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2009-07-22潘东盟
潘东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方面,不难发现《标准》对数学学习活动情境的重视和学生主动参与的强调。下面,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立足《标准》的精神引领,构建新型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一、动手实践,在“做中学”发展空间观念
正如卢梭所言:“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他人那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小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经验,选择让学生亲自动手,让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作战,使他们有较多的机会感知内容丰富的图形,有机会通过实物操作探究的活动,不断丰富归纳和类比的经验,不断发展空间观念。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一课,课前,我先让学生根据书本提供的数据各自动手用硬纸板制作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和一个棱长5厘米正方体;课堂上,先借助长方体模型教具介绍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分组合作,凭借自制的方体,先在上面标出各条棱的长度,再一起研究长方体表面积的求法。只见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分头行动,剪的剪、拼的拼、移的移、边比较、边观察,还在一起交流分析,可谓是忙得不亦乐乎。反应敏捷的,很快发现长方体对面相等,破译出长方体表面积的简便计算方法: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紧接着,同学们又在老师提供的:长7厘米、宽5厘米、高5厘米和长、宽、高都5厘米的求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式练习中,自己悟出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学生在这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中,不仅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还深刻理解了三维与二维之间的联系:即每个面的边长与方体棱长的对应关系。这样一来,下一节的拓展课:“用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求金鱼缸、粉刷教室墙壁等方面的知识学生便迎刃而解,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确实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自主探索,在“再创造”中形成空间观念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存在,他们的直接经验、生活环境各不相同,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为学生提供呈现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空是极为必要的。特别是在“空间与图形”这学生较为棘手的分支上,教师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围绕相关的问题,运用个人的知识和直接经验,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空间知识;让学生在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而自由地、开放地去思考、去体验。教师要尽量少讲,尽可能多地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平面或立体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师要是怕浪费时间,直接把公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老师的讲解,自己背诵记忆公式,再练习巩固,或许也能较好地应付变式量不大的试题。然而,学生通过“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要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生存空间的教育价值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能不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吗?答案是否定的。
仍然以“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这课为例。教学过程中,我只在导入时复习长方体的特征,为转化作一定的铺垫后,就用“该以什么方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呢?”去引发学生独立探究的欲望。在学生基本悟出求法后,我又以“还有其他求法吗?哪种方法简便?”再度激起更深一层的探究热情。在这过程中。学生凭借老师搭建的自主探究舞台,较好地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自主意识,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还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形成空间观念。
三、合作交流,在“互动”中积淀空间观念
培养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如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测量、动手操作,要对周围环境和实物有直接的感知,这一切不仅需要自主探索、亲身实践,更离不开大家一起动手、共同参与。还是以《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一课为例。在自主探索中,学生会有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长×宽+长×高+宽×高的算法;有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的算法;又有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等算法出现,也有可能出现错误的推导。因此,只有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们汇报交流,学生才能在他人的畅谈中思考、领悟和受益,有问题的自行修正,方法不够简便的乐意被简捷的同化,空间观念获得最好培养,真正实现思维碰撞,产生多种有效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