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方法举例
2009-05-25张翠娟
张翠娟
摘要: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有层次地进行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研读课文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实现对学生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创新精神;质疑能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4-0034-02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性和自主性。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亲自感受、理解,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一、营造和谐气氛
营造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具有心理自由和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充分展示自己的认识活动。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入学生的交流过程,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师生把对方看成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
2,鼓励学生个性自由发展。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由于文化修养、生活经验以及思想境界等方面的不同,这些差异造成了每个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差异。对此,教师应小心呵护,积极给予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观点是有价值的,努力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创造潜力得到开发。
二、激发求知欲望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课堂上一定要鼓励学生慎思、明辨,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天地,使其形成个性。受“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的束缚,很多教师害怕学生质疑,遇到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便大声呵斥,唯恐面子难看,课堂秩序不好控制,局面不能收拾。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分辨力提高,好奇心增强,这是激发求知兴趣的重要条件,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堂讨论。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创造和谐、乐学的氛围,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质疑,从而使学生养成挖掘教材的良好习惯。解疑过程本身也使思维力、表达力得以训练提高。例如:在讲授《死海不死》时,上课开始准备两杯水(一杯清水,一杯盐水)和一个鸡蛋。将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会很快沉下去,然后把鸡蛋放入盐水中,鸡蛋却浮在水面上。同样两杯水,为何一沉一浮呢?这种质疑,正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时刻。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许多学生都能从物理知识中找到答案,是水浮力变大的缘故,也就明白了人为什么能浮在死海水面上的原因。这就很形象地知道了死海的特征,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求知欲。
三、增强教学形象性
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重要地位。教师要创设情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教师应指导学生丰富生活、深化感情,教师应为人师表,在教学中投入情感,激发学生爱说、爱读、爱写的兴趣,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情感。教师作为艺术形象的主体,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素,融进自己的认识、感悟和评价,再现教学内容的同时,要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训练,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有意识地训练,才能触及思维灵感,并有所创造,从而获得在书本上学不到的新知识。例如:在讲授《七根火柴》时,让学生充当演员,力争创设当年“无名战士”交火柴的动人情景。先让学生熟知情节,把握人物的神情、动作,随后自告奋勇上台表演。有一个平常活泼的学生走上台来,他往墙上一靠,双目微睁,哆哆嗦嗦的手从腋下掏出那带着体温的“七根火柴”,颤抖着把它放到“卢进勇”手中……同学们为他的投入表演给以热烈的掌声。问及对表演的看法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来。这样通过一演一评,使学生直接领悟和把握了小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小说主题,省去了教师空洞的讲解。
四、重视知识积累
创造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也就是说,知识的准备是成功的条件。没有知识,人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就缺少依据,创造发明也就难以为继。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人,首先要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上下功夫,使学生切实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技能。其次,要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广阔的领域。学生通过大量课外阅读,求知欲望会越来越强烈,对知识的感受越来越敏锐,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大学时对数学不感兴趣、草率应付,当他向广义相对论深入研究时,遇到了数学知识不足的困难。于是,不得不进行为期七年的补课。由此可见,创造力的形成、发展,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基础和必要前提。
语文教学要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主要有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1)分析和综合。分析就是把感知的对象或表象分开,一一加以考察:综合则是把对象或表象联合成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分析和综合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2)比较是把各种感知对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是分析和综合的条件。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抓住知识和事物的特点,对他们才能有精确的认识。例如《白杨礼赞》、《井冈翠竹》、《松树的风格》三篇文章,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但每篇文章各有自己的个性特点。(3)抽象和概括,是通过比较、分析、综合而实现的。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分析了课文中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等内容,然后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词语说明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这就是抽象和概括。学生通过抽象概括,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概念。
五、培养心理品质
教师要经常以开放的思想观念和自身良好的交际品质、创新品质,组织学生活动。刨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予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一定的选择权利、表现自我的机会和尝试创新的乐趣,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培养竞争和合作的个性品质。当学生中出现与同学、教师看法不一致时,教师要及时引导,给予鼓励。提倡大胆质疑,培养好问、好讨论的习惯,使课堂上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对学生的各类活动,实行分级激励性评价,分为四级:杰出、优秀、合格、进步。让学生尝到成功,受到鼓舞。
我们要注重培养创造性心理品质。(1)创造力需要观察作为基础。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要积极开展探索性的观察活动。例如:《看云识天气》一文,就要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知识来观察各种云的特点,并以此为据来判断天气的变化。(2)创造力离不开丰富、新颖的想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从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想象,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例如:讲解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教师要设法唤起和调动学生头脑中有关农村生活的影像,再现一幅恬淡、祥和的农村美景,进而体验、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意境。
语文教学质量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长期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