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热闹”
2009-07-22张明华
张明华
在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优课评比活动中,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认识分数”第一课时,课尾部分的一道练习题的设计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教学片断:
师出示小黑板,黑板上粘贴了12块口香糖,下图用“○”代替。
师:如果你能按老师的要求,拿出相应的块数,那么,拿对的口香糖就归你了。(学生精神为主一振,立刻坐正了身姿)
师:请拿出这些口香糖的1/4。
学生思考了片刻,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师指名拿,生拿了3块。
师:你真聪明,这3块口香糖就归你了。(师将空出来的地方又补上了3块口香糖)
师:请拿出这些口香糖的1/2。(学生的小手纷纷举了起来)
师先指名一生,拿错了,又指名另外的学生拿对了,于是这名学生得到了6块口香糖。
活动继续进行着……
此时的教室里热闹非凡:高兴的、羡慕的、失落的……本以为这节课到此结束了,没想到,教者又出示了另一块小黑板,黑板上粘贴了24块口香糖,让学生拿走这些口香糖的1/24、1/12、1/8、……仍然是学生拿走了一部分,教师再补齐24块继续拿……
听课思考:
显然,这一环节的教学是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个设计,教师力图通过此活动,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是根据教学时间灵活收尾的精彩一笔。但是,如果我们做更深一步的思考便会发现,尽管此时的课堂热闹非凡,但这样的“形式创新”既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又忽略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1从学生的认知起点看。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新课的学习效果看,学生并没有很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比如,在折一张长方形纸的1/2时,学生在汇报交流时很容易就将“平均分”这个关键词丢掉。再比如在“用同样大的圆形紙折出你喜欢的分数并比较大小”这一环节中,有的学生则表述不清:他通过操作得到的分数是几分之一,更不知道如何去体会、去比较……由此可见,本节课应多花些时间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上,而不应该无视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基础,一味追求表面的“热闹”。
2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看。
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是三年级上册教材第十单元“认识分数”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而“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则是三年级下册的教材里认识分数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然而,教者将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匆匆过场,却将本可以不出现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当作“独特设计”隆重推出,颇有些让人感觉课的“重心不稳”,学生可能会欲速则不达。
3从对学生的奖励形式看。
尽管表面看来,此时的课堂热闹非凡,得到奖品(口香糖)的孩子兴高采烈,可这毕竟只是部分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另有一部分学生要么是羡慕不已却又因没机会被老师指名回答而无可奈何,要么是期待能侥幸“猜”出数据得到奖品。就算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一定要用奖品这一形式?是否每节常态课都能这么“不惜代价”?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此,教者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时,除了追求形式创新、学生积极参与外,更要关注让学生在简单的活动申思维得到实质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