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荣耀与教育使命
2009-05-25郑振勤
郑振勤
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演绎着五千年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近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平崛起,使中华文化声威远扬,全球涌现前所未有的汉字、汉语学习热潮。定格在2008年的几个历史镜头,彰显了汉字的无比荣耀,昭示着汉字的教育使命。
镜头一:2008年8月8日晚,全世界有40多亿观众通过电视直播“无与伦比”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欣赏到艺术地再现的中华文明,对其中由活字印刷术幻化成的“和”字所表达的中国人民、中华文化崇尚、追求和善、和平、和谐的社会理念产生强烈共鸣。
镜头二: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幕式上,分别有204和147个国家或地区代表团,按其中文名称简化汉字笔画顺序先后入场(只有奥运会发祥地希腊和东道国中国例外),创造了中国版的“世界新顺序”,凸显了汉字的非凡荣耀。
镜头三:2008年3月公布的全国高考语文大纲,对作文“书写规范”制订了评分新规:“1个错别字扣1分”。这比多年沿袭“3个错别字扣1分”的陈规足足升值200%,颇具震撼力。显然,此乃针砭时弊之“猛药”、“狠招”,虽似有点矫枉过正,然尽在情理之中。
镜头四:2008年10~11月间,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上海、天津、河南、河北等11省区市,组织实施“汉字应用水平测试”试点工作,有教师、编辑、记者、校对、公务员等五类职业人群共5万人参加测试,接受认读、选用、辨误、书写等方面的汉字应用能力考查。这有可能成为与汉字应用关系密切职业的准入门槛,与高考作文评分新规异曲同工,皆彰示汉字的教育使命。
现代汉语(普通话)是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是中华民族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信息、进行交际最通用的工具。而汉字则是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体系,是汉语突破时空局限的辅助工具和思维符号。因此,汉字运用水平是国人文化素养的基础性标志,提高汉字运用水平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使命。
汉字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运用3500个(初中)~4000个(高中)常用和次常用汉字,为学习各种文化科学知识打好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和运用汉字水平也是所有学科课程的共同使命。目前,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青少年学生更习惯于“听、说、读”,而忽视“写、用”,加之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屡见不鲜,使学生规范书写和运用汉字的能力普遍弱化,传承文化传统、提升文化素养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教师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成为学生规范书写和运用汉字的表率和楷模,提高汉字教育的成效。
汉字教育,要让学生接受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熏陶。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古老文字,与它产生年代相仿的其他古老文字,如古埃及的圣书字、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等早已湮灭。汉字起源可追溯到约6000年前,到约3500年前的商代已形成相当成熟的象形文字——甲骨文;其后,经过由表意向表音的造字发展和字体由繁到简的演变,到约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形成楷书,已经就是当今通行的汉字。尽管汉字很古老,但至今依然充满着勃勃生机和强劲活力,仍为逾1/5世界人口所使用,并为联合国工作文字之一。汉字在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凝聚着高度的民族智慧,浸润着丰富的民族情感,蕴涵着深湛的民族文化。因此,汉字教育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时代要求,要站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去认识和实践,增强使命感。
汉字教育,还要让学生接受美的滋养,激发美的追求,获得美的享受。尽管由汉字构造的汉语词、句、篇等写作形态及其含意不断衍化,但源于象形符号的汉字字形千余年来变化甚微(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汉字简化堪称较大变化)。汉字字体在历经金、篆、隶、草、楷、行书的演变中,点、横、竖、撇、捺等笔画、偏旁结构和部位一脉相传,且与写意画同源,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独特载体。因此,写好汉字或欣赏名家字帖都能使学生获得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享受美的快乐,是修身养性、提升品位的一种途径。