性学的角度研究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人性学说的指导作用。在指导思想上逐渐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是弘扬、培育人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力,使人真正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因此,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一场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巨大变革,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无效性、空洞化等困境的根本前提,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内容到方法,从环境到对象、从机制到评估体系等一系列巨大转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从阶级性为主向注重社会性的转变

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都有阶级性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属于哪个阶级、为哪个阶级服务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人文学科相比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社会性功能,也就是它的普遍性功能,是维系一个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功能,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两者是互相促进的,也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以前,受“左”倾思想的影响,片面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阶级性功能,完全忽视了其社会性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用无产阶级思想去批判、克服、战胜资产阶级思想和其他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样一种功能定位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人民内部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不相符的,其直接的后果是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泛阶级化现象和泛政治化倾向。

改革开放以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政治思想教育领域的功能定位发生巨大变革,与此相适应,人们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深刻反思,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定位进行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主导性功能的内涵与要求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更多地表现为人民性、建设性为主的社会性功能。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从社会性目标向重视个性化的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包括社会化目标和个性化目标。社会化目标意味着大学生要成长为符合一定社会需要和社会要求的人才,体现了目标的共性、普遍性和共同性。个体化目标是要满足学生的思想道德的个性化发展目标,体现了教育的特殊性与差异性。两者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社会化的目标是个体化目标实现的条件和主导因素,个性化目标是社会化目标的基础,是社会化目标的促进因素。很难想象一个与整个社会发展目标相背离的个体化会有多大的空间,同时,扼杀了个体化的目标则是教育的目的相背离,从而会导致社会化目标的泛化和空洞化。

长期以来,我们教育的目标是侧重其社会性,这种目标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同时也是社会环境单一性的反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社会中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结构的多层次和人们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学生的自身要求与自身定位多元化、选择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性化目标凸显。对学生的个性化目标的尊重与重视无疑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越来越兼顾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目标定位要求,突出个性化的目标定位。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一是尊重差异,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与选择环境;二是注重有个性的创新人格的形成,为学生按照个性的特点规划自己,超越自己提供条件和制度安排,给每一个人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三是对于不同的个体施行不同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从单一

化向融入人文教育的转变

如果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环境中一个大系统,那么,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密切相关性。一方面,政治思想与人文思想存在着内在的相通性;另一方面,政治思想无时不刻不是处于人文思想的氛围中,而且从根本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应该体现的就是人文精神。人为地割裂两者的关系是错误的。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教育,似乎谈人文教育就是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特征和意识形态色彩,谈人文教育就是讲温情和人情,而不讲阶级性。所以,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枯燥、语言表达乏味、教育模式僵化,最主要的问题是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教育的失败。其实,失去了人文关怀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与根基。

其实,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要培养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不是空洞的人,而是现实的人,是成长在一定历史时代和实践基础上的人,是有着丰富内心世界,有着健康的人格特征,个性鲜明的人,也应该是有着高尚道德和懂得人文关怀的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是思想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寻找人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得到全面发展的道路和真正的精神归宿。”,“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则是相对注重对发展人的感性、情感和个性的独特价值的挖掘,强调人的思想、意识、情感等属于主体范畴的因素对于客观外在的制约,以及对于物质利益的精神超越性”。一方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情感乃至人的合理需要。这样的教育要体现出人性化、生活化与幸福感。坚持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在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生活化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平凡生活;幸福感不仅要关照人内心的幸福,还要滋养其社会性幸福感情,使人成为较高生命质量的、高素质的、高品位的、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人;另一方面,重新定位高等教育的目标。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学是什么”的追问也引发更多思考,高等教育从整齐划一的模式向尊重个性的转变,从谋生的预备期向人文精神培育的转变体现了高等教育目标的根本性的变革。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与人文思想教育有机结合,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涵上实现两者的内在统一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人文教育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精神和外在环境。

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野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在单一的相对封闭的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野也是封闭的。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破除原有的封闭性的思想政治文化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并且逐渐认识到“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知识界开始的文化争论其实是中华民族面对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一种文化反应,所要完成的任务是“是中国文化中发展起一套与人类普遍价值相适应的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即一方面使人类的普遍价值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要素,另一方面使中国文化的某些要素成为世界文化的有机内容”。与此相适应,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人们也开始从学理上探讨学习、借鉴西方文明的问题。《理论的探讨伴随着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在经历了恐慌、惧怕——盲目崇拜、全盘吸收——有选择吸收和借鉴的过程后逐渐走向成熟与理性。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文化交流与文化碰撞的挑战和冲击,我们要正确看待“意识形态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现状”,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面对的事实。因此,“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这是现实的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其实意味着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更加开放。

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现由导向向主导的转变。主导指的是引导和选择的主要方向、方面和重点,导向具有排他性,主导则有对以多样性的兼容意义。主导是对多样的主导,没有多样就无所谓主导。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的主导就是扶正了个体多元精神需求中的误区和偏向,促进多样性精神需求的健康发展。同时,主导性与多样性也是统一的,主导性源于多样性有又高于多样性,制约多样性的发展方向。多样性离开了主导性就会陷入无序发展的混乱状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多样性选择时应该体现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结合。

注释

①1988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第9期上发表了李禹兴的文章《思想政治工作是‘入学》,这是最早探讨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文章。之后,张家生撰文《人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发表在《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上。在这之后,曹卫卫的文章《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渊源与人学基础》,发表在《宜春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上。这是比较早地系统探讨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章。新世纪,对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定位的思考已经引发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取向”的探讨。《济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上发表了一组文章,从学科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学科的建议。

②1980年《红旗》杂志第8期上发表了署名为郑黎的文章《“灭资兴无”是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代表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定位的普遍认识。

③1984年,李长城的文章《论学习、借鉴外国文明》刊登在《内蒙古社会科学》1984年第5期上,也是比较早地研究学习借鉴外国文明的文章,只不过还把“外国文明”等同于“资本主义文明”。而且文章用大量的篇幅阐述资本主义文明中也有一般的东西,可以借鉴的东西。面临西方文明,人们虽然还有很多的顾虑,但是,也在试图寻找中西文明的结合点。在这之后,类似的研究似乎并不多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2]王东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J],浙江大学学报,1993(4):12l-126,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

[4]俞可平著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53,

[5]中国政研会、中宣部政研所课题组,当前我国主要社会思潮的特征及发展变化的原因[J],政工研究动态,2007(6):6-7,

[6]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32。

猜你喜欢

转变改革开放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