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情感 构建和谐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09-07-22杨福
杨 福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现代心理学认为:和谐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化的统一,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她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和谐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和谐课堂的构建是和谐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一种课堂文化。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本人认为小学数学课堂中培植情感,构建和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挖掘教材人文因素,激发求知欲
情感是后天接受教育的产物,学生的情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情感的形成往往是以教师应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为原动力的,而这种原动力能激发起学生高昂的情绪。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因素,我们应该认真去挖掘,并用其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如数学史、人物传记、故事、趣事等的引用,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实践,挖掘实际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感受到数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求知欲。
如,教学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一章“位置与方向”时,我在课前先用数码相机拍摄了教学楼东、西、南、北几个方位的场景。在上课时先出示给学生欣赏,学生面对熟悉的环境,勾起了脑海中的记忆:那么熟悉,在哪儿见过我告诉学生,这是在我们学校周围拍的。同时间:“你知道这些景物在我们教室的那个方向吗?”学生兴趣盎然,探求的眼光急切往教室外搜索信息,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答案多样:“那是我家的小区,在教室前面……”我都给以肯定,当学生说到东、西、南、北几个方向时,我揭示本课主题,紧接着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我们教学楼东面还有哪些景物?南面呢?……”让学生尽情表达,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我在旁推波助澜:“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事物和东南西北有关?”这时,学生的手举得高高的,心急地站了起来。有的摆动身体,有的晃动手臂,试图引起老师的注意,迫不及待的想得到发言的机会。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当然我让学生自由发挥:“太阳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北方有北斗星,凌晨东方有启明星”……学生越说越深入,从奇妙的自然界认识方向,从奧妙无穷宇宙中认识方向,课堂气氛变得活泼而富有朝气,学生认识了方向,也体会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鲜活教学情境,增强感染力
具体生动的情境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可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教师是情境创设的主导者,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重视情境的创设。通过营造现实有趣的学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在自然的[冑境中,全身心地进入学习状态。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四章“年、月、日”中“24小时计时法”时,课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时间表,借助媒体创设小播音员预告节目时的情境:
7:30金色年华
9:00动画城
1:00儿童英语
7:04小鬼当家
7:30阳光剧院
9:00电视新闻
师:小朋友,这样的节目预告时间表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
通过创设情境,拉近了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诱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能够自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者愉快,教者轻松,心灵相通,情感相容,心系一处,有共识、能共进,增强了感染力,构建和谐氛围,促进教学有效发展。
三、鼓励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创新力
实践是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实践活动既是形成和发展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丰富学生情感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自己产生对知识学习的成功体验。我们在教学课堂里摆一摆、拼一拼、放一放、剪一剪、量一量等是常用的操作手段。如在教学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让学生准备若干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按要求摆放成多种长方体,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体积,通过寻找规律,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实践活动是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应让学生在平等、自主学习的氛围中构建和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妥善引导自主探究,体验成功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別强烈。”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有不少值得继承的东西,但也有陈腐封闭的内容,以之育人,只能是唯书、唯上,缺乏自立意识,缺乏创造精神。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要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下再是简单地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而成为学生探索与交流数学,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开发学生的潜能。
如教学人教版数学实验教材第十一册“利息”,在教学利息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老师有1000元钱,请同学们当一回小小银行家,帮老师将这笔钱存入银行,并算出到期后可拿到本金和利息共多少钱?以四人为单位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有的组是存一年的,有的组是存两年的,当有的组存三年或五年时,有的组提出:“存的时间太长了,老师可能要用怎么办?没有到期拿出来要按活期计算,这样不划算。”“我们组存三年或五年,是考虑老师钱不急用,存的时间越长,利息就越高。当然,存款的时间长短要根据老师的实际情况而定。”……同学们相互启发、倾听、吸收、评价,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互动。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在合作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也构建了和谐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合理安排民主交往,提高自信心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对教师的“情感”有个生动的解释:情感就是块沃土,知识就是播种在上面,没有情感的加温,书本的知识传授得越多,学生越冷漠,越无知。生动解释,帮助我们理解教师“情感”的重要性,师生民主交往是积极的情感交流,积极的情感交流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驱力。课堂气氛沉闷与活跃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师生的情感交流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启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在教学中,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真正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交往的环境,学生才能充满信心、积极学习,才能愉快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在教学中,我经常会参与到学生的竞争中。“有没有敢向老师挑战的”、“我们一起来做个数学游戏好吗?”、“学习上的困难没有大不了的,老师和你一同战胜他们吧……”
例如,我记得在“线段、直线、射线和角”这一节中,我让学生自主探讨“过一点能画多少条直线”这个在与学生交流时我板演(图1),启发:“过一点你能画出更多的直线吗?”学生回答:“能”。纷纷说出画法。于是在追问:“你可以把这些直线都画完吗?”一个举手发言的学生回答:“我可以”。这个答案大出我的意料之外。本来学生动手实践画线,在实践基础上展开想象,是可以理解“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这个数学规律的,这个时候最简单的方法是老师摆出权威,宣布答案。我意识到这样做会破坏民主交流的情感氛围,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陸,从知识面分析,结果他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于是我让他上来补充画线(图2),我微笑地问:“你把经过这一点的所有直线都画完了吗?”他大声地回答:“画完了。”我拿起尺子,通过那一点再添一条直线,问:“老师现在把通过这一点的所有直线都画完了吗?”他略一思考,不好意思地说:“没有画完。”我注意到他的表情抓住时机启发:“你怎么知道没有画完?”他说:“过这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所以老师没有画完。”这样这个问题的解决就水到渠成了。这种课堂上师生互动,平等待生,民主交往,让学生感到与老师平等与亲近,课堂的氛围自然而然活跃,师生构建和谐氛围,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也让学生体会了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课堂教学有效性更进一步提高了。
总而言之,我们要更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对和谐教学做更深层次的探讨,吸取已有的经验教训,那么我们培植情感,构建和谐数学课堂将越来越切合学校实际,符合教学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